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典型经验
当公立医院医改的探路先锋
[打印本页] [字号 大 中 小] [关闭] 【进入中广社区】
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是我省最早成立的西医院之一,已经走过了102载春秋的这家医院,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大潮中,勇于创新,敢于实践,正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成为江苏与无锡医疗行业的一面旗帜、全国三级大医院中的先锋。
硬件不“硬”软件补, 靠质量赢得门诊量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异常忙碌:建筑面积6.25万平方米的新病房楼正在装修;医院大门前地铁工程,正如火如荼施工。
院长易利华说,由于医院前几年准备搬迁,所以几年没搞基建了,院内环境、条件在当地连中等都算不上。外科病房大楼和内科病房大楼分别是1989年和1999年建造的,内部没有厕所和浴室,电梯也又老又旧,还时常罢工。
然而即使这样的环境,医院里每天仍人满为患,日门诊量都在3000—4000人次;年门诊量2008年为110万人次,2009年升至116万,今年1-9月份,门急诊量达到100多万人次,在全省几十家三甲大医院中人均门急诊量名列前茅。
硬件条件落后、医护人员缺编,却每天门庭若市,其奥秘何在?易利华说:“诀窍就是抓质量,抓管理,降成本,搞好服务,以软件来弥补了医院硬件上的不足。”
医院虽然有这么大的门诊量,全年的收入却不高,平均每位病人的门诊费用146.93元,出院病人人均费用9409.18元,在无锡市所有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中是最低的,甚至低于全省三级医院的平均水平。
2010年,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专门对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高举公益性旗帜,强化内部精细管理”的具体做法进行了报道。卫生部主要领导在批示中说:公立医院改革很需要推广无锡二院等先进单位的做法,请在今年的试点工作中大力推广。
奇迹并非偶然,服务理念渗透每一个细节
无锡二院取得这样的成绩并非偶然。易利华说,近年来医院不断超越自我,把“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渗透到每一个细节当中:
门诊“由人等药变药等人”。医院利用信息化技术,将挂号处、医生诊室、药房联系在一起,患者在经医生诊治后,相关信息已由网络系统直接传送到药房,待患者到达药房时,配好的药已在等病人了,患者可人均缩短20分钟等候时间。
诊室“一医一患一诊室”尊重患者隐私权。医院在原有空间条件受限的情况下,花力气对门诊各诊室按照“一个医生、一个患者、一个诊室”的布局进行整改,有效地保护了病人隐私。
引入酒店“管家”式服务。推出了包括预约服务、分诊导医、药物咨询、审批报销、方便门诊等一站式等项目。
实行“弹性工作制”。门诊服务中心、挂号室、检验科、影像科等医技科室每天提前半小时上班;B超、心电图等常规检查随到随做;夏季推出“中午连一连,晚上延一延”的专家夜门诊、无午休门诊等服务,安排一批高年资的专家坐诊。
此外,该院还有 “168后勤服务一条专线”、“一条红腕带标识急救服务模式”,内分泌科医务人员编写糖尿病健康宣教手册,送给每一位入院病人;耳鼻喉科为每一位扁桃体手术病人提供一支冷饮,提高术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