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九):《百年树人》
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九):《百年树人》
中广网    2008年11月20日 11:32
[打印本页] [推荐给朋友] [字号 ] [关闭]
    三十年沧桑巨变,三十年风雨兼程。一个伟大的历史抉择,一段不朽的东方传奇!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

    总监制:王求
    总策划:赵忠颖
    监制:王晓晖、王宴青
    策划:刘晓龙、杨志东、诸雄潮
    统 筹:胡国华、孙树凤

    今天刊播第九集:《百年树人》

    1978年春天,无数考生从各地赶赴北京,花上5毛钱报名费,参加恢复高考后北京电影学院第一届招生考试。这当中有一位来自咸阳棉纺织厂的工人,那年他已经28岁了:“俗话说就是弹棉花的,那时候的想法,在工厂里很简单,最高目标吧就是到我们厂当个干事,但是现在我想就完蛋了。人是有命运的,1978年上北京电影学院,是我一生命运最大的改变。”

    说这话的人就是我国电影界的领军人物张艺谋。无法想象如果“老谋子”当年没能上北京电影学院,我们是否还能看到《红高粱》《活着》《秋菊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等一系列烙刻着中国黄土地文化的经典影片。

    张艺谋是幸运的,所有77/78级从田间地头走来、经历过诸多历史磨难的这一批人,或者说是这一代人,他们的命运都因高考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于是从1977年那个涌动着春意的冬天开始,无序的社会逐渐回归理性。

    30年间,国家的命运,和一届又一届大学生的命运,相互勾连、相互叠加,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通过对大学生命运的解读,来体会整个国家划过的轨迹。

    姐:我读书还是蛮不错的,家里拿不出那么多钱,妈妈就让我们抓阄,谁抓长的谁就去读书,谁抓短的谁就在家干活,当时我二妹抓到就读了;妹:当时姐姐就哭了,我也哭了,第二天我就背着书包去上学,可我的姐姐就赶着牛上了山坡;姐:她进了学校大门对我触动还是很大的;妹:我想她要是能够上学的话,她上的学肯定而且肯定比我要好得多,我在心里觉得我非常对不起她。

    “一根稻草,两种命运”,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发生在湘西姐妹俩之间这个令人心酸的故事不是个例,“穷困”就像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横亘在每一个渴望继续求学却没钱读书的贫家学子身上,“穷国办大教育”实属无奈。
 
    然而更令人苦恼的是,在封闭的大山深处,贫穷、无知叠加在一起的人们并没想改变什么。1991年,中国青年报记者谢海龙已经走访过安徽金寨县等许多个贫困地区,改变山村孩子的面貌成了他的心愿:“我是已经开始了一段时间,关注农村教育了。跑了好多大山,去了好多贫困山区,看到那一群一群的孩子,还有那一群一群的大人,那个眼神都是呆滞的,你看这张片子就是,就是没有一个人结婚的,没有一个人读过一天书,看了这些人我说我没法去帮他们了,我只能是拿着相机再帮那些个七八岁、八九岁仍然还背着个草筐、拉着个羊,我觉得这些孩子只要是有一个机会,你给他一点阳光他就灿烂。”

    阳光、雨露的照耀与滋润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汪智秀,一位独自在海拔4000米藏区教书的满族民办女教师:“当时来的时候19岁,在这里已经13年了,我来的时候这里只有几个学生,有的孩子都十一二岁了还没有上学。特别是晚上,就一个煤油灯什么也没有,教一首歌就是《妈妈的吻》,边唱边就流泪了,学生们也就流泪了,还有当时附近的村民们看到当时这教室里传来的歌声,他们就趴在窗户上也流着眼泪。当时我心里还是想离开这里,第二天看到孩子们下雨还是无论多早还是八点左右就从山下爬上来,自己就没有这个念头了……”

    正像歌词中唱到的那样: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支粉笔画出的是彩虹,落下的是泪滴;才知道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一群默默奉献一生的普通教师,我国的两基奋斗目标才得以在跨入新世纪时基本实现。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王定华:“两基攻坚计划是可圈可点、可歌可泣的普九过程中的一个壮丽的篇章,攻坚的县主要是山区的一些县,所以在这些地区实施两基攻坚难度之大,在两基的过程中,涌现了很多的感人事迹,有的甚至牺牲在两基攻坚的征程中……”

    一边要实现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另一边,社会的激烈变动使得大量企业破产、许许多多捧着铁饭碗的职工被迫下岗,大众阶层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强烈渴望:不能让孩子再这样没文化、没技术,只有上大学、有知识,才能有出路。高考之桥能不能铺得更宽一些?

    在当时的大背景下,中央毅然决策在99年进行大扩招。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宋德民谈起那段经历依然记忆犹新:“当时我印象非常深刻,99年6月3日,当是教育部部长陈至立从国务院开会回来,打电话给发展规划司的司长,马上到她办公室来一下,去得很短时间就回来,中央做出大规模扩招。”

    尽管直到今天,由于扩招所引发的毕业生就业问题、高校大规模合并后纷纷发生的债务危机,使人们对“高校是不是应该成为市场大潮下的弄潮儿”划着疑问号,但不管怎么说,从30年前的29比1,到如今的2比1,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孩子们有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中国独特高考现象也成了一道历史风景线。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进入到前所未有的大提速阶段:

    2004年,启动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7年春,免除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2007年秋,实施新的高校和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2008年秋,全国城乡全部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30年间,从“读书无用论”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从“扁斥有学问的人为臭老九”到重视科技发展、尊重知识分子,一批又一批来自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界通过知识改变自身命运的优秀人才,也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这个古老又现代的传统文明大国的命运。这是不是也意味着:教育大国正在崛起!

    往期回顾

    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一):伟大转折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二):永远的旗帜—经济特区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三):《希望土地》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四):《国企改革》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五):《民营激流》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六):《财税之变》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七):《金融舞步》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八):《科技之光》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李倩      
策划 更多...
标题:[调研报告]芜湖:发挥经验 辉耀皖江
内容摘要:30年间,芜湖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图片报道 更多...
30年感知百姓冷暖 电视剧寻求新突破
30年,中国青年偶像过眼录
[当年曾流行]出租车:北京城市名片日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