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王俊晓,英俊的俊,春眠不觉晓的晓。”面对镜头,王俊晓不好意思地笑了,这是《创意英雄谱》对他专访结束时的一幕。
王俊晓出生在河南农村,父母都是农民。高中毕业后,他考上了北京林业大学,学的是农业方面的专业,大学毕业后到上海工作了将近四年左右。这四年间他换过很多工作,做过推销员、电脑销售、软件开发等,其中也不乏有500强的公司,但是他始终无法找到自己的位置。偶然间从朋友那得知一位台湾老师创办了有戏剧工作坊有关的公益组织,朋友建议他去体验一下,从小钟爱喜剧的王俊晓决定一试。通过这个类似体验式的培训,王俊晓开始变得开朗、自信,他回忆:
这样的喜剧工作坊对我的影响确实挺大,好比给自己打开了一扇窗户,以前的我没有社会地位,也赚不到多少钱,我不知道自己的价值在哪,我也找不到自己擅长的东西,它恢复了我的激情。
意识到戏剧可以对自己带来如此之多正能量的王俊晓非常想把这份收获分享给更多的人,于是他和朋友们成立了星期六剧场的社团。
我看到新闻经常有独居老人,不知道的情况下就离世了,没有人知道,儿女也不在身边。
面对记者,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有点激动,空巢老人的事情让他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他隐隐觉得应该为老人做些什么,而话剧演出正是一种可以尝试的方式。这个想法让王俊晓兴奋不已,他开始一边自学表演的相关知识,一边走街串巷地向人们“推销”他社区剧场的创意。
“我想让社区里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站在舞台上,表演他们自己的生活。社区里的其他居民都可以参加演出,也可以只当观众。”
这就是王俊晓最初的设想,他希望通过舞台剧的表演、观赏以及戏剧之后敞开心扉的体验分享,重现老人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也加强社区居民的理解和沟通。随后,他找到了上海市闸北区宝山街道的领导谈及此事,在征得街道的同意后,星期六剧场正式开始演出。
第一场演出演绎的是四位关系不错老人一起搭伴过日子的故事,由于志愿者都有工作,所以彩排时间大多都在周末,正式演出之前只排练了4次,王俊晓心里十分惴惴不安生怕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更让他没有预想到的是,因为演出时候没有用话筒,尽管剧场不大,但是对于老人而言听清台词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演出进行了不久,很多剧场后排的观众都起身离开了。他声音低沉的告诉记者:
“我觉得费了很大劲,也没有得到什么认可,或者说当时水平有限。演出结束后丁洁明找我,说对我们的期待太高了。听完他的话心里难受极了。”
认真的王俊晓分析总结了失败的原因,第一,志愿者水平有限,而且不固定;第二,网上搜索的演出题材与观众有些脱节;第三,演出形式过于呆板缺少互动。针对这些问题,他一一解决,就拿题材而言,他与志愿者多次深入社区组织老人讲述自己的故事。重新准备之后,王俊晓在街道又一次给老人进行了表演,并运用了论坛剧场的演出形式。所谓论坛剧场,他解释:
论坛剧场就是我们把一个议题通过戏剧方式来呈现,将矛盾与冲突呈现在舞台上,让与这个议题相关的人士来发表意见,来预演解决方案的可能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