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报道 | 权威发布 | 会议剪影 | 权威解读 | 观点评论 | 学习贯彻 | 历届三中全会 | 中央关注三农 | 农村改革30年
最新报道 更多...
·农民收入“翻番”是政策底线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决定"诞生记
·《决定》谱写农村改革发展新篇章
·发展改革委宣布一揽子强农惠农政策
·户籍改革:称谓统一远远不够
·户籍改革破冰 中央层面应有大致日程
会议剪影 更多...
十七届三中全会举行
胡锦涛作重要讲话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农村改革30年
卫生事业发展成就显著
中广网    2008-10-22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中广网北京10月21日消息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积极推进农村卫生、社区卫生和公共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着力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取得了显著成就。

  甘肃省天水市第二人民医院是一家中西医结合医院,由于中医治疗收费较低,每天来看病的患者络绎不绝,其中农民占多数。最近,天水市麦积区三阳村村民文向理每天都要来这里做推拿,他告诉记者,推拿一个疗程大概半个月左右时间,新农合能为他报销60%左右费用。他感慨地说:“有了新农合我们看病心里就有底了,有病再也不怕来医院了!”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积极推进以新型合作医疗为主的农村卫生工作,为广大农民撑起了“健康保护伞”。来自卫生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覆盖到全部有农业人口的2729个县(市、区),参合人口达到8.15亿,参合率为91.54%。

  我国有13亿人口,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民的医疗卫生问题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农民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10年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起新农合制度。

  为此,中央政府近两年加大了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同步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截至2007年,中央已投入专项资金94亿元,改造和新建了一批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其中,乡镇卫生院18841个、县医院786个、县中医院285个、县妇幼保健院534个,并为11652个乡镇卫生院配备了基本医疗装备。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高,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新农合制度的健康发展。

  新农合对农民健康的保障作用逐步显现。据统计,从2003年到2008年上半年,全国累计已有11.6亿人次享受到新农合补偿,共补偿资金847亿元。其中住院补偿8252万人次,补偿资金684亿元,平均每人次住院补偿达830元;有9亿人次享受到门诊医疗补偿,对1.7亿人进行了健康体检。参合农民的医疗服务利用率有所提高,特别是住院服务利用率明显提高。试点评估显示,与未开展新农合的地区相比,农民两周门诊就诊率提高了8.3%,住院率提高了52.7%。农民医疗负担有所减轻,看病就医率有所提高,小病拖、大病捱的情况有所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状况有所缓解,越来越多的农民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与此同时,国家还通过乡村医生培训、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等活动,提高农村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以社区卫生服务为代表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北京西城区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五层的小白楼十分醒目,各个科室分得很细:一层是综合服务区,包括挂号、取药和咨询等;二至四层是综合诊疗室,在二层还建有“糖尿病小屋”,可为糖尿病患者提供各项诊疗服务。今年76岁的赵阿姨和老伴患有高血压多年,每个月他们都要到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一次,顺便开些药。赵阿姨告诉记者,从家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步行不到5分钟,医生服务态度又特别好,比过去在大医院看病方便多了。

  “看病方便、服务好、态度好、价格便宜,这是我们这儿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致评价。”赵阿姨告诉记者。改革开放后,作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网络的社区卫生服务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蓬勃发展,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与医院服务合理分工、密切协作、双向转诊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建立。

  到2007年底,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都已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市辖区829个,占全国市辖区总数的97%,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县级市328个,占县级市总数的89%。全国共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34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万余个。在一些大中城市,居民步行15分钟就可以到达一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各地打造的安全便捷“健康圈”越来越有规模和成效。

  卫生部部长陈竺指出,我国卫生事业模式应从大病晚期治疗为主向预防为主转变。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正是通过加强预防保健,减少疾病发生,将健康管理从疾病治疗前移到疾病预防,从管理病人前移到管理人群,将各级预防有效地联系在一起,减轻个人、家庭和社会的疾病负担。天津、杭州、武汉等城市都在全力打造“城市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15分钟健康圈”,即居民步行15分钟便可到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切实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同时,许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改变服务模式,走进社区,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上门服务,方便群众看病就医。

  在完善的服务体系下,社区居民实现了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服务圈,提高了病人救治率和生活质量,提高了居民的健康生活水平。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健全、功能的完善以及相关配套政策的落实,近年来,社区卫生服务门急诊服务量逐步增加,一些大城市社区门急诊人次占全市医疗机构诊疗总人次的比例超过了三分之一,促进大医院患者合理分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群众看病难问题。

  为缓解特困群体的就医问题,政府不断推进医疗救助工作的发展,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真是特别感谢政府的好政策,给我减免了这么多费用!”近日,在兰州大学医院刘生兰含着热泪对记者说。刘生兰正在进行卵巢癌手术后第四次化疗,从做手术开始到现在一共花了4万多块钱,而她们一家全年的收入不高,还有一个孩子在上大学,为了治病,家里所有的钱都花光了。本来她已经打算放弃治疗,但是没有想到甘肃省为缓解城市低收入人群和农村特困人群就医困难,推出了济困病床政策,在一些省属医院,只要病人符合条件都可以申请济困病床,减免一部分看病费用。这一次,兰州大学医院的济困病床能为刘生兰减免约30%左右的费用,对她来说已经是不小的数目了。“如果不是省里有这么好的政策,我们是做梦也不敢想到这么好的医院来看病的。”刘生兰激动地说。

  济困病床只是社会医疗救助的形式之一。近年来,国家通过惠民医院、济困病床等多种形式,对患病且无力就医的城乡贫困人口的医疗费用按一定标准给予救助,救助范围包括城市低保对象、农村特困户和五保户等。如甘肃省济困病床的具体政策是“两免一减”,“两免”是免收挂号费和床位费,“一减”是住院总费用按比例、分档次由医疗机构给以减免。

  在医疗救助政策的帮助下,很多特困群众得到了及时救治。仅2007年中央财政补助地方城市医疗救助资金13亿元,医疗救助人次达到360余万;补助地方农村医疗救助资金21.2亿元,医疗救助人次达607万。
来源:经济日报    责编:肖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