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湿地报告西北组记者 解朝曦
5月26日晚 西宁——青海湖
回忆青海湖给我的最初印象,便是连夜奔赴那里时透过车窗外,悬挂于茫茫草原之上的一枚明媚皎洁的上弦月。
一路上,领队武俊山老师灵感频频闪动,在出镜中带来对湿地的思辨,并把他的领导力和思考力传达给我们每一位成员;记者周羽、陈庆滨与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裸鲤人工放流站的站长张宏积极沟通、一丝不苟的准备着明日在布哈河边的连线和青海湖湿地相关采访;记者张国亮作为视频录音多面手、在剪辑着近期采集的视频;而我,正在搜集着有关生态学方面的英文词汇,准备第二日采访鸟岛外国专家的英文提问。
路途遥远,山高水寒,到达青海湖附近已近凌晨1点,我们即使穿着厚厚的外套也感到丝丝寒意。不过,即使这样,我们也不敢有丝毫的倦怠。因为,等待我们的,是第二日密集的工作与行程。
5月27日 青海湖
在青海湖鸟岛,中国科学院和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在联合进行一项科研项目来更好的保护这座鸟类的天堂。
中国科学院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科研基地负责人、中国科学院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阎保平身着冲锋衣、举止干练、笑容灿烂,有着女教授特有的温柔感与亲和力。阎保平虽是身在北京的专家,却经常来到鸟岛调研。在这里所到之处,当地的工作人员都向她亲热的打招呼,称她为阎老师。
中科院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科研基地创建六年来,采用野外高清视频远程监测青海湖各个区域的鸟类活动情况。在观测室,阎保平兴奋的注视着或在产卵、或者照顾幼鸟的斑头雁,和工作人员交流着斑头雁的情况。语气中带着妈妈般的温柔与关切。
一路走来,阎保平说,青海湖近年来生物多样性变化很大,湟鱼、河鸟的保护更加完善,生态环境也越变越好,基地原来放在布哈河口的监测探头今年就没法放了,因为水位上涨了。
今天,来自美国威斯康星超算中心和圣地亚哥超算中心的专家也来到鸟岛,探讨如何运用IT技术来检测鸟类的生态环境。面对鸟岛对鸟类如此精密的保护,美国的专家们感到惊叹,连连称赞amazing.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超算中心教授、IT专家米伦·里芙尼认为,科技的力量可以帮助鸟类、帮助生态环境实现更好的保护。在采访中,米伦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他感慨的说,“技术最重要的是可以监测鸟类、了解鸟类,科技不能保护鸟类的唯一力量,但是科技可以通过录像了解鸟的种类和行踪,来更好的保护他们。”确实,理解生命、尊重生命、保护生态的理念是根本,技术是工具和促进力。
阎保平说,“当初策划这个科研基地时,就想过,青海湖就三件事,保护、科研和旅游。经过这几年看下来,这三方面结合的相当不错。正是由于科研和保护的密切结合,也推动了旅游的发展。我希望一个保护区单纯不是一个保护,需要增加更多的科技内涵。其实,像国际上美国欧洲等其他国家,一个保护区里有很多科研人员,所以这是生态保护区面临的新的时期的一个转型,需要大家双方的融合,需要科学家和保护工作者的融合,需要地方和国家研究机构的融合。”谈及这个话题,阎保平的眼睛里含着希望的光芒。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