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记者的骄傲

  ──中央台记者出任中国奥委会火炬手的五天五夜

  2002年1月15日,中国广播记者第一次成为世界瞩目的奥运火炬手,在美国洛杉矶唐人街传递冬奥会火炬的过程中播发新闻,集记者、运动员、被采访者于一体,让众多媒体艳羡地看到了中国广播新闻工作者的风采。

  第十九届冬奥会火炬接力是国际奥运史上规模最大的火炬传递活动:有11500名火炬手参加,用时65天,行程21600公里,途径美国46个州、90个城市。这是9.11之后美国本土最大的体育活动,举世媒体关注、跟踪报道。

  在这个漫长的圣火传递链条中,仅有中国、加拿大、瑞典、奥地利、丹麦、斯洛文尼亚、俄罗斯、法国、挪威等9个国家被邀请派出的47名国际跑手参加接力,中国人在国际跑手中占重要一环。经过层层选拔的22名中国火炬手,占国际火炬手的将近半数,其他国家最多派出3人。中国火炬手当中有教师、学生、警察、工人、运动员、教练员、主持人、自由职业者,只有一名记者,他来自中国国家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中国火炬手的选拔从去年(2001年)初开始,历时半年多,覆盖近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参与竞选人数达5万多。最后,九运会最佳男女运动员谢旭峰、龚智超,著名速滑教练袭砚芳,北京申奥歌曲《新北京、新奥运》的曲作者丛欣竹和中央台体育部副主任陈建奇5人当选中国奥委会选手,另外10人当选可口可乐各地竞选选手,还有7人是可口可乐内部奖励选手。

  中国记者当选夏季奥运火炬手以前有过,中国体育报社和中央电视台都有人入选。而中国奥委会选拔记者作冬奥会火炬手,这还是第一次。特别是广播记者作为首选进入中国奥委会5人组,尤为引人注目。

  中国奥委会为什么选送广播电台的记者作火炬手呢?这是中国国家广播电台多年来积极参与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报道,特别是以独特的广播优势全面、系统地报道冬季运动和冬奥会,使这一在中国原本影响面积不大的区域性、季节性体育运动得到普及宣传,使一些优秀冰雪运动员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

  从1980年中国人在美国普莱西德湖冬奥会上重返奥运会22年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已经参加过除1984年萨拉热窝冬奥会以外的5届冬奥会。

  人们通过中央台的广播,认识了王金玉、罗致焕、李金艳、李琰、郭洪茹、王秀丽、宋臣、叶乔波、陈露、大杨扬、李佳军、小杨阳、徐囡囡、于淑梅、申雪、赵宏博等众多冬季运动明星和他们的教练孙显墀、袭砚芳、丁自来、辛庆山、李绍新……。中央台记者在采访16、17、18届冬奥会和世界冰球C组锦标赛等大型冬季运动中创造了越洋录播、直播实况的经验;先后出版了《风雪征程40年》、《中国冰雪冠军录》、《飞动的银光──冬季奥运史话》等专著;策划、组织了《冰之魂──叶乔波冰坛生涯20年》大型冰上晚会……。长达20多年坚持不懈地热情报道冰雪运动,使国家广播电台享誉中国冬季运动界,中央台体育部记者一直担任着中国冬季运动新闻宣传委员会主任。

  中国奥委会有关人士在去年4月初选冬奥会火炬手时曾和中央台记者有过这样一段有趣的对话:

  问:你喜欢冰雪运动吗?

  答:当然,4岁那年我被南方长大的父亲带到北海冰场。10分钟以后他就抓不住我了。从此对冬季运动的痴迷伴随我人生40年。

  问:你一直做冰雪报道吧?

  答:到电台作体育记者以后18年,我一直没有离开对对冬季运动的采访,其中包括3届冬季奥运会、3届冬季亚运会以及冬季的全运会、青运会。林海雪原是我梦开始的地方,也是我事业的归宿,我的主要获奖作品几乎都与冬季运动有关。

  问:广播为什么对冬季项目情有独衷?

  答:因为冬季项目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一翼,在我国由于地理和气候的原因起步较晚,发展不如夏季项目,其魅力还没有被多数国人认识。这一点很象广播,优势还没被充分发掘出来。广播报道冬季项目,有不受地理、气候、时差影响而保证时效和现场感的媒体特性。有时候,在欧美冰天雪地的比赛刚刚结束,其他媒体还来不及发消息的时候,广播出其不意就比人家抢先几个小时甚至一天多发出了现场报道。运动员不愿对其他记者说的话,愿意向中央台记者倾诉。这就是广播的魅力。

  对方回答:那你准备参加中国奥委会的奥运火炬接力手选拔吧。

  当时我以为是随便说说,没当回事,很快就淡忘了。

  7月13号北京申奥成功后,在一次记者会上,中国奥委会的一位官员专门过来向我祝贺,说我已经入选奥运火炬手。我将信将疑。直到10月份中国奥委会寄来邀请函,通知我成为中国奥委会选拔的五名冬奥会火炬手之一,将和著名速滑教练袭砚芳、《新北京、新奥运》曲作者丛欣竹以及九运会的男女冠军代表一同参加冬奥会火炬接力。这时我才确信:中央台对冬季运动持之以恒的关注和报道,得到了回报。

  以下是中央台体育记者作为中国奥委会选手参加冬奥会火炬接力的两则日记:

  2002年1月14日,晴,今日要点:越洋直播《体育沙龙》

  由于时差,飞了12个小时到洛杉矶还是1月13号14:30,时间好象蒸发了。灿烂的加州阳光和豆芽菜体型的细长棕榈,使一身冬装的我们感觉一下从“三九天”到了“夏时制”。国际奥委会邀请我们下榻的比华利山庄酒店地处好莱坞区,是电影Pretty Women (《风月俏佳人》) 的拍摄外景地,窗外就是那个露天迷你灯光泳池。

  洛杉矶时间的1月14日凌晨5:20,中国火炬代表团几位重要人物在30多个小时没休息的疲劳情况下,参加了在洛杉矶越洋直播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体育沙龙》。播出的时间正是北京时间1月14日21:20。中国奥委会委员、团长车向东代表中国奥委会、火炬手袭砚芳代表冬季运动界、火炬手丛欣竹代表北京奥运会的申办和参与者、火炬手拉拉·海力代表少数民族大学生讲了他们到达洛杉矶的心情。特别是丛欣竹和第一次离开爸妈的拉拉都和太平洋彼岸的妈妈、爸爸同了电话,请他们放心。

  19岁的新疆大学广告系一年级大学生拉拉能歌善舞,活泼热情,全团人都喜欢她。她在《体育沙龙》中用维语告诉爸爸:您平时最怕我粗心,丢三拉四。这回好,我什么也没丢,全锁在箱子里了,唯一就是把钥匙丢了。这段话她当时没在广播中给全国听众翻译,事后告诉了我。这一天话题太多,排在最后的济南交警彭绵新激动得等了一宿,最后节目时间不够,没捞上说一句话,只好等到16号沙龙再补了。

  2002年1月15日,多云转晴,今日要点:火炬好重

  为了今天,代表团里好几个人都没睡着觉。要知道这是中国人露脸的时候。历时两个多月、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冬奥会火炬接力中,11500名火炬手里只有47个“外国人”,而这其中就有我们22个中国人。各行各业、各种年龄、千挑万选才拔出这么几个人,可不能误了事。

  7:00早餐时大家已经银装素裹冬奥会接力服,8:00出发时互相击掌告别,并且为今天过24岁生日的游泳冠军谢旭峰唱了《生日快乐》。我们第一组中国火炬手有中国奥委会选手袭砚芳老师、我和丛欣竹,火炬和胸前序号分别是084、085、086号。后面还有湖南大学女学生陈岩和《北京青年报》的“小红帽”投递员王燕。集合地点在奥维拉大街( Olvera Street )旁的一个小花园。这天早上特冷,开始有点下雨,后来才出太阳,原本耽心带不上的冬奥会火炬手帽子和手套(都有五环标志),这下放可心了。

  我们一袭白衣、白帽、白手套、运动鞋的装束引来不少路人围观、照相,当时心里大概跟故宫前的外国人差不多。为了和其他国家火炬手较量,我们展开了五星红旗,鲜艳的国旗立刻引来一片欢呼。

  我们第一组10个火炬手经过工作人员反复对比护照、“验明正身”才被发下火炬。不到一米长的火炬是不锈钢尖底、铝合金腰身、玻璃火炬头,非常漂亮,也好重,掂着大约有3、4公斤。丛欣竹和陈岩两个小姑娘一个手都拿不动,只好俩手端着。我们在在不到10平米的一小块地方被摄影记者们摆布够了以后,10点整和两个当地助跑的小男孩儿登上中巴车。我们在中巴车上各自介绍了自己的姓名、国度、年龄、家庭情况。这才知道我们这一批人中有父子运动员、名演员、残疾人代表……,每个人讲完了大家都报以掌声,在这里大家都是“外国人”。

  10:40轮到我们这一组接力,老远就看到开道车和警灯闪烁步步逼近。这时街道已经戒严,观众都在便道上。我们是沿途每隔300米一个一个人下车的。每人下车时,都有自己的支持者在路边喝采。第一个下车的中国人是袭砚芳,唐人街的五星红旗在欢迎她。我是第二个,刚下车就被一个带枪的警察叫住。他帮我用特种钥匙打开火炬侧面的燃料开关,这时袭老师刚刚跑到。我们侧对摄影车让摄影师的镜头和我们的火炬成90度。我们让两个玻璃火炬头相距30厘米,呈45度角引燃(玻璃火炬头怕热胀冷缩炸裂)。火炬点燃的一瞬间,我所处的十字路口四个角都响起欢呼声。我高举火炬向他们展示后跟着引导车跑步前进。由于我的行程中有一段修路,所以延长了距离,那天我大约跑了800米,比别人长一倍多。好在有长跑底子,尽管跑出了汗,也还顾得上向满街鸣笛的汽车们挥手致意。我完成与丛欣竹的接力以后,上车立即用手机给中央台《新闻和报纸摘要》发了口播新闻(这时已经是北京时间1月16号5:30,距离《报摘》播出还有1小时),我们的后方编辑刘宇飞一直在守候。《报摘》播出时,我的最后一句话正好讲到“奥运冠军龚智超在北京时间6:30跑完中国人的最后一棒”。几分钟以后,北京体育台的主持人也打来电话采访我。这一天早上,中国的广播电台获得接力报道时效性的冠军。

  龚智超跑晚最后一棒已经是当地时间15号下午14:30,她连交出火炬燃烧瓶这一重要安全细节都顾不上,就接收了我的采访。当时我按组委会的要求手不离火炬,还要举话筒采访,构成“火炬手采访火炬手”的画面。中国的广播在世界媒体面前又一次打了胜仗。

  在当地时间16号凌晨,我们离开洛杉矶之前,羽毛球奥运冠军龚智超、竞走世界冠军王妍、游泳全运会冠军谢旭峰、济南交警彭绵新、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赵彦红来到中央台设在比华利山庄酒店游泳池边的直播间,参加了在洛杉矶举办的最后一次《体育沙龙》直播节目。谢旭峰在节目中眼含热泪,对远在太平洋彼岸的父亲说:“爸爸,我已经24岁了,长大了。离开家时和您闹了别扭,以致于您现在都不愿接我的电话。我心里明白,您所说、所作的一切都是为我好。我在这里对您说,爸爸,儿子真的很在乎您,我绝不会让您失望!爸爸,您听到了吗?”谢旭峰说到这里,我们参加直播的前后方所有人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赵彦红副团长在节目中对广播的影响力大加赞赏。她事后说,“看来这次中国奥委会选择中央台广播记者作冬奥会火炬手,真选对了!”(作者陈建奇)

中国广播记者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