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帛书《老子》
唐代老君像
关于思想文化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目前学术界通常根据文化的存在形态和层次将文化分为器物文化、制度文化、思想文化。其中思想文化主要是指处在最高层次、以精神形态存在的文化,即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文化。人们也把这种对“知”和“行”的本质及其规律认识的文化,叫做哲学。
历史上中原地区是中国传统思想的萌发和荟萃之地,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儒家、墨家、名家、兵家、法家、纵横家等活跃于中原地区,他们的学说与著作,被奉为中华文化的元典。汉唐以降,儒道互补,再加上佛学的调适,在宋代最终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这也是在中原地区完成的。
思想文化的源头圣地
中原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源头圣地。《周易》这部被誉为中华第一经的文化大典,是在中原河洛地区孕育而成的。中国古代思想的黄金时代在先秦。先秦时代,作为东方文明轴心标志的道儒墨法等诸子思想与著作,被奉为中华文化的元典,其创始人或集大成者多为河南人。
赵保佑(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大家知道,在中国早期众多思想流派中,有一部经典的经典,夏时称作《连山》,商时称作《归藏》,周时称作《周易》。这部以八卦及其符号为中心内容的经典尽管带有巫筮文化的神秘色彩,但实际上是华夏先民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认识不断深化的记录,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基因。而八卦符号又同伏羲乃至“河图”“洛书”相连接,都是中原思想文化的原生物,这一历史渊源也得到了现代考古学的佐证。
丁巍(河南省社科院副研究馆员):道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一个主要学派,由老子所开创,并在庄子那里得到继承和发展。老子,今河南鹿邑人,“周守藏室之史”,孔子曾数度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老子以“道”为最高范畴,将道视为天地万物的本原、本体及其运行的总规律,提出:道生万物、执一统众、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物极必反、和谐有度、俭啬寡欲、保朴守真、柔弱处下、贵柔重雌等思想与主张。庄子,今河南民权人,他集道家思想之大成,将道家的人生学说与精神境界推到了顶峰,庄子思想体现在《庄子》中,其思想的中心是要追求人的精神自由。
高秀昌(河南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儒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一个主要学派,由孔子所开创。孔子,宋国贵族后裔,祖籍今河南夏邑,讲学、游说的主要活动地域在中原,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在政治上主张礼治和德治。战国时,儒家内部产生分化,“儒分为八”: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之儒、乐正氏之儒。其中“子张之儒”的子张,是今河南淮阳人。
毛兵(河南省社科院副研究员):墨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因创始人墨子而得名。墨子,今河南鲁山人,墨子共有十项基本的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此外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墨家也有卓越成就。墨家的主要思想汇集在《墨子》中。
安继民(河南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法家是先秦诸子中颇具影响的一个学派,主张以“法”治国,反对仁义;强调明刑尚法、信赏必罚;主张发展经济,富国强兵;主张君主专制,尊主卑臣。韩非,今河南新郑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张法、术、势三者相辅而相成,不可偏废,又吸收道家思想,提出“抱法处势则治”,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法治理论体系。所著《韩非子》共五十五篇,是一本可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马基雅维里所著《君主论》相媲美的政治学著作,但却比《君主论》早出近一千八百年。
责编:周琴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