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 要闻 | 报摘 | 纵横 | 图站 | 调查 | 快讯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家观点

郑雄伟:各国竞争焦点逐步转向以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实力
2011-09-02 21:36   来源:中国广播网    打印本页 关闭
    

  郑雄伟:各国之间的竞争焦点逐步转向以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实力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国际科技合作愈显重要。科技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格局中起决定性作用,科技全球化日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在世界范围内,各国之间的竞争焦点逐步转向以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实力上,因此如何开展国家和地区的良好科技合作,促进自身利益最大化是各国家和地区面临的重要课题。

  国际科技合作是指国际间开展的科学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目的是发展科学技术和提升国家或地区科技发展水平,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文明进步。国际科技合作有利于各国掌握关键技术,培养国际化人才,缩短国家间差距,迅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企业在国际科技合作中,不仅能利用国际科技资源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还能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

  一般来说,发达国家会利用本国的经济和技术优势,来获取合作国家的自然资源、人才资源,从而促进本国综合国力的快速增长。发展中国家则会借助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合作的机会,充分吸收现有的科学技术,加快推进本国的科技现代化的进程。总之,国际科技合作的对象已经从过去双边单向转变为多边多向,合作的形式也从资金投入转变为财、物、智的全面投入。

  在新一轮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中,各国也应该基于本国基本国情,及时调整其国家科技合作重点,借鉴以往国际合作成功案例,努力提升国家科技水平。在新形势下,全球经济体、国家以及地区开展国家科技合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中政府层面的合作。近些年来,尤其是金融危机后,各国家从本身利益出发,努力开展政府层面的合作。主要表现为与国外具有技术水平和科技资源优势的国家或地区签署双边或多边科技协议,并在这些协议的指导下开展合作。比如欧盟以开拓国际技术市场、吸收欧盟以外的高科技人才为目的,现已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国际科技合作协议。美国仅联邦政府各主要职能部门就与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近900个科技外交方面的协议、谅解备忘录等。

  第二,重视引进科技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从以往历史进程看,技术引进是提高企业技术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加快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20世纪的日本和韩国就是当代借助技术引进从而省下巨额资金与大量时间来获得经济快速发展的成功典范。技术引进犹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步,但是要提高引进技术的吸收以及再创新能力,充分利用国外科技资源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只有自主创新才是国家和企业立足之根本。

  第三,重视以政府为主导的资金投入,建立国际科技合作服务平台。政府应该按计划投入合作经费,针对企业对国外技术信息、人才引进、成果推广、政策咨询等方面的强烈需求,采取措施组织建立或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建立国外技术信息、人才信息、国际合作成果示范、金融服务等平台,帮助和引导企业更好地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例如英国从2006年开始在科学预算中设立了300万英镑专项经费用于开展国际合作。另外,欧盟在第五和第六研发框架计划中也分别拨出4.74亿欧元和6亿欧元用于与第三国的国际合作。

  第四,鼓励跨国公司在国外设立研发中心。近年来,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重要性已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一系列政策鼓励下,美、日、韩等国的跨国公司已相继在不同的国家建立研发机构,并通过并购外国企业以及海外公司等开展合作研发等活动。事实证明,跨国公司在国外设立研发中心能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和本地比较优势,获得更强的产品竞争力,进一步推进科技全球化的进程。

  第五,建立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交流,需要高层次、前沿性的项目载体去对接。各国家要努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机构以及金融机构参与,政府推动的多位一体的、以产学研合作为特征的国际合作新模式。新模式可以依托各类高新区、开发区、科技园区等来积极建立一批国际科技合作产业示范基地,吸引跨国企业在国内设立研发机构,同时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提供资金、政策、信息共享平台等支持。

  2011年9月,由亚太总裁协会与中国吉林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世界产业领袖大会在长春市隆重召开,大会主题为“新一轮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下的国际科技与产业转移”,大会期间,著名国际经济学家、亚太总裁协会全球执行主席郑雄伟特别指出,各国要随时紧跟国际形势,与时俱进,选定良好的合作对象,尽快制定科技发展的国际战略,推动科技的国际化进程,最终形成多主体共同参与、多形式相互促进的全新国家科技合作格局。(龚文通)

专题

责编:陈晓冉中国广播网

中央台简介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我要纠错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版权声明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客服热线:010-86093114 400-668-0040 传真:010-6390975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