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香港6月24日电(记者林建杨、刘畅、王艳)香港中环,候任行政长官办公室,现年58岁的梁振英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及中央与地方媒体的集体采访。
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的第15个年头,也是特区政府换届之年。7月1日,梁振英将宣誓就任特区第四任行政长官。
面对不同问题,从经济民生到香港年轻人、从执政理念到施政风格、从香港与内地的关系到两地融合等,他总能脱口而出,侃侃而谈,言语间透露着坚定和自信。他的普通话标准而流利,这要归功于他从1979年起作为专业人士到内地义务授课的经历。
多面的东方之珠
梁振英祖籍山东威海,超过一米八的身高颇有点“山东大汉”之形。在接受中央及地方媒体集体采访时,土生土长的他,一开场就推销起香港,希望记者们工作之余“多走走,多花点钱,推动一下香港的消费”,引得一片笑声。
他说,香港土地面积仅1100多平方公里,但各区的地形地貌、自然环境差异很大。从中环这个经济行政中心出发,坐车20分钟可以是世界有名的海滩,也可以是郊野公园。
话锋一转,梁振英谈起香港的贫富差距,并坦言香港贫富悬殊。不过他认为,贫富差距本身不是问题,关键在于香港的基层工人收入低,老人的收入尤其低,这需要解决。
他说,香港370万劳动人口平均每人每月的收入是1.1万港元,以香港的物价水平而言较低。因此,香港从去年5月1日起实施法定最低工资,意义重大。
关注民生,关注青年
民生议题曾在梁振英的竞选政纲中占据很大篇幅。他说,香港的民生问题比较突出,而住房是最大的民生问题。港人生活开支里负担最重的就是住房,香港710万人口,近一半住在由特区政府资助补贴的房子里,因此特区政府的公共房屋政策备受关注。
老龄化则是另一个重要民生问题。特区政府5月30日的报告显示,香港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65岁以上人口预计将从目前约90万飙升至2030年的210万,届时每四个港人就有一位是65岁以上的老人。
“老人的收入、晚年退休生活、医疗服务等等,这些都是民生重点。”他说。
除了长者,梁振英特别关心的一个群体是香港年轻人。他说,这与他出身贫寒、白手起家一步步打拼、成为事业有成的专业人士的个人经历有关。
“我的经历说明,只要给年轻人培训、让他们有表现的机会,往往最后可以成才。因此我特别关心的是现在的年轻人是否缺乏向上流动的机会,及我们应该如何为他们创造更多机会。”
为此,梁振英表示上任后将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提高香港经济发展速度,特区政府将制定一系列产业政策,让官、产、研、学四个方面更好地配合。另一方面要在香港以外打造好香港的体外经济,特区政府将为港人在内地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如果有更多现居中高层职位的港人愿意去内地发展,就会给在香港的年轻人提供向上流动的机会。
稳中求变,适度有为
梁振英在竞选政纲中提出了“稳中求变”的治港思路。对于其中的“求变”,他的解释是,一方面香港过去发展中累积了一些问题,港人求变的呼声较高,另一方面香港面临的内外环境变化很快,特区政府要跟着变,否则就落后了。
香港以往奉行“积极不干预”的经济政策,而梁振英认为应该“适度有为”。他说,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海啸的应对经验表明,政府对经济发展不应完全放手,政府该干预的时候就应该干预。
以金融中心为例。梁振英表示,有人把香港和伦敦、纽约相提并论(即“纽伦港”),但与纽约、伦敦相比,香港的规模小,业务还有很大扩充余地。他说,香港应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包括国家发展带来的机遇,提升金融中心的地位。为此,他提出成立一个半官方的机构“金融发展局”,为特区政府、金融界和专家们提供交流平台,促进发展。
还比如航运中心。他说,伦敦没有港口,却是国际航运中心,专门从事船舶买卖、租赁、登记、融资、保险、诉讼等管理服务,未来香港也应大力发展海事服务。他表示,中国已发展成为全球航运和船舶大国,需要类似伦敦那样的国际航运中心,如果香港能与伦敦看齐,既可以服务国家,又能促进香港经济发展。
梁振英还表示,作为行政长官,施政必须得到港人的支持和认同,因此从去年竞选活动开始以来,他经常“落区”,用内地话说叫“走基层”,到香港的18个区举办活动,听取各方意见,吸收民间智慧。
今年3月25日获得选举胜利时,他还承诺,未来会继续拿着一张凳子、一本本子、一支笔,倾听群众的声音,做一个亲民的“特首”。
促进香港内地融合
对于香港与内地的关系,作为历史的参与者,梁振英很有发言权。1979年初,当内地开始“摸着石头过河”时,年仅24岁的他就跨过深圳河,义务为内地官员和规划者讲课,一讲好几年。
回忆起彼时,梁振英说,经常看到香港的夫妇提着塑料袋,把一些半成品拿到深圳加工。除了这些小工厂的东主,更有不少香港企业大胆进入内地投资兴业,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做出独特贡献。
几十年来,内地的发展同时也为香港提供了巨大商机。如今香港企业投资的地方不仅只是内地沿海城市,也到了内陆地区,到了东北、西北,而且三个产业都有。内地早已经是香港最重要的贸易和投资对象。
回归15年来,香港与内地开展了全方位的交流,包括经贸、投资、旅游、文化、教育等。梁振英说,近年来许多内地学生赴香港求学,也有不少香港学生到内地念大学,均值得鼓励。
作为最早提出香港应“内交”的人士之一,梁振英表示,香港与内地融合、粤港合作,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他说,近年来香港与内地的经济交流融合,也体现在中央出台的重大惠港措施里,包括2003年签署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国家“十二五”规划里港澳部分独立成章、去年8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访港时宣布的36条措施等。
梁振英表示,“背靠祖国、面向世界”是香港的重要优势之一,蕴涵着很多机会。比如人民币国际化,香港“背靠祖国”拥有发展人民币离岸中心的独特优势,人民币业务将是未来香港金融中心的重要支柱之一;同时国家也可利用香港的金融业,逐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自由兑换。
谈回归,说未来
1985年,梁振英加入由香港各界人士组成的基本法咨询委员会。1988年,时年34岁的他当选基本法咨询委员会秘书长。1993年至1997年间,他先后出任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预备工作委员会政务专题小组组长、全国人大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
“回归”二字,他说有两重意义。一是法理上的回归,1997年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成立特别行政区,通过基本法落实“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二是香港曾被殖民统治100多年,要做好人心回归的工作,包括国民教育等,可能需要较长时间。他说,我们国家很大,有的港人对内地了解不多,需要给他们多点时间。
记者请他展望5年后的香港,梁振英说:希望5年后香港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现在更高一些;未来5年的发展速度也稍快一些,亦希望未来5年香港跟内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配合做得更好。
在梁振英看来,“稳中求变”的“求变”,意味着有很多意见要听,有很多工作要做,因此梁振英总是很忙。不过无论何时,他的脸上总是挂着招牌式的笑容,亲切而真诚,充满着希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