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首页 首页 最新报道 大典掠影 精彩回顾 视频直播 黄帝文化 开放河南
大典介绍
     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在炎帝神农氏管治后期,中原各部族互相攻伐,战乱不止。黄帝便乘时而起,打败不同的部族,其余部族的首领亦纷纷归附,于是形成炎帝、黄帝、蚩尤人鼎足而立的局面。黄帝居中原。炎帝在西方,居太行山以西。蚩尤是九黎君主,居东方。炎帝与蚩尤争夺黄河下游地区,炎帝失败,向北逃走,向黄帝求救。黄帝在三年中与蚩尤打了九仗,都未能获胜。最后黄帝集结在涿鹿上与蚩尤决战, 战斗十分激烈。黄帝在大将风后、力牧的辅佐下,终于擒杀了蚩尤,获得胜利,统一了中原各部落。建都在涿鹿。战后,黄帝率兵进入九黎地区,随即在泰山之巅,会合天下诸部落,举行了隆重的封禅仪式,告祭天地。突然,天上显现大蚓大蝼,色尚黄,人们说他以土德为帝,故自称为黄帝。 早前炎帝不敌蚩尤,与黄帝结盟对抗。蚩尤失败后,炎帝不满黄帝成为天下共主,企图夺回失去的地位,起兵反抗。炎、黄二帝在阪泉展开决战,黄帝取得胜利。从此,黄帝天下共主的地位最终确立。
您现在的位置:黄帝古迹
黄帝古迹
中广网    2012-03-22
[打印本页] [推荐给朋友] [字号   ] [关闭]
    

    在新郑市境内有传说的黄帝口、常先口、力牧峰、天心石、嫘祖洞、嫫母祠、风后城、天寿宫、风后兵书亭、驯兽沟等;在新密市境内有传说的天爷洞、黄帝岭、养马庄、草场沟、马骥岭、仓王庄等。   

    位于濮阳市境。《春秋宣公十二年》:“诸侯同盟于清丘。”杜注:“清丘卫地,在濮阳东南。”《抱朴子》:“黄帝到青丘,过风山,见紫府先生,受三皇内文,以劾召万神。”

    位于嵩县境。史书记载,黄帝的母族有蟜氏居平逢之山。《山海经·中次六经》:“缟羝山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有神焉,其状如人而二首,名曰蟜虫,是为螯虫,实惟蜜蜂之庐。”有蟜氏是崇拜蜜蜂的始祖部落,长期与有熊部落通婚。

    位于灵宝市境。光绪二十年《阌乡县志》:“黄帝陵在城东南十里铸鼎原。汉武帝建宫。唐刺史王颜为铭,县令王亿立碑。后庙倾圯,碑记荒殁。……乾隆十一年知县梁溥复捐修。又娄底里轩辕庙明《尚朴碑》载:唐时工地穿地得玉有悬珮孔,则志载黄帝陵者,其不虚欤。”

    位于灵宝市城东南十里铸鼎原。《纲鉴易知录》:“帝采首山铜,铸三鼎于荆山之阳,鼎成,崩焉!其巨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

    位于灵宝市境城东南十里。《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之阳。鼎成,有龙垂胡髯下迎,帝骑龙升天。群臣后宫从者七十余人。……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号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鸟号’。”

    位于灵宝市境。《通鉴》:“荆山,在城南三十五里,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此。”《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之阳。”

    位于济源市境。1983年,张振犁主编《河南省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轩辕亭,在县西天坛顶。世传轩辕于此更衣,又名换衣亭。”

    位于济源市境。1983年,张振犁主编《河南省方志民俗资料汇编》:“王屋山,在县西一百二十里,山形如王者车盖,故云。绝顶有坛,为轩辕祈天之所,故又曰天坛。岁丰则有五色影现。……其巅夜半可望日出。……王母洞,在五斗峰前。”

    位于偃师县境。《偃师县志》:“轩辕山,在县东南六十里,缑氏南四十里。”《隋书地理志》:“缑氏有轩辕山。”(亦见《通典》)

    位于西平县境。《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娶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史记·五帝本纪·正义》:“西陵,国名也。”远古氏族部落(方国)皆因地名而为氏。汉元延三年(公元前10年)汉代为七十岁以上老人颁发“王杖”,上刻今西平县为“汝南郡西陵县”。西晋,陈寿《魏志》为西陵人和洽作列传曰:“和洽,字阳士,汝南西平人也……明帝即位,进封西陵乡侯,邑二百户。”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水》:“◆水又东过西平县北。县,故柏国也。汉曰西平,其西吕墟、西陵亭。西陵平夷,故曰西平。”杨守敬疏:“(西陵)亭当在今西平县西。”此应为黄帝妃嫘祖故地。

    位于开封县境。清,顺治十六年《祥府县志》:“在府城北时和保,世传仓颉造字之所。唐岑参诗:‘野寺荒台晚,寒天古木悲,空阶有鸟迹,犹似造书时。’”

    位于登封市境内。《禅通纪》:“仓帝史皇氏姓侯冈,名颉,治百有十载,都于阳城。”(见清乾隆年间《登封县志·大事记》)

    为嵩山别峰,在登封市境。《史记》:“天下名山八,入中国者五,一曰太室,黄帝所尝游与神会。”

    位于登封市境内。《水经注》:“外方山,嵩高是邑,于帝为黄。”《内传》:“帝会嵩山,王母饮以金液。”

    位于巩义市境内。《尚书·中侯》:“黄帝巡河洛,龟书赤文成字象轩。”《帝王世纪》:“黄帝之时,天下大雾三日。黄帝出游洛水之上,见大鱼,杀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鱼流于海,始得图书。今《河图·视萌篇》是也。”《河图挺佐辅》:“黄帝修德立义,天下大治。乃召天老问焉:‘余梦见雨龙挺白图,即帝以授余河之都。’天老曰:‘河出龙图,洛出龟书,纪帝录列圣人之姓号也。天其授帝图乎?’”

    位于襄城县境。《庄子》:“黄帝将见大隗于具茨之山,方明为御,昌寓骖乘,张若、謵朋前马,昆阍、滑稽后车。至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途。适遇牧马童子问途焉……。”明万历四十六年《襄城县志》载诗《七里迷处》:“车从填山谷,谁知道者棲,若非逢牧马,七圣至今迷。”民国二十五年《襄城县志》:“黄帝见童子问道处,在城南。《庄子》:‘黄帝将见大隗于具茨之山……。与今城南七里许地名七迷店,以七圣迷踪得名。旧有七圣行宫,久不悉其所。”

    位于襄城县境。东汉王充《论衡·道虚篇》:“黄帝采首山铜,铸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须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龙,群臣后宫从七十余人。……。”明万历四十六年《襄城县志》:“首山,在县治南五里,横亘九里。《史记》申公曰:‘天下名山八,三在夷狄,五在中国,首山其一也。’又云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湖。庄周曰黄帝登具茨访大隗,命驾于襄之野,七圣皆迷,见童子而问道焉,即此山也。”清,蒋廷锡编《(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首山,在襄城南五里,横亘九里。《史记》称天下名山八,五在中国,皆黄帝所尝游,首山其一也。又云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湖。庄周谓黄帝登具茨,访大隗,命驾于襄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途,见童子而问道焉,即此山也。为诸山之首,故曰首山。明贾訸诗:“路出名邦渺树烟,首山横带马蹄前。身经七圣皆迷地,望入诸峰众妙天。静裹高寒真可爱,故人凋谢不堪怜。等闲又负登临兴,笑指云林一粲然。”
 

来源:中广网河南分网    责编:聂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