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记者手记
回味“走转改”路上的感人瞬间
[打印本页] [字号 大 中 小] [关闭] 【进入中广社区】
中广网4月28日消息(记者涂傲)2012年4月我随台“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系列报道“倾听贵州”采访团在贵州采访一周,辗转三千多公里路程,在黔西、黔南、黔东走访了农家、村舍、工厂等,一路走来感慨颇多。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师罗伯·卡帕有一句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的镜头靠得不够近。”在“走转改”的路上,我一直谨遵这句名言,力争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尽可能多的记录事件、人物的经典瞬间。一晃“走转改”活动告一段落,4月底我回到北京,在整理片子时,我回味了那几个依然打动我内心的瞬间,故提笔分享给大家。
瞬间一:清晨记者们洗漱完毕上车赶路,一路上看乡间炊烟袅袅、绿树盈盈,突然在路边浮现出花花绿绿一群,汽车上前才看明白,原来是结伴而行的上学郎。日落后记者们又从一处赶往另一处,在贵州的乡村公路上又看见三三两两步行回家的孩子们。来到一所名叫新民小学的学校采访才得知,大部分农村学生都要步行回家,有的通常往返各走十几里山路,风雨无阻、天天如此,作为一个城里长大的人,只能用汗颜来形容自己当时的表情、、、、、、
瞬间二:在贵州铜仁采访广播同行时记者发现,基层的不少广播人身兼采编播多个工种,夏季要冒着湿热的高温爬十几层楼上班,而且台里老旧的广播信号发射器已经超期服役多年,在贵阳采访时记者也发现,虽然是省台但条件并不十分优越,临近夏天,记者发现一些同志挤在一间没有窗户的办公室里工作,而他们却在墙壁上画出一扇假窗户,其乐观和执着让人印象深刻。
瞬间三:遵义市的凤凰山又名红军山,山上有一座美丽的雕塑,她塑造了一位年轻的红军女卫生员正在温柔细心地给一个小孩喂药的形象。记者发现有不少市民在这里跪拜红军雕像。据说,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名卫生员本是男性,他心地善良,为了拯救他人不惜牺牲自己,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他塑成了圣母的形象,因为只有女性才能更好诠释救死扶伤的无私精神。在贵州千千万万的红色革命故事里,这个不拜菩萨拜红军的习俗,令人感动。
瞬间四:4月26日记者夜宿贵州遵义湄潭县核桃坝村,本次“走转改”采访团成员中央台台长王求,不顾辛劳连夜走访了几位农户,之后王求台长又来到核桃坝村多功能信息服务站了解情况,采访期间他特意向村民介绍中国广播网及中央台各频率的节目,还向大家极力推荐中国广播网的“走转改”音频图文新闻。这个夜晚,核桃坝村多功能信息服务站里热闹极了,从电脑里传出的中国广播网在线音频声响彻整个房间。采访期间,王求台长还手把手教会一位村民登录了中广网,并勉励他通过网络多学习文化知识。做为一名随团前来采访的中广网记者,看到此情此景后的感动不言而喻。
在“走转改”采访的路上感动记者的瞬间有很多,不能一一道来,但抓拍这些瞬间的过程让我铭记终生。我深深的体会到,做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必需要有谦卑的心态和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作风,“走转改”是一次洗礼,也成为我人生难得的一次历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