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典型经验
高州公立医院改革“第三条道路”:放开搞活
[打印本页] [字号 大 中 小] [关闭] 【进入中广社区】
高州再次闻名,这次是医改。
地处粤西半山区的高州市人民医院,近8年来不用靠财政拨款,从一个普通的县级医院,崛起成为远近有名的大医院。
从2006年开始,高州医改陆续引起了外界的关注,被称为“高州模式”,并得到广东省、卫生部等的高度肯定。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医改课题组(以下简称:医改课题组)7月中旬开始,对高州市人民医院进行了调研。
课题组认为,高州模式颠覆了当前一个流行观点,即公立医院究竟能不能改革、改革之后有没有成效,同政府补偿多少有关。那些靠政府财政投入堆起来的“改革”,恰恰不具有可持续性和可复制性。
此前,争论不休的公立医院改革,经常归结为“政府补偿政策没有落实”,即归咎于财政没有给足钱。改革推进不力,难在一个“钱”字。
高州恰恰相反,他们不靠财政投入,靠的却是“去行政化”。医院院长不由行政部门任命,是由医院自己选举,医院自己制定适应市场需要的一套薪酬体系。高州医改,走的是不改变产权的前提下,放开搞活之路。
目前公立医院改革,大致显露出了四种不同的路线雏形,分别是神木全民免费医疗的政府高额投入模式,昆明引入国资参与公立医院重组的模式,宿迁的公立医院民营化模式和高州的放开经营机制的去行政化模式。
高州不改变产权,走的是一条相对温和的改革路线。
“不要钱”的改革
高州市人民医院的收入来源中,政府投入所占的比重极低,在过去2007到2009三年内最多也只占到0.3%,与全国8.5%左右的平均水平相比,近乎可以忽略不计。
8年里,“高州市人民医院”用一系列数据引来关注的目光。
医改课题组报告显示,从2001年至2009年,该医院年住院病人从2.31万人次增加到6.06万人次,增长162%;年手术量从0.75万例增加到1.76万例,增长135%;年门诊量从45.14万人次增加到78.67万人次,增长74.3%;年收入从1.2亿增加到4.8亿,增加了3倍;资产总值从2.1亿增加到8.5亿,增长300%。
病人除了高州本地,还有来自全国23个省38个县市、港澳台及境外人士。
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确立的标准,县医院至多只能是二级甲等医院。”但考察组成员、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朱恒鹏跟记者表示,高州市人民医院目前无论从技术水平、医院规模、还是医疗服务的量和质,都已经达到国内三级甲等医院的水平。
如该医院可以开展多种心脏手术、脑干肿瘤切除,肺癌根治,肝癌切除、胰腺癌切除、驼背矫治等高难度手术,还能做胸腔镜、腹腔镜、宫腔镜等微创手术,特别是年心脏手术量,连续十二年排广东第二、全国前十名。
事实上,由于大量优质资源集中在城市公立医院,尤其是三甲医院,县级医院和乡镇医院处境艰难。即一边是大量患者涌向城市三甲医院,导致“看病难”,一方面是诸多县级公立医院“无人来看病”,医疗资源闲置浪费。
但高州市人民医院似乎改变这一格局。
原因在哪,课题组认为,关键是高州人民医院“收费相对低廉”,即各类收费普遍比外地低一倍。
和同样水平的公立医院中绝大多数“次均处方费用”动辄几百元不同,2009年高州市人民医院次均门诊处方额仅有75.75元。更为重要的是,同样的病症,该院住院费用仅为其他三甲医院的一半,其2009年“次均住院费”为6139元。而卫生部部属医院2009年次均住院费用为15197.3元,省属医院为12121.6元,地市级医院为7216.2元。
由于收费低廉,高州市人民医院吸引了大量外地患者。课题组报告显示,在该院住院病人中,每年都有近50%来自高州市外。
“我们在进行调研的过程中,就在医院的楼道中遇到来自广东省湛江、东莞、广州、揭阳以及贵州六盘水、江西赣州和广西柳州的患者。”报告撰写者之一、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顾昕称。
病人多了,高州市人民医院自身也就发展壮大起来——却没有“要政府财政的钱”。
据医改课题组专家调研,高州市人民医院的收入来源中,政府投入所占的比重极低,在过去2007到2009三年内最多也只占到0.3%,与全国8.5%左右的平均水平相比,近乎可以忽略不计。
“‘高州模式’证明,公立医院究竟能不能改革,改革之后有没有成效,同‘政府补偿’的多寡无关。”顾昕对记者表示。
“将‘公益性’等同于政府增加投入,将‘公益性’与市场机制割裂开来,这种极为流行的观念在高州模式面前不攻自破。”课题组成员、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余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