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奇台11月7日消息(记者胡志坚 通讯员孙忠玉 刘淑贤) 改革开放30年,新疆奇台县年牲畜饲养量增长了9倍,全县畜牧业由1978年前的自产自销发展到现在的全疆产肉第一县,改革开放推动奇台实现由农业大县向牧业大县转变的战略目标。
改革开放以前,奇台的农业是单一种植业,牧业生产量小,生产技术落后,饲养方式是野外放牧,饲养效益低;每个乡只有一个兽医站,专职兽医很少。据《奇台县志?牧业志》记载,1978年,全县年末牲畜存栏量只有33.5万头只,出售率不到1/10。大部分牲畜都做为种畜饲养和自食消费,全年成畜死亡率高达17.3%。
改革开放后,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奇台农民对生活有了高要求,对农业生产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农民们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大量智慧结晶:“种地不养羊,等于胡乱逛”、“种地不养畜,吃苦不受益”。
2002年,奇台县党委、政府在深入研究分析后认为,奇台县拥有可利用草场1200多万亩,农区地域广大,适合发展畜牧业;全县每年生产3亿多公斤粮食,同进带来3亿多公斤饲草,为畜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奇台农民历来就以农养畜,自产自销,畜牧生产技术成熟。奇台开始实施由农业大县向畜牧业大县转变”的战略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县、乡、村三级政府都出台许多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发展畜牧业。良好的政策激起了农民的生产热情,一些养殖大户率先发展起来,东湾镇农民康文广生猪养殖越做越大,2003年以来,每年出栏生猪1400多头,成为全县养猪饲养第一家。西地镇农民热扎克羊只育肥经验丰富,每年出售育肥羊2000只左右,成为全县农民学习的榜样。在政策鼓励和大户示范的带动下,全县牲畜饲养数量快速增加,品种明显增多,大户不断涌现,畜牧业生产的高潮已经到来。
奇台县政府抓住这一机遇,因势利导,加强服务。县成职教中心开办畜牧兽医专业教学,培训出300多名专业人才,为畜牧业快速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政府选派近百名有经验的养殖能手到新疆农大学习,提升他们的畜牧业生产技术。每年开展“科技之冬”,组织畜牧技术人员和养殖大户到各村组巡回讲课,县电视台常年播放《农经大视野》,让养殖示范户现身说法,向农民传授畜牧知识和养殖经验,使广大农民的畜牧业生产技术快速提高。
加强畜种改良,提高饲养效益。县、乡、村三级政府以奖励政策为引导,鼓励农民积极引进优良畜种,在全县大力推广多胎多羔技术。先后建立了“鑫源种猪”和“金奇种猪”两个优良种猪繁育基地,引进世界名牌种猪进行繁育,每年提供良种仔猪1.8万口。引进新疆澳良生物科技发展公司,投资1500万元在奇台建成全疆最大的肉用种羊繁育基地。全县建立74个牛羊品种改良点,58个小畜人工授精点,每年改良肉羊1.45万只,冷配改良牛2.8万头。通过不断引进和改良,全县畜群结构明显改善,饲养效益大为增加,2005年,自治区把奇台县定为全区牲畜品种改良示范县。
大力兴建养殖基地,提高规模化养殖程度。到2006年,全县牲畜最高饲养量达250多万头只,传统的庭院养殖已不能适应畜牧业的发展。2007年,县政府及时出台政策,投资1166.5万元,扶持农民修建标准化养殖小区27座,修建高标准牲畜圈舍295栋,全县大部分牲畜进入小区,实行人畜分离,规模化养殖,协会标准化管理。2008年,奇台农民继续大兴养殖小区建设,全县养殖小区进一步增多,建设质量进一步提高。
及时引进畜产品企业,畅通牲畜销售网络。2002年以来,奇台县政府先后引进了麦趣尔、天山等多家奶制品企业,在全县建起20多个鲜奶收购站,及时收购农民生产的牛奶,使奶牛养殖迅速发展。随后又引进新亚皮具、天和清真肉品等3家畜产品加工企业,每年可屠宰20万只羊、2万头牛、加工20万张皮革。近年来,奇台农民生产的羊肉远销河南、上海等内地市场,饲养的生猪远销甘肃、青海和西藏拉萨等地。
经过政府的精心培育和广大农民的艰苦努力,全县畜牧业得到迅速发展。2007年,全县牲畜最高饲养量达到267.04万头(只),出栏牲畜189.44万头(只)。从2004年开始,全县每年生产鲜肉5.9万吨以上,连续4年位居全疆第一。每年出栏生猪74.54万口以上,除了占乌市猪肉市场的25%,还大量出疆。2007年,全县畜牧业产值达到11.2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1.8%。2008年前6个月,全县牲畜最高饲养量已接近300万头只,比1978年增长了9倍。改革开放30年,奇台已发展成为全疆最大的牧业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