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生于1959年。1983年他从享誉世界的香港大学医学院毕业,后于威尔斯亲王医院内科任职。
2003年,SARS肆虐。沈祖尧凭多年的临床经验和学识,带领同事,站到第一线抗击疫情,成就卓著,声名鹊起,不仅香港社会为之骄傲,美国《时代周刊》更把他誉为“亚洲英雄”。2010年7月1日,作为唯一候选人,他获遴选委员会一致通过,出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回忆过去15年,沈祖尧用“狮子山下同拼搏,深圳河畔共舟济”来形容。他说,回归后,香港经历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3年非典、2008年国际金融风暴的洗礼,国家与香港一直同舟共济。
改善医疗 政府有责
作为医生,沈祖尧行医救人之余,不忘对国家、对社会有所承担。他一直提倡,并且身体力行地实践医学人文精神,比如他对香港医疗体制的关切。
沈祖尧说,最大的挑战是医护系统的负担不断增加,部分原因是人口老化,部分原因是医护人员流失严重。香港急症医学会最新一份调查显示,香港有七成急症室医护人员打算在一年内离职。
沈祖尧感慨地说,近年来许多年轻的医生、护士离开公立医院,加入私立医院,相信与公立医院工作时间长、市民需求和期望不断提高以及缺乏职业长远发展有关。他希望政府能及时采取措施改善这一点,建议政府培养更多的医护人员,以补充损失的人力。
香港人看病,主要在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之间选择。公立医院便宜,但排队时间久,私立医院快速却费用昂贵,因此多数人会去公立医院,但对于慢性病患者,漫长的等待也难以忍受。随着公共卫生部门的负担不断上涨,政府对医疗费用也有些吃不消。
对此,他提议政府可考虑推行自愿医疗保险制度,以帮助医疗事业融资。沈祖尧认为,利用医疗融资,香港可建立一些中型的私立医院,提供透明的收费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这些医院与公立医院紧密合作,让那些不想在公立医院长期轮候,有一定承付能力的人可以使用这些服务。
两地学子 相互激励
说起过去15年最大的个人转变,沈祖尧说,莫过于2010年开始担任香港中文大学的校长。从医生到大学校长,身份的变更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沈祖尧说,做校长必然要专注于管理事务,对学术研究势必会有所疏离,但两年多的时间,让他也逐渐爱上了这份工作。
沈祖尧说,回归以来,两地打开交流大门,感触最大的是内地学生源源不断到香港读书。内地学生的加入,使香港大学的氛围变得更加多元化,两地的了解进一步加深。
现在,每年来港就读的学生达1.2万人。他不时撰文,呼吁内地生积极融入香港社会,也盼望本地学生与内地同学多沟通、多了解,在校时共同努力,毕业后合作创业,一起追寻理想。
近年来,随着两地融合的加快,社会争拗也加剧。他呼吁学生要以宽容态度包容不同背景文化,及为社会做好互相尊重、守望相助的“读书人”榜样。
香港回归后,许多学校教学语言发生变化,一个有里程碑意义的事情,是334学制的推行。大学多一年,在这里学生较少受到考试的影响,可以有时间敞开胸怀,拓宽视野,打开思路学到更多知识。沈祖尧期待,这一改革有助于培养有批判思维和创新头脑的学生。
香港科研 前景可期
香港在多个研究领域都有令人骄傲的成绩,比如医学研究、电子工程、信息技术等。沈祖尧评价,考虑到香港学术界研究资源并不富裕,目前学术研究的效率和影响已经很好。
但他认为,当今学术研究环境仍不容乐观。首先是市场对研究的影响日益扩大,没有即时经济效益的研究被不断推后。其次是临近国家和地区,例如新加坡、韩国、中国大陆、台湾等科研能力快速提升,科研机构吸纳大量研究资金,使香港的科研竞争力受阻。此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转向商界的高收入职位,对科研、发明的热情减少。
提升香港高等教育界的研究能力,沈祖尧认为,必须创建更稳定的供应长期资金的外部环境,培养创新能力、创造能力,鼓励和支持有绝佳创意的年轻人创业,同时尽量减少财团对学术界的影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