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 陕西十年”发布会现场
经过努力,黄土高原越来越绿了
中广网西安4月6日消息 记者从今天(6日)召开的“西部大开发 陕西十年”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十年来,通过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保护森林资源,发展林业产业,深化体制改革,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成为陕西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大亮点。
一、西部大开发十年陕西省林业建设情况
截至2009年底,全省共完成人工造林5025.61万亩,飞播造林1481.47万亩,封山育林2349.2万亩,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08万平方公里,陕北黄土高原区年均输入黄河泥沙量由原来的8.3亿吨减少到4亿吨。全省林地面积已达1.84亿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9.6%,全省森林面积1.15亿亩,林木总蓄积3.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1999年的32.55%提高到37.26%,是历史上增幅最大、增长最快的时期;森林面积和森林覆盖率列全国第12位;林木总蓄积列全国第10位。最新的卫星云图照片显示,2009年和2000年相比较,陕西省的绿色面积已经向北推进了400公里,生态状况实现了由“整体恶化、局部好转”向“总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历史性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退耕还林取得阶段性成果。1999年,陕西省率先在全国启动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并把该工程作为林业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全面落实责任,精心组织实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退耕还林面积、投资规模均居全国第一。截至目前,陕西省共完成退耕还林3508.5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1528.8万亩),共向230万退耕户915万人兑现退耕还林补助资金184亿元,人均直接受益2010元。
陕西省的退耕还林工程主要分布在陕北的黄土高原,渭北旱塬及秦巴山区的中低山区。通过实施退耕还林,陕西省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业结构得到调整,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从卫星云图上可以看出陕北黄土高原的变化尤为显著,影像图中显示2000年的绿黄色(低覆盖度植被)已基本变为2009年的淡绿色(中覆盖度植被)。昔日的黄土高原披上了绿装,山变绿了,水变清了,群众的收入增加了。
(二)森林资源得到严格保护和休养生息。陕西省是全国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重点省份。从1998年工程启动实施至今,全面停止了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1.1亿多亩森林得到有效保护,全省累计减少森林资源消耗5500多万立方米,相当于年均森林生长总量的3.8倍。全省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42个,面积达1480多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比例由2000年的1.25%提高到4.8%;朱鹮、大熊猫、羚牛、褐马鸡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得到有效保护,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不断增加。朱鹮由发现时的7只发展到目前的1000多只;秦岭大熊猫人工繁育取得成功、种群数量达到273只。天保工程的实施,使森林得到休养生息,面积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生态功能显著增强。
陕西省的天然林保护工程主要分布于黄龙山、桥山、关山、秦岭、巴山五大林区,卫星遥感监测显示,这些地方由2000年的浅绿色大部分变为2009年的深绿色,高覆盖度(深绿色)植被范围明显扩大。
(三)防沙治沙和“三北”防护林建设成效显著。西部大开发实施的十年间,“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特别是防沙治沙取得了显著成效。沙区累计保存造林面积1869万亩,建成了长城沿线、陕蒙交界、白于山北麓、灵榆公路四条大型防风固沙林带,固定流沙700万亩,林草覆盖率达到33.5%。与1999年相比,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分别减少189万亩和31万亩,重度、极重度荒漠化面积比例已由54.8%下降到13.4%。长城沿线风沙区植被盖度大部分由2000年的10%以下,提高到2009年的20-30%,(影像图中显示2000年的黄色变为2009年的绿黄色)。同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也在整体推进,初步形成黄河沿岸防护林、西包公路护路林两条林带,以及风沙区防风固沙林、渭北旱原生态经济型防护林、黄桥林区水源涵养林三大片的防护林体系格局,年沙尘暴日数由66天减少为24天。榆林治沙造林成为全国乃至世界荒漠化治理的典范,涌现出了全国治沙英雄石光银、治沙标兵牛玉琴等一批先进模范人物。
(四)重点区域绿化扮靓了城镇乡村。让绿色走进人群,让人们充分享受绿色,从去年年初开始,陕西省组织实施以“身边增绿”为主的八大重点区域绿化工程,加大了村镇、道路、河流、旅游景点等人口密集区域的绿化力度。截至去年年底,有402个村分别按照绿化用材型、庭院林果型、生态屏障型、自然风景型、旅游观光型等不同模式建成农村“三化一片林”绿色家园,完成造林绿化3.79万亩,栽植各类绿化苗木477.6万株,初步形成了村在林中、院在绿中、人在景中的乡村生态新格局。重点区域绿化确定的渭河、汉江等六大板块进展顺利。其中,渭河近堤绿化501公里,栽植苗木11.5万株;潼关东大门和渭南南塬绿化50公里,完成造林2万亩;西宝铁路沿线绿化174.3公里,栽植绿化苗木658万株;关中环线西安段营建生态景观林带70公里;安康汉江两岸绿化16万亩;榆林百万亩樟子松基地造林13万亩,累计达到43万亩;宝鸡市还荣获“全国森林城市”称号,进入全国14个“森林城市”行列。
(五)林业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省重点发展干杂果经济林和森林旅游产业。目前,全省干杂果经济林已达到2316万亩,年产量达到200多万吨,产值60多亿元。韩城、延川、黄龙等16个县分别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全国经济林之乡。陕西省的花椒面积已达252万亩,年产量5万吨,产值14亿元,面积和产量居全国第一;核桃面积463万亩,年产量9.2 万吨,位居全国第二(红枣和柿子的产量也位列全国前五位),在一些地方,林业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如韩城市,仅花椒一项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07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2.7%。全省建立森林公园71个(其中国家级27个),去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0多亿元;林产品加工、花卉栽培、中药材种植等也有了新的发展。2009年陕西省林业总产值已达190多亿元。
(六)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陕西省是一个集体林比重较大的省份,全省集体林1.3亿亩,占林地总面积的70%。2007年7月,陕西省在10个市各选1个县,开展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保护型”林改的路子,为这项工作全面铺开奠定了基础。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从2009年开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铺开,截至去年年底,已有49个县完成了主体改革任务,其余55个县也在积极推进。全省累计完成勘界面积9557万亩,签订合同面积7666万亩,分别占集体林总面积的73%和58%。与此同时,林权配套改革在10个试点县稳步推进,宁陕县林业产权交易市场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行,彬县人工商品林采伐试点进展顺利,林权抵押贷款逐步推开,省信用联社发放林权抵押贷款2800多万元,省农行给全省林业五年授信贷款额度300亿元,集体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初步建立,累计补偿面积1437万亩,落实拨付补偿金7184万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晰了集体山林的产权,激发了林农保护森林资源、发展林业产业的积极性。目前,宁陕、太白、西乡等林改试点县涌现出农民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农家乐和森林生态旅游增收致富的新景象。
二、今后一个时期陕西省林业发展的思路和重点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陕西省林业工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坚持一个保护,狠抓三个提高,实施两个带动,推进产权改革,完善林业政策,促进协调发展。具体说,就是保护好森林资源安全,努力维护好现有生态体系;不断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和林分质量,巩固造林成果;认真实施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加快发展林业产业,带动整个林业发展;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积极推进林业各项改革;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要求,不断调整和完善林业政策,努力实现森林资源由扩大规模向提高质量效益转变,由高山远山造林向人口密集区域绿化转变,由单纯造林绿化向森林经营转变,推动全省林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力争到2013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1%,2018年达到43%。为此,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把森林资源保护放在林业工作的首位,切实抓好“一管三防”。切实抓好“一管三防”。一是严格执行林地征占用审核审批制度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依法管理森林资源。二是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搞好火源监测,提升森林火灾的综合防控能力。三是实行综合治理,防止森林病虫害。四是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防止乱砍滥伐,维护林区社会稳定。
(二)开展重点区域绿化,努力改善人居环境。计划用10年时间,建立以主要交通干线、主要河流沿线绿化为骨架,以重点城镇、村庄、出入境口、旅游景区、工矿区绿化为纽带,多层次、立体化、远近呼应、点面结合、城乡一体的全面绿化新格局。
(三)发展林业产业,开辟农民增收新途径。继续以干杂果经济林和森林旅游为重点抓好林业产业建设。规划到2020年,全省新建和改建核桃等五大干杂果经济林1200万亩,总面积达到2750万亩,其中核桃达到1000万亩,红枣达到450万亩,花椒达到450万亩,板栗达到700万亩,柿子达到150万亩,力争实现全省农民人均一亩干杂果经济林目标。围绕楼观台、太白山、金丝峡、黎坪、南宫山等国家级森林公园,搞好服务,提升档次,打造亮点,创造名牌,发展森林旅游。
(四)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创新林业发展机制。力争今年年底完成集体林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主体改革任务,将目前仍由集体经营管理的4420万亩林地划分到户,对已经承包到户的6690万亩林地进一步规范承包合同。同时,积极开展配套改革,加快建立林地管理、林木采伐、资产评估、产权流转、生态补偿等一系列制度和办法,建立健全林业要素市场和服务体系,推动林地流转,增加农民收入。
(五)继续组织实施好林业重点工程,推进陕西省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积极争取国家重点项目和投资,扩大建设规模。退耕还林以成果巩固为重点,抓好政策兑现、补植补栽、基本农田建设和后续产业开发,确保稳得住、不反弹。天然林保护在继续抓好管护的同时,认真编制延长期建设规划,积极争取国家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