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 要闻 | 报摘 | 纵横 | 图站 | 调查 | 快讯
国际经济学家纵论中国产业结构未来发展思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发展进程加快,中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变化。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尤其在新一轮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下的国际科技与产业转移中,中国扮演着重要角色。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的产业结构每一次变动都是基于国情和世界经济局势基础上演进的,都不同程度的体现了当时中国以及世界经济环境的特点。
建国初期,中国经济结构基本上处于以农业为主、工业素质不高、服务发展滞后的阶段。根据相关资料,1952年,国家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1.0%,第二产业增加值占20.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28.2%。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重视调整农、轻、重比例关系,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使得三次产业结构不断向优化升级的方向发展。如2008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3%,比1952年下降了39.7个百分点。同样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8%逐步升至48.6%,上升了27.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1952年上升了11.9个百分点。
本世纪全球化进程进一步深化,中国进入世界产业分工重要阶段,逐步成为世界工厂,但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低端。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在50%左右,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大约已经上升到为1/3。总体上判断,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形态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第二阶段的初期。相比发达国家,目前中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例明显太低。相比与1952年,中国2008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下降了4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从7.4%升至27.2%,与此同时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所占比重从9.1%上升到33.2%。
总体看来,中国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同时内部结构逐步得到改善。第二产业的比重经历了不断波动的过程,但长期稳定保持在40%-50%之间,工业内部结构得到升级。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虽不断上升,但就业人数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针对上述中国产业发展现状,中国产业结构在调整优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部分产业内部结构仍需改善,产业构成比例不太合理,总体效益水平较低,产业结构的能源效益较差,产业发展模式粗放,污染问题突出等。这些问题在相当程度上透支着我们的环境,不利于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由上可知,国家和政府应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措施,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结构的结构能源效益。具体可以从如下方面考虑:
首先,调整产业政策的基本方向,积极推动产业创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要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努力提升产业竞争力。毕竟,产业转移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在分工深化的基础上由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的,中国应该确定产业基本方向,加快产业创新,不断创造比较优势,实现在世界产业转移中顺利完成产业转移和升级的目标。
其次,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服务业发展。第一,国家必须注重第一产业的发展,但是第一产业的比重必然要逐渐下降,而且这阶段农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也会在一定程度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二,国家要整合第二产业结构,提高第二产业组织集中度,适应产业国际分工需要,增强企业自主发展。第三,大力鼓励和引导第三产业的发展,发展社会需求多就业容量大的服务行业,积极开拓市场潜力大服务行业。因此,中国要逐步提高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同时加速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步转变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的进一步提升。
再次,克服地方保护主义,提升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中国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要消除产业空洞化疑虑,在资本和产业的梯度转移过程中,企业积极应对国际产业竞争,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进发,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企业所在区域内政府不应设定人为障碍,提高企业交易成本。要改变省区间产业结构趋同的状况,形成有利于地带间和省区间产业分工的产业结构,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升级,积极支持中国企业500强中具有国际化经营程度高的大型企业集团进行国际化扩张,培育世界级品牌企业。
2011年,由亚太总裁协会与中国吉林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世界产业领袖大会在长春市隆重召开,大会主题为“新一轮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下的国际科技与产业转移”,大会期间,著名国际经济学家、亚太总裁协会全球执行主席郑雄伟特别指出,在国际产业转移中,中国应积极应对,努力优化中国产业结构、促进产业之间渗透和融合,形成新产业或者建立自己的高素质产业配套群,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努力提高国际竞争力,促进中国经济健康高速发展。(龚文通)
【专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