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 要闻 | 报摘 | 纵横 | 图站 | 调查 | 快讯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家观点

国际经济学家郑雄伟:中国对外产业转移也要升级换代
2011-10-02 00:45   来源:中国广播网    打印本页 关闭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688.1亿美元,连续九年保持增长势头。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当年流量的5.2%,位居全球第五,首次超过日本和英国。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中国已经将资源采掘业外移列上了产业转移的战略议程。近年来,中国高度重视资源采掘业的外移,这是在能源及其他资源的“瓶颈”约束越来越严重的背景下,对科学发展观重要举措的落实。近年来,海外并购正在成为中国产业外移方式的新亮点。企业海外并购数额几乎每年以翻几番的速度增长。2010年中国企业以并购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297亿美元,同比增长54.7%,占流量总额的43.2%。并购的领域涉及采矿、制造、电力生产和供应、专业技术服务和金融等行业。

  现在,中国产业外移的行业已经十分宽泛,从过去的以贸易和餐饮为主逐步,拓宽到矿产、森林、渔业、石油化工能源等资源开发,并涉及如家用电器、纺织品与服装、机电产品等境外加工贸易,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农业及农产品开发,旅游、商业零售等各个行业。

  但总体上看,我国目前的对外直接投资产业主要集中在资源开发、初级加工制造业领域。而在服务业领域,基本都是低层次的贸易、旅游餐饮等传统三产项目。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中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所占比重偏低。

  这种现状与我国当前的经济的发展传略不相符,我国当前的经济的发展的战略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种产业的转移的现状,无助于我国产业的结构的升级,对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2011年9月,由亚太总裁协会与中国吉林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世界产业领袖大会在长春市隆重召开,大会主题为“新一轮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下的国际科技与产业转移”,大会期间,著名国际经济学家、亚太总裁协会全球执行主席郑雄伟特别指出,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产物,在实际的经济发展中,我们要在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开创产业外移新局面。中国产业外移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其结构还不完备,需要做出进一步的规划调整,从而实现提升国内产业层级、提高产业外移成效的目的。中国对外产业转移也要不断清理思路、调整战略、升级换代。

  一.要稳固资源开发业的战略地位

  发展资源开发业是符合国际产业转移规律的,大多数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从资源开发业—制造业—第三产业为主的发展过程。而且,资源开发业还可以缓解我国资源不足的矛盾,提高我国资源拥有量。

  二.要确立服务业的战略产业地位

  当今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虽然我国的服务业总体上落后于发达国家,但在国外工程承包及劳务输出、远洋运输服务、人造卫星发射服务以及旅游服务等方面我国仍具有比较大的优势。2009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超300亿美元,同比增长37.9%;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53.7亿美元,同比增长12.30%;对外设计咨询业务完成营业额3.3亿美元,同比增长45.40%;三项合计完成营业额357亿美元,同比增长33.39%。截至2009年三项合计累计完成营业额达到2085.3亿美元。在旅游业方面,2009年我国旅游外汇收入为339亿美元,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这些都显示了我国服务业强大的发展潜力,确立其战略产业地位也是立足国情所做出的明智选择。

  三.要确立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产业地位

  21世纪新技术革命不断深入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兴起,已成为新的投资热点。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已经取代传统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大的产业部门,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面对这样的产业发展潮势,我国也应积极地投身于其中,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努力实现产业外移向更高阶梯的方向发展。

  四.确定合适的东道国

  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东道国的区位选择与投资的产业选择密切相关,产业选择往往决定投资的区位,而正确的区位选择又可以强化投资者的产业比较优势。海外区位选择必须要能够提供特定的区位优势,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得这里的市场利润比国内市场和其他海外市场更丰富。区位优势包括自然资源及相关的基础设施,如税收激励,物质和劳动成本,市场规模和特性,政府政策,生产专业化和集中度等。

  不同类型国家的区位优势是有差别的。一般而言,发达国家的区位优势主要体现在政局稳定、基础设施良好、技术和管理水平高、劳动力素质高、市场容量大、经济一体化程度高、经济自由度较大、法律制度完善等方面。发展中国家的区位优势则主要包括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较大或不断增长的市场容量以及优惠政策等。所以,基于不同的产业外移类型,我们需要慎重考虑并选择合适的国家进行投资。

  中国的对外产业转移起步较早,但是其发展结构却不甚合理。在区域分布方面,与中国对外贸易集中于发达国家和地区不同,已纳入官方统计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多数集中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2009年末在发达国家(地区)直接投资存量181.7亿美元,仅占同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7.4%。在2009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前二十位国家(地区)中,仅有美国(第6位)、卢森堡(第7位)、加拿大(第11位)、德国(第16位)、英国(第17位)五个标准的发达国家。

  从账目统计来看,中国FDI存量分布以亚洲、拉丁美洲最为集中。2008年末中国在亚洲、拉美的FDI存量分别为1313.2亿美元、322.4亿美元,分别占总量的71.4%和17.5%。特别是拥有地缘和人缘的亚洲,吸收的中资境外企业数量最多,吸收的中国FDI存量也最高。

  基于不同国家的区位优势,我们在实际的产业转移中,要充分利用彼此的优势,立足于产业发展的要求,做出合理的区域选择,针对现有的区域结构,我们对外产业转移应该着重关注四个领域。

  一.关注发展资源开发产业

  资源开发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不但可以直接弥补本国在生产活动中的资源缺口,也可以促进资源开发的产业优化和发展。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应该坚守资源开发业的战略地位。在进行区位选择的时候,企业应该从资源储量、国际政治、地缘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再确定投资的最佳区域。比如,中东石油丰富,阿联酋和沙特等国可作为我国投资的重点;俄罗斯和南亚地区有丰富的木材供给;非洲地区蕴含丰富的有色金属和其他稀有金属,如黄金、金刚石、磷酸盐、铁、铅、铝等重要战略物资的储量都相当可观;巴基斯坦也有丰富的铜矿资源等等。这些国家和地区都应该成为区位选择的首要考虑对象。

  二.重视发展制造业

  我国的制造业在国际竞争中有很大的优势,机械、家电、轻工等产业无疑已占据了相当比重的市场份额。虽然这些企业的投资目的大都是寻求市场和降低成本,但是企业也需要根据行业的不同、投资条件的不同而选择区域。有多年贸易经历、以解决贸易壁垒问题为首要投资目标的企业,就要选择在区域一体化内的某国进行投资,比如我国家电业已经开始选择在欧盟建厂。单纯为了突破国内市场、扩大海外市场的企业就可以根据产品的目标市场进行投资,如我国摩托车行业就在东南亚进行了很多投资,力帆集团在越南建厂就迎合了越南巨大的摩托车消费量;还有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以降低成本为目标,就应该选择劳动力价格比我国还低的国家,比如东南亚的泰国、越南、柬埔寨等。

  三.重视发展海外高新技术产业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为了紧跟世界科技先进水平,中国许多企业选择跨出国门,进行海外直接投资。这些高科技企业进行区位选择可以有两种选择路径。首先,高技术企业可以在技术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也就是考虑与国外跨国公司建立联盟,或采取跨国并购的方式,获取技术和人才以及管理经验。这些企业应当将目光投向一些特殊的地理集群,如美国的硅谷、英国的苏格兰科技区、德国的慕尼黑以及印度的班加罗尔等地区,以寻求高科技产业集群带来的区域创新优势。其次,拥有国际上领先技术的企业希望以自身优势获得更高收益,那么投资区位就可以考虑东欧、拉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同这些国家相比,我国企业不但在技术上具有很大的优势,而且我国与这些国家的经济互补性也较强,有利于发挥我国企业的经营能力,取得显著的投资效果。比如华为和中兴就积极参与了西亚一些国家通讯网络的建设,并获得了可观的利润。

  四.重视发展服务业

  虽然从整体上看,我国的服务业同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但是某些行业也具备了一定的优势并开始逐步进行直接投资。具体来看,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旅游业,应该以旅游资源丰富的国家作为首选的投资区位。国外工程承包服务和对外劳务合作主要针对的是发展中国家,那么非洲和远东地区就是很好的选择。文化产业则可以到华人华侨聚居的地区投资,东南亚就有很大的市场,也可以到对我国文化感兴趣的国家和地区投资,中法文化节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区位选择对于产业外移成功与否、成效大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在具体的产业转移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行业的特点及其对转入国资源等各方面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产业外移更好地起到优化我国产业结构、促进转出国与转入国经济发展的作用。(著名国际经济学家、亚太总裁协会全球执行主席郑雄伟)

责编:陈晓冉中国广播网

相关新闻

高清组图

更多

中央台简介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我要纠错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版权声明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客服热线:010-86093114 400-668-0040 传真:010-6390975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