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都学会理事、新郑市原文物局局长、副研究员寇玉海
新郑市文物局纪检书记、文博馆员靳宝琴
新郑的黄帝考古学文化
黄帝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的人文始祖,黄帝文化的研究是一个大课题,长久以来,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侧面对此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我等自不敢妄加多言,然而欲知黄帝文化面貌,了解黄帝经常活动的区域及其形成的区域文化是必要的,因此,本文欲从黄帝文化文献较为集中的记载和现代考古的遗址发掘情况结合起来,探索新郑区域内的黄帝考古学文化。
一 黄帝都有熊的地望及与其相对应的考古学文化
新郑是轩辕黄帝的故里、建都地,这在文献上多有记载。《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集解》引徐广曰黄帝“号有熊”,又引谯周曰黄帝“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续汉书·郡国志》新郑条下刘昭注引皇甫谧曰:“古有熊国,黄帝之所都。”《帝王世纪》中说黄帝“授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又云:“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从以上几条材料我们可以看出,第一,黄帝居有熊,是有熊国君;第二,黄帝在有熊建都,即今河南新郑。《庄子·徐无鬼篇》曰:“黄帝将见大隗于具茨之山……”,足见庄子所处的时代之前早有黄帝活动于新郑一带地区的传说。关于黄帝族活动区域,它的活动的范围很广,但其主要活动区域在黄河中下游大中原之内,河北的涿鹿、阪泉,是黄帝与炎帝、蚩尤发生战争的地方;黄帝都有熊,居轩辕丘,拜华盖童子于具茨山,合鬼神于西太山等,这些遗迹均在新郑,新郑至今仍有以黄帝臣命名的风后岭、大鸿山、力牧台等遗迹,故新郑是黄帝经常活动的核心区域。考古学上的黄帝文化与仰韶文化中晚期相对应,黄帝都有熊文化与仰韶文化晚期大河村类型相对应。
二 新郑史前考古学文化的地理环境
每一种考古学文化的形成,都与它的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在古代社会,人们驾驭自然的能力较低,所以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很大。从今天新郑的地貌特征来看,也特别适合于先民的生存与繁衍。新郑地处北纬34°16′至34°39′,东经113°30′至113°54′;海拔190米至210米,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足,处于我国的农耕区域。人们站在具茨山上,可以清楚看出,新郑这带地区,北距黄河不远,但黄河的黄水泛滥决不可能波及到这里,从今天的新郑向北,为大平原向丘陵过渡的地区,适宜于先民居住。从新郑向南为大山区,土质条件自然不如今新郑一带。在大平原与稍高的台地交错之中,有洧水、溱水、十八里河流贯其中,还有独立的具茨山可以据险而守,这对于抗拒洪水、猛兽能力较弱的先民来讲,确是理想的定居之地。新郑地理环境的优势也为黄帝建都在新郑提供了便利的物质基础。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杨肇清
“有熊之国”及考古学文化观察
我想就这本书来说,它是目前惟一的一部大型的工具书。在这里面收集了文献学、考古学、历史学、民俗姓氏学等有关黄帝文化研究的文典,这为今后黄帝文化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也必须引起当地政府部门和有关领导的重视,要支持这件事,要把它作为一件文化事业来看待。为此我向策划这本书的同志和编者表示感谢。
根据战国以来的文献记载,特别是晋以来的相关史志,都记有新郑为有熊之墟,而又与新郑境内的有关传说和考古资料相印证,新郑为有熊之墟是可信的。根据有熊国君活动的范围又与考古学的仰韶文化分布一致,而黄帝有关发明创造,可多在仰韶文化中找到相关的遗存,仰韶文化是黄帝时代文化的遗存。仰韶以前的裴李岗文化,可能是黄帝之前的少典部落创造的文化遗存。新郑境内有裴李岗文化遗址8处,近10处的仰韶文化遗址,夏商周以后的遗存更为丰富,说明新郑的古文化底蕴很丰厚。这都是黄帝及其子孙创造的,黄帝功不可灭,他作为中华民族的共祖、宗祖神,是当之无愧的。
现将“有熊之国”及其考古学文化观察叙述于后,如有不妥,敬请方家指正。
根据《竹书纪年》(卷上)记载:“黄帝轩辕氏元年即位,居有熊。……”(临海、洪颐煊校本)。《史记·五帝本纪》载有:“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集解》谯周曰:“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皇甫谧曰:“有熊,今新郑是也。”说明黄帝为少典之后。据宋《路史·国名记》:“少典,有熊之开国,今郑之新郑。”这里说的国家并不与后来国的内涵相同。实指是部落,也就是以少典为首的氏族部落。而熊为这个部落的图腾。而熊图腾就代表少典部落。黄帝也以熊为图腾,因他是少典氏之后,可用之。东汉班固著的《白虎通义·号篇》:“黄帝有天下,号有熊。”晋皇甫谧著的《帝王世纪》:“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从此以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唐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河南道四》,唐李泰著《括地志》,唐僧一行的《大衍历》,后晋刘昫著的《旧唐书·天文志》,宋刘恕著的《通鉴外纪·外一》,明李贤撰《大明一统志·沿革》,明李东阳的《历代通鉴纂要》,清顺治十六年修的《新郑县志》,康熙三十四年修的《开封府志·建置沿革·新郑》,雍正三年蒋廷锡撰的《古今图书集成》,雍正九年修的《河南通志·沿革》,光绪二十八年补刻本《续河南通志·舆地志》,王漠著《汉唐地理书钞》,陈芳绩制的《历代地理沿革表》;近现代,刘景向撰《河南新通志·沿革表》,臧励和著《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谭其骧著《中国历史地理图集·商》,方毅等撰的《辞海》和后来的修订本,当代的一些学者有关黄帝、有熊的著作中,大多把新郑认定为有熊之墟,黄帝是有熊国君。著名的历史学者周谷城先生为新郑黄帝故都的题词是“轩辕黄帝故都”,这是对新郑是黄帝故都的肯定。说明有熊之墟、黄帝故都都有历史文献根据,特别是东汉至晋以来一直认定的。从此以后有关文献、论著沿用此说,历来的史志记载比较一致。新郑为有熊之墟、黄帝活动的中心地区是可信的。这里应当指出的是:其一,古代“有熊国”的地域,要比现在的新郑的地域广,当应包括禹州的东北部、长葛的北部、新密的东部、中牟的西南部、尉氏的西部、郑州市区的南部;其二,黄帝原是人名,是氏族的首领,由于他对生产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进、氏族的发展壮大作出卓越的贡献,人民怀念他,将他的名字作为氏族的名字,世代相传;其三,黄帝为“有熊国君”之后,有了很大的发展,他必然向周围扩展疆土,根据《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子二十五人,其得姓者十四人”。有的认为分出了二十五个部落。我以为至少分出十四个部落,分布各方。而黄帝也是四处活动,到了很多地方。《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东至于海……西至于空桐(陇西)……南至于江……北逐荤粥(内蒙古一带)……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正因黄帝时期的大发展,才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和华夏民族形成的基础,故黄帝成为中华民族的共祖、宗祖神。各地有黄帝时期的遗迹、传说也是正常的现象,不足为奇。新郑作为故里,有文献记载,也有民间传说,还有考古发掘的实物为证,是不可否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