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之元:动力南车靠科技
2012-08-24 22:29 来源:中国广播网 打印本页 关闭
创新之“元”——动力南车靠科技
中国南车株洲基地从来不缺乏创新的元素与因子,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与未来的规划,其都在中国乃至世界轨道交通装备的创新领域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还是在前不久的8月10日,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城轨制造现场镁光闪烁、媒体云集。
中国工程院与中国南车在此签署科技合作协议书,双方将在“战略咨询服务、加强合作研发和成果转化、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引进和培养高端科技人才”四大领域携手开展合作。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中国南车总裁郑昌泓共同在协议书上签字。
周济说,中国工程院与中国南车开展院企合作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的重要体现和实际行动,是中国工程院与中国南车合作的重要里程碑。中国工程院将认真落实协议要求,充分发挥院士及团队的多学科、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优势,围绕中国南车和我国铁道事业、轨道交通事业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进一步加强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为中国南车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我国轨道交通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赵小刚表示,“创新驱动发展”是中国的国家战略,企业强则国家强,国家强则百姓富。央企的社会责任就是要勇当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排头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历史性的贡献。中国南车已经做好了准备,在技术创新上从追随者到引领者的征程中将冲锋陷阵、全力以赴。
中国工程院作为中国工程科学技术界的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和国家工程科技思想库,将合作创新的橄榄枝伸向中国南车,缘何?
那是因为中国南车具备一个合格合作者的实力与品质。
作为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龙头企业,目前,中国南车构建了铁路机车车辆、动车组、城轨车辆自主研发、规模制造、规范服务的完整体系,同时积极发展储能式轻轨、100%低地板有轨电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国南车积极实施科技兴企战略,目前已建设了国际先进水平的设计、制造和产品三大技术平台,支撑中国南车成为世界轨道交通装备研制领域前三强。
近年来,中国南车与清华大学、西南交大、同济大学、铁科院等有关高等院校,建立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产业联盟,在高速动车组、大功率机车、高端城轨车辆、中低速磁浮交通系统、电动汽车、风力发电等领域开展深入、高效的合作,有力地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截至2011年年底,中国南车获得授权专利3688件。2011年,科研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5.6%,并成为业内标准制定的参与者。
镁光灯在中国南车株洲基地闪烁耀眼光芒的背后,是这里数十年来坚持科技创新的执着之路。
而数十年的不平凡发展创新经历,对于中国南车株洲基地三家企业来说,或许有太多的故事要说。也许每家企业只需一、两个案例故事,就能让外界感悟到时代列车、南车创造的真谛。
“技术引领市场、创新领跑未来!”这句话,株机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徐宗祥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
株机公司引进城轨车辆产业的初期,由于设计、制造、管控、试验验证等均被技术援助的外方掌握,导致一年没有任何订单。就这样受制于人,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志存高远、坚韧不拔、锲而不舍!”。在徐宗祥看来,这才是中国南车株机人的性格。
2006年9月的一天,当得知上海地铁102号列车因为故障发生损毁,而这列90年代采购于国外的直流地铁由于没有配件,加上维修难度大,国内外没有厂家愿意接单对其进行修复,徐宗祥认为,这对于株机公司城轨车辆产业的自主创新而言,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徐宗祥决定啃下这块硬骨头,他兴冲冲地回到公司,向大家宣布了自己的想法:我们不但要接下这个项目,而且要把它从直流传动的地铁车辆改造升级为交流传动的地铁车辆。
很多人都为此捏了一把汗,这个单不到一千万元,也没有什么利润可言,而且连该车辆的原研制厂家都不愿意维修,株机公司可从来没有独立研制高端A型地铁车辆的经验,更何况是给进口的地铁动手术。这个项目要是失败了,损失的金额将占到当时企业总利润的约五分之一!
徐宗祥基于对企业这么多年来积淀的自主创新传统和在引进技术时潜心搭建的研发团队的信任,毅然地拍板:株机公司要想成为行业的龙头,就必须迈过这个坎,打破国外企业的技术垄断,项目失败了我拿自己的总经理“乌纱帽”来承担。
多年过去了,当年参加会议的项目人员以及在场的宣传部人员至今记忆犹新。
当初,在创新上如果没有敢于担当、敢于突破的精神,而是仰息西方跨国公司过活,或许就不会有中国南车今天在城轨车辆产业占据国内60%以上份额的成就了。
株机公司承接下102号项目9个月后,2007年的7月,这列改造一新的地铁车辆成功下线,不仅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而且一举打破了国内地铁公司对我国自主技术的疑虑。
深圳地铁集团由此将其一号线续建工程约10亿元人民币的车辆大单交给株机公司,开创了我国同行业在高端A型地铁车辆领域自主投标、自主设计、自主管控、自主生产、自主维护的先河,同时也将我国城轨车辆的国产率提升到了70%。2010年,该项目被国家授予我国首批自主创新产品。
这五个“自主”带来的红利是——从此,株机公司摆脱了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此后获得的城轨车辆订单超过200亿元,是当初引进技术时的近10倍。
而这个红利不仅仅如此,3公里外的株洲所、株洲电机公司也正是以此为依托,成功介入高端A型地铁车辆核心部件——牵引传动系统、网络控制系统、电机和变压器的研发。
2009年5月,深圳地铁集团在与株机公司签署的深圳5号线地铁项目合同中约定,该项目车辆分批采用株洲所、株洲电机公司牵引传动系统、网络控制系统、电机和变压器。
中国南车株洲基地继实现我国高端A型地铁车辆整车的自主创新后,又开创了我国同行业在核心部件创新的先河,打破国外企业在核心部件上的垄断,将我国的城轨车辆产业的自主化率提升至90%以上。
牵引传动和网络控制是两大标志性技术,是现代机车车辆(机车、动车组、城轨车辆)的“心脏”和“大脑”,被誉为“机车之芯”,是一个国家轨道交通装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重载和高速牵引的基础,国外上世纪八十年代中,仅为西门子、阿尔斯通、庞巴迪和日本等少数公司和国家所掌握。
株洲所是新中国铁路机车车辆领域最早成立的专业性研究所之一。成立20多年间,株洲所发展成为国内唯一集电力机车牵引系统开发和行业技术归口于一体的应用型研究所,被誉为中国机车车辆自主牵引系统的“母体”。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株洲所执行董事兼总经理丁荣军介绍:株洲所自成立以来,参与了我国所有国产电力机车以及部分内燃机车、高速动车组的研制。为打破少数跨国公司对铁路核心部件技术的垄断,株洲所耗费了三代科技专家的心血,特别是第二代科技团队,在资料和开发手段匮乏的情况下潜心研究,建立了适合国情的大功率牵引传动系统技术模式,创建了技术和产品平台并形成产业。
1984年,株洲所率先完成了“交直交”变流器——异步电机系统的研究试验。1989年,株洲所成立了国内第一个交流传动研究室,在铁道部的支持下,株洲所主持了“电力机车三相交流传动800-1000千瓦机组地面试验”这一重大课题,该课题的成功,实现了我国牵引电传动首次进入“千千瓦级”。
2008年11月底,株洲所团队经过夜以继日6个月的攻关,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7200 kW大功率电力机车交流传动电气系统终于研制成功,有力地助推了株机公司的我国自主化程度最高的和谐1型六轴7200千瓦电力机车的研制。
2010年12月4日,装载株洲所自主研制的牵引系统和网络控制的CRH380A高速动车组创造了486.1公里/小时的世界铁路运营最高时速,向世人证明了中国铁路“机芯”技术的王者地位。
IGBT,中文名称绝缘栅双极晶体管,是牵引变流器的核心元件,其性能及可靠性直接决定了牵引变流器的性能及可靠性,同时也是节能和低碳经济的主要支撑技术之一。
早在2007年,株洲所启动“高压IGBT元件研制”项目,制订“收购—整合—创新”的战略,确定“先期导入封装技术,后续再整合、创新芯片技术”的实施计划,并于2008年完成了对世界著名的半导体公司丹尼克斯公司的并购。
2011年5月25日,株洲所大功率IGBT产业化基地奠基,标志着我国首条8英寸IGBT芯片生产线项目正式启动。项目设计年产8英寸芯片12万片、IGBT模块100万只,中国南车株洲所成为国内唯一掌握IGBT芯片设计—芯片制造—模块封装—系统应用完整产业链企业,填补了国内相关技术领域的空白。
而填补技术空白,对于中国南车株洲基地,不仅是核心部件,整车同样如此。
10多天前在株机公司下线的世界首台超级储能式轻轨车辆,就填补了世界同行业的空白,这是世界首台采用超级电容储存电能作为主电源的轻轨列车,非常适合城区频繁停靠站的运营,其一次充电仅需30秒(利用停靠站时间充电),充满电后能跑2公里以上,这里面的关键技术就是超级电容技术。
而超级电容技术是西方国家按照军事级别对中国严密实施封锁的技术,可喜的是,目前株机公司已经完全自主掌握这种技术,其下属企业宁波南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正在开发更高级别的超级电容模组,牢牢把握了这种新型车辆的“中国芯”。
“火车跑得快,‘心脏’很重要。”对于刚刚成立2年的株洲电机公司而言,其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同样不遗余力。继构建了电力机车的牵引电机、变压器的技术、产品、制造平台后,株洲电机公司还先后进军城轨车辆、高速列车等轨道交通的全领域。
今年,株洲电机公司从国家认可委员会捧回国家实验室认可证书,“南车电机”检测试验站一举跻身国家级实验室行列。这标志着该公司检测试验能力达到同行业最高水平,作为确保高速动车组、大功率机车牵引系统性能、质量的“坚强后盾”。其报告可以得到美国、日本、印度、土耳其、新加坡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机构承认,是一张名副其实的“国际通行证”。
也就是说,株洲电机公司不但能设计、制造,还能进行产品的有效试验和验证。
从整车、到部件的国内外领跑,以及新产品的不断推陈出新,到掌握行业的话语权,中国南车株洲基地之所以能在科技创新上不断推陈出新,中国南车董事长赵小刚表示,那是因为我们的株洲基地企业,既注重战略,同时也注重细节。
“开发一样东西,不是开发完了就完事,而是你得把这个成果固化下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发展。”三大平台的建设,这是中国南车自2004年以来在株洲基地科技创新上所实施的重大工程。
截至目前,株机公司、株洲所、株洲电机公司先后完成了在电力机车、城轨车辆、城际动车组、中低速磁浮列车等整车领域的设计、产品、制造平台的建设,并在各自的专有技术延伸方向如DK-制动机(株机公司)、电动汽车(株洲所)、油田电机(电机公司)等多方面建立自主创新平台。
以下一组数据,或许可以让人们感受“动力南车靠科技”底蕴的厚重。
这里,拥有中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仅有的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
4个国家级的技术中心坐落于此;
这里,拥有24名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十一五以来,中国南车株洲基地获得的专利超过1200项……
这些,对于中国南车总裁郑昌泓来说,是一个沉甸甸的砝码,参加中国南车株洲基地各种订单的签约,他的心情是那样的轻松,因为他坚信,拥有这些,目标市场需要什么,中国南车株洲基地就能研制出来。
来源:网络媒体走转改报道组
相关新闻
精彩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