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赢之路》开始曲】
【音乐起】
内地——港澳,
鱼水共存、合作共赢、利益共享、进步共同。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夏之声、香港电台普通话台、广州电台、珠海电台、东莞电台、中山电台、江门电台、佛山电台、惠州电台、金陵之声联合推出大型系列节目《共赢之路》。
【音乐隐】今天播出第四集《交融》。
【男主持】20世纪最后的10年,世界格局风云变幻。
1990年4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一国两制灵光初现,港澳与内地的合作交流也进入到快车道。
【女主持】而就在此时,国际形势却接连发生重大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在世界出现低潮。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东方,聚焦中国。在此历史重大关头,港澳同胞不免犹豫、彷徨,不约而同把眼睛盯住了北京。
香港刚毅集团有限公司主席王敏刚:
【出录音】90年初的时候,当时我们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留还是不留?在香港,90年在香港很多人开始移民,而且外国也抵制中国,我最后的决定就是中国的发展不能回头。哪一个当家都要搞经济,所以90年我们在内地重新探索新的商机。
【男主持】中国究竟将何去何从?1992年的春天,一趟南巡的列车引起了世人的关注。中国前行的方向在此刻逐渐成形。
【音效——火车呼啸而过】
【女主持】邓小平来到广东考察,面对纷杂形势,谈笑自若。他说,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他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邓小平讲话同期声】中国这时候只要不搞社会主义,不搞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不逐步改善人民生活,任何一条路都是死路。动摇不得。
【男主持】国务院港澳办港澳研究所副所长陈多:
【出录音】南巡讲话是一个里程碑,对于改革开放,原来说早期是“摸着石头过河”,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讲得很清楚了,我觉得这个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奠定了比较坚定的理论基础。我们自己首先搞清楚了,这一段时间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已经很明确了。
【女主持】一夜之间,春风席卷了整个中国,世界再次将目光聚焦在东方,彷徨的港澳企业家齐刷刷地回过头来,他们看到了国家的未来与希望。
国务院港澳办港澳研究所副所长陈多:
【出录音】这个对港澳投资者来说,应该说是给他们吃了一个定心丸。有一个统计从79年到82年,港澳一共在内地投资,尽管它项目有好几百,上千个项目,但是总共加起来,合同金额也才35亿美元。到了南巡讲话前后,这个时候已经就比较多了,当时在91年的时候应该港澳投资内地的投资金额是75亿美元,占的全国总额的比重已经到了63%。92年一下子到了415亿美元,占71.5%。到93年又一下子增加到768亿。对于港澳地区的投资者来说,提升了他们的信心,对内地的认识,看到内地蕴藏这种巨大的商机,对这些投资者给了很强的信心。
【男主持】中国向世界开放的胸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恢宏,中国走向世界的脚步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坚定。香港宝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宇新:
【出录音】邓小平吹响了号角,14个城市沿海开放,大家都很高兴,鼓舞了信心,中国希望很大,我们香港人都感觉到中国希望,提高了对国家的认同。
【女主持】当内地迅速掀起加快改革和发展的新一轮热潮时,港澳同胞也进一步拓展了在内地的发展,共同唱响了一曲《春天的故事》。
【出录音——香港宝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宇新演唱春天的故事】
【男主持】港澳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受益者,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征途中很多弥足珍贵的第一,都深深打上了港资企业的烙印,它们为中国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工厂立下了汗马功劳。
【女主持】小平南方讲话之后,港澳企业来内地发展的集结号迅速转变为百米冲刺,合作领域更广,范围不断扩大,在这一时期众多港澳投资者充当了改革开放拓荒者和示范者的角色。
国务院港澳办港澳研究所副所长陈多:
【出录音】原来是集中在他们最熟悉的珠江三角洲地带,那个时候和他们选择的行业有关系,最初它主要是搞出口加工业,是三来一补的,原料要从香港进来,产品要从香港出去,这个时候它不可能选择离香港很远的地方。那么92年之后,一方面珠江三角洲这方面外资企业也面临到要升级的问题,另一方面内地改革开放,随着不断的深入,东北、西北,整个的中西部地区对他们来说等于又发现了一片新的大陆,也看到了新的商机。
【男主持】1992年春天,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举行,香港刚毅集团有限公司主席王敏刚第一次作为来自香港的全国人大代表走进人民大会堂。受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国家经济建设将向中西部倾斜的内容启发,他开始更多的关注祖国的中西部地区。内地与港澳的合作走向全方位交融。
【出录音】当时十多年的(发展)沿海已经饱和了,所以更高的回报是那些完全没有开发的地区,在西北、东北以及西南,研究他的经济状况。结果在西北看到,资源丰富,给我们看到更精彩的就是它文化的资源。
【女主持】作为商人,王敏刚敏锐的看到了商机,他先后15次沿丝绸之路进行考察,潜心研究中国西部的历史。考察中,他深深折服于丝绸之路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男主持】90年代初的敦煌,是一片戈壁中的绿洲,基础设施差是王敏刚没有预料到的,第一次走进敦煌的感受,他至今都记忆犹新:
【出录音】当时我们自己去开辟的时候,我自己住在酒店的床上,你都不敢碰他们的被窝,还得自己带睡袋。因为冬天结了冰,发了水,床都是湿的,睡觉睡不了,所以要带个睡袋。当年西部地区还是比较落后的。
【女主持】环境的恶劣没有影响到王敏刚对西部的热爱。通过思考,他给出的结论是:西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待开发,商机无限。1993年,王敏刚决定投资1.5亿元人民币在敦煌建酒店,这是甘肃省第一家四星级现代化酒店,王敏刚也成为了第一个投巨资到西部地区的香港企业家。
【出录音】是当年甘肃最大投资1.5亿。敦煌山庄给我选地点,他们都给我在市区找,我觉得不好。我就选鸣沙山,我说在绿洲边缘,面对大沙漠,那个景就体现丝绸之路,所以我就选了那里。
【男主持】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担负的风险是可想而知的。1993年夏天,酒店奠基仪式,一切准备好了,可是突然刮起了风,风特别大,把台子都刮倒了。在场很多人都受不了,劝他不要在此地投资。他坚持做下去,说:“这可能是上天对我的考验。”
【女主持】正是这份执着与坚持,让王敏刚品尝到了收获的喜悦。直到今天,敦煌山庄依然是当地最具特色、软硬件设施最好的酒店。王敏刚的成功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在内地投资的无限潜力与丰厚回报。
【男主持】敢为天下先的香港人在内地直接投资的成功,成为外资在中国的成功的样板和范例,以至于后来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境外投资者进入中国的时候,往往会把香港作为他们与内地交流的桥梁。
【女主持】这座桥由窄变宽,香港所具有的“桥梁”和“窗口”的作用,让这条即将腾飞的东方巨龙有了坚实的左膀右臂,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中国内地的希望与未来。
【片花】
【男主持】东方广场雄踞于北京市中心,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商业建筑群之一,是真正的北京“城中之城”。1993年4月2日,东方海外与香港富豪李嘉诚的旗舰长江实业合作成立了汇贤投资有限公司,与北京市东方文化经济发展公司签订一项合作协议,在北京市中心最繁华的王府井建造东方广场。
【女主持】李嘉诚说:“以外国人的管理方式加上中国人的管理哲学,以及保存员工的干劲及热忱,无往而不胜。” 北京东方广场有限公司总经理蒋领峰:
【出录音】从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到90年代初,商业模式是比较单一的,在娱乐、休闲、购物方面的话,当时可能主要就是百货公司,你要再看场电影可能就要专门跑到电影院去看,单栋的写字楼比较多,那整体整个群体下来的这种模式的话没有,我们觉得在北京是可以往是这个方向去发展,所以当时我们就把这个概念,把这个综合体的概念带到北京来。
【男主持】对于这种全新的商业模式第一次的入驻内地,很多人质疑有必要吗?这可以吗?北京东方广场有限公司总经理蒋领峰:
【出录音】那一开始的时候,也没有说马上被接受了,这个譬如说像商场吧,以前它是百货公司的形势,现在就是主机店,我们一个品牌一个店,在我们不断推广、不断推动这种经营模式、这种购物的方式,这种生活的方式的时候,是被社会慢慢慢慢地接受的,也不是一下子的。
【女主持】90年代初期,内地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港澳企业在内地的投资,而香港和澳门的经济也从中受益。从1992年到1994年香港经济年均增速高达6%,而澳门的生产总值增加了100多亿澳门元,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两地合作共融的成果。
【男主持】根据资料统计,香港与内地贸易额占香港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由1980年的13.4%提升为1996年的35.8%,其中香港从内地进口占香港进口贸易总额的比重由1980年的19.7%提升为1996年37.1%,香港对内地出口占香港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由1980年得2.4%提升为1996年的29%,香港对内地的转口占香港转口贸易总额的比重由1980年的15.2%提升至1996年的35.2%,内地商品经香港的转口占香港贸易总额的比重由1980年的27.9%提升到1996年的59%,内地已然成为香港最大的贸易伙伴。
【女主持】应该说,香港很幸运,它回归前正值中国迈向更开放,更辉煌的起飞时刻,国运兴旺,为香港提供梦想不到的机会。
【男主持】而此时,内地的企业也变的更加自信。它们开始昂首阔步,一起走进香港,这座通往国际舞台的大都市。
【港交所音效】
【记者播报】各位听众,我是记者钧洋,我现在是在香港交易所交易大厅为您做现场报道。据了解,现在,随着两地合作领域的不断拓展,经济依存度的不断增加,每周都会有多家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融资。截止到2011年6月底,内地公司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已经达到610家,总市值占香港股市的45%。
【男主持】上世纪90年代初,内地企业经过15年的改革发展,虽已初具规模,但在资金、技术和管理等环节上,纷纷遭遇“瓶颈”。急需要钱。这是大家的共识。青岛啤酒董事会秘书张瑞祥:
【出录音】在上市之前,大家知道我们的青岛啤酒品牌知名度非常高,我们的产品可以说是严重的供不应求,作为企业来讲你要发展,没有资金的支持,你肯定发展不起来,所以我们上市跟我们创造一个很好的机会。
【女主持】而此时的香港金融市场也出现了缺乏资金流动性的瓶颈,为了扩大港资的投资渠道,同时加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港人也看上了内地的众多企业。香港交易所内地业务发展部主管杨秋梅:
【出录音】当初我们的主席叫李业广,就是跟当时的副总理朱镕基就讲,这些企业来上市,我们可以提供两套规则,一套就是和内地接近的,低级的上市,或者就是说很宽松的,但是并不是很严禁的,和国际标准离的比较远的一套上市规则。还有一套就是说,完全和国际规则靠近的,但是比较严。朱镕基说,你就给我这个严的,所以实际上就是说,内地企业来香港上市,他所追寻的完全是国际的规则。
【男主持】这次香港交易所在内地寻求“破冰”的实质性之举,得到内地的积极回应。
【女主持】就在这一月的月末,4月29日,香港联交所主席李业广到访。在和朱镕基面谈时,李业广又提出内地企业到香港上市的问题。朱镕基当即表示:选择9家国有企业到香港上市。香港交易所内地业务发展部主管杨秋梅:
【出录音】那么来香港上市的话,这个是整个国家的大事,你一定要选一个好企业。而且是国外投资者认可的,那么在那个时候,青岛啤酒就是外国投资这最认可的。
【男主持】为了能让初出茅庐的内地企业在国际金融领域尽早适应,香港交易所拿出了足够的耐心和诚意,帮助内地企业实现上市融资,迈向国际化的进程。经过两地的共同努力,1993年6月29日 第一家H股上市公司青岛啤酒在香港正式招股上市。青岛啤酒董事会秘书张瑞祥:
【出录音】联交所对我们很多事情在我们上市的过程当中往开一面,我们的股票代码,在香港联交所给我们预留了一个非常吉祥非常好的代码168。这个168按照香港广东话来讲,叫“一路发”,要是按照正常的上市,你应该是按照代码一个一个的排下去,我们这个还没上市,联交所就把“168”这个代码预留下来了。这个代码就是指定给我们来使用,也通过这个代码也给予了香港同胞对于首家进入国际资本市场我们青岛啤酒殷切的期待和期望。除了这个代码之外,在香港挂牌的股票,一般在挂牌仪式上都有举行一个开香槟的仪式,但是在我们的挂牌仪式上,联交所把杯子改了,在仪式上,包括香港证监会主席,中国证监会主席,香港联交所的总裁这些嘉宾手里举着的是一杯泡沫四溢的青岛啤酒。在仪式上我们有一张照片,可能大家能看到,嘉宾手里面举的都是泡沫四溢的青岛啤酒。
【女主持】香港交易所内地业务发展部主管杨秋梅:
【出录音】当时的香港居民认购的数量是超额配售110倍,所以可见他的热情,中国概念从那个时候开始深入人心。
【男主持】没有犹豫,香港市民在回归前把信任的一票投给了第一次走进香港的内地企业。这似乎是冥冥之中注定的。
【女主持】中国共产党的生日与香港回归日恰为同一天,这是历史的巧合,也是时代的垂青。随着回归日的临近,那份香港人表现出得患得患失已经逐渐消失,事实就在眼前,一个强大的中国让更多的香港人自豪、欣喜。
【男主持】这既是一种历史的巧合,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但是历史总会在人们对未来满心欢喜的时候发生让人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
【女主持】1992年7月9日,第28任港督彭定康到达香港就职,成为英国派驻香港的最后一任总督。他的上任为香港的顺利回归制造了不小的麻烦。
【男主持】1992年10月,当港督彭定康抛出“三违反”的施政报告时,引起了很多香港人士的反对。时任国务院港澳办主任的鲁平回忆到:
【出录音】根本不考虑香港的利益,所以我说,彭定康先生将来历史上将成为历史的罪人。
【女主持】历史前进的车轮此时已无法倒转,香港众多爱国人士纷纷在报刊上慷慨陈词予以抨击,香港普通市民也给予积极响应,痛斥当时港英政府破坏香港稳定局面动机,刘宇新就是其中一位:
【出录音】听完施政报告后,我睡不着觉。你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了解。乱讲话,加快民主,主要想搞乱香港,当时我写了封报纸文汇报登上,彭定康实际上是炮衣毒药,包藏祸心。
【男主持】面对回归祖国的原则问题,香港市民始终与中央政府站在一起,共克时艰。他们用饱满的热情参与到香港回归过渡期的选举活动中,选出香港人自己的政府。香港宝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宇新:
【出录音】我一向关心国家的经济发展,每一个变化我都关心。当收回香港主权,真的非常高兴!我参加推选委员会,参加选举。
【女主持】就在香港、澳门进入回归祖国最后的过渡期里,很多从与内地合作发展中获得收益的企业家纷纷慷慨解囊加入到内地的慈善事业,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帮助更多的同胞兄弟。
【男主持】澳门珠城海鲜野味酒家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吴桂英在90年代中期向自己的家乡珠海捐赠了一批技术先进的救护车等设备,而对此她却非常淡定。
【出录音】我做这么多事情我们不讲原因,因为我是中国人,我爱国爱乡。这是我家乡,我能做到这一点的。所以从我们这里做了以后,一路带动,带动到海外去做,不停地做这个事业,所以到今天我们珠海市发展的真的不错。
【男主持】国务院港澳办港澳研究所副所长陈多:
【出录音】咱们国家这么多年来取得的明显的进步,无论是国际地位,我接触到的香港朋友来说,他们都是由衷的从心底感到一种也是很自豪,很骄傲的。
【音效——开通仪式庆典+火车轰鸣声】
【男主持】1996年9月1日沟通首都北京与香港的京九铁路正式通车,这项新中国仅次于三峡工程的第二大工程,加强了内地与香港之间的交流,把北京与香港连在了一起。原中国中铁京九铁路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张喜学:
【出录音】香港当时它很期盼铁路尽快修通,修通后,就使得香港和北京直接连通起来,所以这条线当时作为香港回归的一个献礼。当时香港对这条线也很关注。毕竟是京九铁路,到九龙。香港与内地经贸、出行方便多了,都是双赢,把香港和内地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人流、物流互通是最近的捷径,辐射许多横交线,解决香港和内地的很大问题,无论是经济方面、旅游方面,促进两地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出音效 持续的雨声】
【女主持】1997年6月30号,从黄昏开始香港暴雨,这场暴雨是香港有天文记录以来的一场豪雨。在很多人眼里,这场雨洗刷了回归前人们心中的种种不安、揣测。
【男主持】对于很多香港人来说,雨过天晴,未来的路似乎并不太平。香港回归祖国,这座中西合璧的大都市该如何看待自己扮演的角色?该如何定位内地与香港之间的关系?香港,开始了犹如春蚕破茧般的迷茫和探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