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11月13日消息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中国经济面临下滑风险的背景下,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十项强有力的扩大内需的举措,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9日晚间,在有关政策公布后的第一时间,新华社记者采访了一些经济学家、企业家和普通百姓。
“中央的决策增强了我们对经济发展的信心”
“这‘一揽子’有力政策令人振奋,极大增强了我们对经济发展的信心。”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袁钢明表示,在当前我国经济面临国际国内诸多挑战的时候,出台这些政策正当其时。
袁钢明认为,当前正在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之大,出人预料。“及时出台应对之策,将遏制经济下滑风险,有效维护经济、金融和资本市场的稳定。”
国家税务总局科研所政策研究室主任张培森认为,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充分体现了财政政策的及时性和针对性。今年以来,财政政策已经灵活调整,这次提出更加明确了目标和方向,对保持经济增长的意义更加重大。
“我看到这一重要消息后,印象最深的是‘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这16个字,这种表述令人振奋。”浪潮集团董事长兼CEO孙丕恕说,这表明了政府实施这一系列政策的高效率和坚定决心,给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增强了信心。
“必将有效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财政部科研所白景明认为,财政和货币政策双双调整,充分体现出中央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对形势已经有了明确的判断,思路清晰,采取有力措施,把经济引到正常增长的轨道,确保经济不大起大落。
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庄健认为,此次政策的出台,主要是出于对经济增长下滑过快的担心。这一系列政策将对经济增长起到较大的刺激作用。
袁钢明认为,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说明货币政策已经完全转向。保持经济增长需要财政政策有所作为,但同时也需要货币政策适度放松,如今二者搭配使用,必将对经济平稳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财政部科研所所长贾康说,这是我国应对当前金融危机形势变化的一次及时的重大政策调整。调整后的财政政策表述与1998年的财政政策相同,但有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成功经验,中央这一轮调整更及时、更坚决。近期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影响比前期明显,在货币政策已经显现出宽松基调的背景下,财政政策也相机决策,配合货币政策作出调整,是一个基本的政策意图。
“企业发展有望获得更多动力”
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张斌认为,这次提出的扩大内需十项措施中,备受关注的一个就是全面实行增值税转型。增值税转型有利于企业经营和利润的增加,此外,利润的增加也给企业发展带来更多动力,会给企业结构调整提供空间,并有利于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增长。
张培森认为,增值税改革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意味着企业有更多的资金,可以扩大企业投资,这是从投资的角度来扩大内需。
北京威尼卡服装公司总经理龚祖勉说,在我国外需明显减弱的背景下,国家此次扩大内需,实施增值税改革,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企业界人士十分振奋。“我们将迎接挑战,抓住机遇,付出更大努力,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此次国家明确提出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加大对已有规划项目的支持,并抓紧启动一批新的建设项目,在当前有利于帮助我们企业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并有机会在海外实施并购。”孙丕恕说。
“政策更加注重民生,让百姓的日子过得更踏实”
“这次会议提出的扩大内需十项措施中,其中第一项就是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安居工程的建设,将对相关产业起到拉动作用,对保持经济增长作用重大。除此之外,最大的意义在于将给普通百姓带来好处。”张斌认为,我国过去对保障性住房的投入严重不足,很多低收入家庭住不起房,这项政策如能落到实处,将是有利于百姓利益的民生工程。
“促经济增长,势必增加就业岗位。刚才我在新华网上看到我国扩大内需的十项政策,我想应该有助于增加就业。”在上海一家高新企业供职的李冰告诉记者,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肯定会对上下游相关行业带来拉动作用,一定会增加更多工作岗位。
北京汽车制造厂退休工人方裕龙表示,这次国家扩大内需政策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加强民生工程建设,从“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到“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到“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均是老百姓期盼的事。尤其是“提高低收入群体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等政策,让我们这些退休工人心里暖乎乎的。(参与采写记者:张旭东、王宇、刘铮、韩洁、罗沙、李延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