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 要闻 | 报摘 | 纵横 | 图站 | 调查 | 快讯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家观点

国际经济学家指出电影产业是国家综合软实力的体现
2011-09-02 21:37   来源:中国广播网    打印本页 关闭
    

  国际经济学家指出电影产业是国家综合软实力的体现

  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日益密切,21世纪以来的世界电影产业呈现出一种全球化合作格局。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电影产业,已经突破空间限制,从好莱坞式一统天下的产业格局走向国际多元化合作道路。电影产业已成为文化产业价值链中最为活跃的因素,电影文化是不同层面的共同体进行文化表达和主体性构筑的主要形式。它们之间的竞争、交流以及创造的关系都会成为构建全球电影文化格局的基本力量。

  随着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世界各国文化产业的激烈竞争,以电影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提升国家参与世界竞争的软实力,并日益成为一种强大的产业实体。世界各国都越来越重视电影的产业竞争力。

  在北美,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电影产业一直都是国际电影市场上的领跑者。美国电影业的制作、发行、放映以及后电影市场的开发利用都已非常成熟,它成为迄今全球电影产业链最完整、影片投资获利最多的国家。

  在欧洲,从2006年开始,英国加快了电影产业的全球化进程,政府开始通过对电影业提供税收优惠政策来推动国内电影生产。如为小成本制作电影提供20%的税收减免,对预算超过2000万英镑的大制作电影提供16%的税收减免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都促进了国内电影产业的极大发展。近些年来,法国电影扶持资金总额一直保持在每年12亿至17亿法郎之间。此外,法国还举办戛纳电影节等著名影展、电影节等,这些措施和政策都推动了法国电影的精品形象品牌策略的实施,为法国电影走向世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亚洲,电影产业是印度最大的文化产业,印度电影的年产量一直居于世界首位,而且每年都在以15%的速度增长。日本的影视业在亚洲一向名列前茅,但面对严峻的国际竞争挑战,日本政府也进行了一系列政策调整来巩固其亚洲电影市场地位。除日本外,亚洲国家中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引起了国际关注。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达101.72亿元,比2009年增幅达63.9%,其中国产影片票房总额占全年票房总额的56.3%。近日出台的《2011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显示,未来5年内,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

  2011年,由亚太总裁协会与中国吉林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世界产业领袖大会在中国电影之都——长春市隆重召开,大会主题为“新一轮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下的国际科技与产业转移”,大会期间,著名国际经济学家、亚太总裁协会全球执行主席郑雄伟特别指出:在当前全球化语境中,电影的商业属性注定了电影艺术走向世界的必然性。但是,在新一轮全球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中,以电影产业为代表的文化产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并且,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得北美地区数字电影放映系统的安装停滞,其他地区的电影产业发展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未来电影产业的发展应在产业升级、营销策略、电影发行体系、法律保障等方面提升水平。

  在电影产业升级中,要努力从注重产业间的结构升级转向注重产业内价值链的完善和核心环节的升级,从注重产业内处于低价值链的产品生产转向注重产业内处于高价值链的产品生产。电影产品不仅能成为全球雅俗共赏的大众文化消费品,而且具有可分解的价值链延伸价值,如情节具有游戏开发的价值、明星具有复合媒体开发价值等。

  在电影营销上,要建立银幕营销、电视营销、家庭影院、网络营销和相关商品开发等五位一体的营销构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多元营销模式。3D及IMAX技术的迅速普及,大电影营销概念逐步形成,各国电影人应从技术热、营销热、明星热中走出来,坚持创意为主,提升电影口碑,力求培育更广泛的观众群体。

  在电影的发行和放映上,要努力建立完善的发行体系,提高放映的硬件水平,最大限度的掌控院线,建成规模经济壁垒,全面提高国内电影产业竞争力。

  另外,根据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宽松的外部环境和严格的法律保障是电影产业迅速发展的条件,发达的科学技术是支撑电影产业发展的因素之一。

  从整体上看,文化产业尤其是电影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电影产业的全球化趋势和多样化要求决定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

  当今世界,电影消费需求日渐旺盛,在新技术和好口碑的推动下,各国都应利用社会以及政府资本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产业热度,进入全球化文化想象的构造。各国通过国际化途径,寻求超越本土的文化资本,在不断探索中实现本国元素与世界表达、本土诉求与全球文化的对立统一,最终打造出全球电影产业的大繁荣局面。(阙志华)

专题

责编:陈晓冉中国广播网

相关新闻

中央台简介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我要纠错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版权声明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客服热线:010-86093114 400-668-0040 传真:010-6390975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