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地采风之四:中卫人做活“沙”文章
中广网 2010-07-02
[打印本页] [字号 大 中 小] [关闭]
沙漠中的生机(摄影 陈钟)
一直认为沙漠之沙是无用之物,直到今天方才明白:造物主带来的任何材料都是有价值的。漫山遍野的桃树、李子树,在黄河水的哺育下,守候着脚下的土地,固住了风沙。黄沙一旦有了自己的家,再不到处疯跑,宛若一个调皮的孩子被拖回了正轨。在腾格里沙漠边缘,人们居然建起了蔬菜大棚。中卫市人均水浇地只有一亩左右,沙漠已经把中卫人逼到死角。人进沙退还是人退沙进?中卫人别无选择,只能“背水一战”,向沙漠要地、要效益。
沙漠中的日光温室(摄影 马玲艳)
沙漠里没有水,日照条件是搞大棚最大的优势。尽管母亲河就在眼前,可沙漠地区大规模灌溉的教训已有前车之鉴,用水也只能是用少量的水。于是,滴灌技术进入了中卫人的视野,田间一根根黑色的滴灌管顺着作物种植方向,像人体的血脉一样不断向前延伸。水蒸气在大棚顶薄膜上凝结后被重新利用,避免水分的过多流失和浪费。从此人类有了一身新的“盔甲”,沙漠只能望“棚”兴叹,诉说着自身的无奈。而产自温棚的一些水果在“沙水两重天”的历练中,新鲜出炉,品尝起来“原汁原味”。中卫市的香山硒砂瓜曾被定为北京奥运会特供食品,享誉天下。
沙漠中成长的水灵蔬菜(摄影 陈钟)
沙漠中成长的水灵蔬菜(摄影 陈钟)
中卫人在与沙的相处,绵延千年。古人亦有“‘沙坡之难’难于上青天”之说。直到最近50年来,包兰铁路的建设催生了麦草方格固沙法的诞生,才使得这块通往西域的咽喉之地才有了绿色生机。流沙在沙坡头停下了脚步,黄河也在这儿转了个大弯,与沙漠简单形成了交融后继续奔腾而去。沙坡头的沙也改变了原先的性格,成为一个“情义男子”,在这儿送别了“风”的情人后依然痴望着它远去的背影。如今,无数人慕沙慕水慕山慕林而来。沙漠探险、滑沙、黄河上蹦极等,沙坡头成为快乐的乐园,也成为中卫人的“金” 沙!向沙漠进军,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沙吃“沙”,建防护林、栽桃树、种枸杞、搞大棚、发展旅游,新时代的中卫人在与沙漠的不断 “交往”中,渐渐摸透了沙的性格,相互融入。中卫人也正在做活着 “沙”的文章。
滋润(摄影 陈钟)
责编:陈钟 来源:中国广播网
- ·本网记者赋诗《宁夏小记》赞“塞上江南”
- ·“绿肺”爱伊河助银川空气相对湿度提高20个百分点
- ·夏地采风之四:中卫人做活“沙”文章
- ·西吉县实现职业教育与民族教育“两翼齐飞”
- ·宁夏西吉县有条“婆姨一条街”
- ·中宁擦亮“宁夏枸杞”金名片 干果总产值将首破1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