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双百音频
赵梦桃事迹<音频>
[打印本页] [字号 大 中 小] [关闭] 【进入中广社区】
中广网北京4月27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1963年4月27日原西北国棉一厂细纱车间乙班四组,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以著名全国劳动模范赵梦桃的名字命名为“赵梦桃小组”。
左手将纱管插在锭子上,右手飞快地把引线绕过导纱钩,送向须条。这样一个细纱车间值车工每天最基本的工作动作——“接头”,赵梦桃小组里最优秀的女工每完成10个只需32秒,比企业要求的标准足足快了11秒。
尽管如此,每周第二个早班结束后,纺织女工们还是会拿出30分钟休息时间练习“接头”,“因为我们没有当第二的机会。”西北一棉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赵梦桃小组生产组长刘小萍说。
“高标准,严要求”,也正是赵梦桃当年对自己的要求。1951年,16岁的她进入位于咸阳的西北国棉一厂,成为一名细纱车间挡车工。从开工那天起,“好好地干,下苦干,老实干”就成了她的口头禅。挡车时,别人巡回一次需要3至5分钟,她只用2分50秒。进厂不到两年,她就创造了千锭小时断头只有55根、皮锟花率1.89%的好成绩,并逐步成长为纺织战线的劳动模范。
当年赵梦桃为之奋斗的细纱车间里,如今依旧机器轰鸣。嘈杂的环境中,两个人即使面对面,也必须贴着耳朵、扯开嗓门方能勉强对话。空气中弥散着细微的棉絮,让人的眼睛和鼻子很难受。但赵梦桃小组的成员显然已经习惯了这一切。
刘小萍是赵梦桃小组的第11任生产组长。从1992年进入西北国棉一厂至今,她已经在小组里工作了20个年头,是如今“组龄”最长的成员。
“三老”带“十五新”是赵梦桃小组的现状。在目前这支平均年龄不到26岁的“史上最年轻”的赵梦桃小组里,“80后”“90后”占到绝大多数。她们中所有人的生命年轮都没有和赵梦桃有过交集。但“梦桃精神”却在每一个人的指尖和脚步中留有踪影。
推着落纱机在轨道上滑动,不时溅出火花,纱管落入布袋,杨乐迅速将一个个空纱管插到纱锭上,动作娴熟而稳健。而9年前进厂之初,她也曾因为技术不精而哭过鼻子。“赵梦桃小组是一面旗帜,要求比其他车间严,组员素质也都很高,如果干不好,自己都会觉得不好意思。”“80后”组员杨乐说。
工作之余,和姐妹们一起逛街,或是躲进自己的宿舍看小说,是杨乐最大的乐趣。“我们不希望别人一提起我们纺织女工,就只是‘白帽子、白围腰,只知道低头干活’的样子,其实我们也爱美,也会上网聊天、‘偷菜’,知道最流行的东西。”杨乐说。
但队伍的过度年轻也曾给赵梦桃小组带来困扰。“主要是技术上不稳定,现在产品更新频繁,年轻人手生,需要下更大的工夫。”刘小萍说。
1956年,作为纺织工人中的优秀党员,赵梦桃在出席党的“八大”后深情地说:“现在,我才体会到要做人民勤务员这句话的意思,这话深得很!谁要能真懂了这句话,就懂得什么是共产党员了。”这句话曾经是一代代纺织人耳熟能详的铿锵话语。
而今,在这支年轻的赵梦桃小组里,有党员6人,团员8人。18个人操作40台1291型细纱机,承担着品牌产品精梳60支、80支纱的生产任务。企业的新产品试验,都由她们来完成。小组实行值车工、落纱工、摇车长定期轮岗,人人都成为既能值车,又能落纱、摇车的多面手。
“在同等条件下,把工作做到最好,是我理解的现今时代背景下的梦桃精神。”刘小萍和她的组员有理由骄傲。命名组建40多年来,赵梦桃小组的各项生产指标一直是全企业第一。这支永不褪色的光荣集体,先后30多次被评为全国或省部级先进班组。小组组员翟福兰、韩玉梅、周惠芝、刘小萍等十余人被授予全国、省、部级劳动模范,19人获省、部级技术标兵、操作能手等称号。
“纺织行业现在处于低谷,但作为一支曾经经历过辉煌的队伍,我相信只要坚持,就一定能够重现辉煌。”刘小萍说,纺织工作很辛苦,工作条件艰辛,常年三班倒,但赵梦桃小组的姑娘们却很懂事。“经历就是一种历练。这么苦的工作都能做下来,还有什么苦不能吃。”组员黄娜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