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跑文化,但是第九届中国艺术节的文化却不好跑。
5月9号来到广州,面对的是闷热的天气和安排满满的日程,身体一开始几天还真不适应。针对音乐之声的流行,这次九艺节更突出民族和地方文化艺术,一开始就为选题发了愁。抱着走着看的心里,首先迎来的是九艺节开幕式。一边用录音设备记录着现场的精彩,一边用笔写下精彩点和时间点,不得不承认自己被一个个节目震撼着。于是,在整个开幕式结束后,我不禁跟身边的同事说——这是我看过最好的晚会。概括而言:紧扣主题、表现手法丰富、衔接流畅且富段落感、创新无所不在。这样说,没有恭维的意思,而且如果你也在现场,那么你会知道,我并没有说谎和夸张。
在得知能够有机会采访这次晚会的总导演邢时苗的时候,我有些激动。翻着晚会中记录的笔记,我决定问他这几个问题:
1、整个晚会分为三个章节,由三段朗诵《岭南听涛》、《艺海拾贝》和《直挂云帆》划分,为什么内容都和海有关?
2、舞台的设计采用了透明的水晶舞台,其中也加入舞蹈演员的表演,有什么寓意?怎么会有这样的创意?(因为在得知邢导是春晚舞蹈总监的时候,我不禁对比,相较春晚,透明舞台的加入,让整个演出丰富却不烦乱。)
3、整个演出将京剧、豫剧、评剧、黄梅戏和舞蹈、朗诵、杂技、民乐演奏、钢琴演奏甚至话剧选段融合在一起,是否有概括九艺节参展节目表现手法的意图?
4、元素的运用。中国元素的运用(青花瓷、牡丹、书简等)。以及最后一首由宋祖英演唱的歌曲中,背景视频上加入的世博会相关图案。有什么特别的目的,想突出什么?
邢时苗只给了我和文艺之声的同事15分钟的时间,面前的邢导个子不高,戴着眼镜,斯斯文文的样子,但是采访的过程中,他给我们的感觉是——极有感染力,说道动情之处,不禁摘掉帽子,手舞足蹈的比划着,提高声调并那样真诚的看着你。我想告诉听众的是——这个人有艺术的热情,另外就是艺术的智慧。
对于我的问题,邢导介绍说岭南文化和广州的地域有关,临海。所以,这里的文化很多都和大海有关。不要主持人,而用朗诵串联节目,是因为这里所表现的艺术,不用主持人的语言,直接呈现出来的都是最好的,任何的语言,都不如观众用眼睛看到的是在。而水晶舞台的创意,来自广州的北京路,那里的路,为了呈现历史感又给路一种保护,就用玻璃砌在,路砖外。透明的水晶舞台同理,他希望人们能够在这个透明舞台里也看到中国的历史,不知道他做到没有,但是他尽力了。至于表演形式,他有想涵盖整个艺术节表演形式的野心,但是没办法,真的太多了。就如我们最近所听到的许多剧种,甚至没有听说过,比如越小调、比如婺剧。而中国元素,这当然是他突出的重点,青花瓷等等,中国艺术节嘛,当然要突出中国。
邢导着重说了他的创新,比如话剧环节氨纶带的使用,是他一直的愿望。这些看似普通的带子在整个话剧环节中非常具有空间造型感。那些白色的有弹性的带子,在主人公心里纠结时,也会用外在的表现形式,纠结起来,加上素雅的聚光灯,真的是一大创意。邢导说到这里,眼神中透露着艺术家的自豪。他说:艺术的生命力就在于创新,一旦失去这一点,艺术就面临死亡。他如今有些厌倦了晚会,因为这并不能完全释放他的能力,他下一步想排一部自己的舞剧。如果大家是因为他的晚会,被领进艺术的门儿,那么门儿里究竟有什么?是他现在更想给观众的。
日前由于正在研究晚会相关方面的内容,这场晚会给了我很大启发。以前总觉得,晚会也就那么多东西,不过如此,但是看过九艺节的开幕式,我突然对晚会这种命题作文有了新的认识。喜欢艺术的人都是不喜欢拘束的,但是,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圈在框子里做学问。有些人抱怨有条条框框,有些人则在专心把框子填满,并且填的五彩缤纷,让人几乎忘记了框子的存在。邢导在这个问题上,是个“画家”,而且是大家、一个被拉来做命题作文的性情中人,我想,采访和遇见他,是我的荣幸;而看到他的作品,会让观众和听众幸福。(作者:音乐之声记者孙羽)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时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