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 10月12日消息  2019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今日在北京召开,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潘光伟在论坛上表示,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成效显著,重点领域金融服务获得感明显增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银行业要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不动摇,坚持服务民营小微企业不放松,坚持创新引领不停步。

  潘光伟表示,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普惠金融发展,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8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运用市场化改革办法推动实际利率水平明显降低和解决“融资难”问题,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推出针对小微企业的普惠性减税措施,降低小微企业融资实际利率(从去年的6.16%降至约5.16%),提高不良容忍度。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财政部、发改委等部委多次联合印发指导意见及通知等文件,发挥货币政策、差别化监管政策和财税优惠政策等“几家抬”合力,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小微、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成效显著,重点领域金融服务获得感明显增强。截至2019年6月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乡镇机构覆盖率达96%,全国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达99%;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35.6万亿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0.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4%;涉农贷款余额34.2万亿元,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6.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8%;全国扶贫小额信贷余额2287.6亿元,扶贫开发项目贷款余额为4247亿元,全国334个深度贫困县各项贷款余额17366亿元,较年初增速7.9%。
  围绕本次论坛“包容、健康、负责任”的主题,潘光伟提出三点建议:
  增强社会责任,助力普惠金融发展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脉,通过建立起多样化金融机构、开发出多元化金融产品、培育出多层次金融市场,将服务“触角”伸向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角落,如同人的心脏将资金之“血液”输送到经济体的每个部位、每个组织、甚至每个细胞。金融既是解决社会痛点难点最有效、最有针对性的“温柔手术刀”,也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解决方案。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将服务实体经济作为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努力实现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坚持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一要不断提升改进服务。向着加大力度、延伸广度、拓展深度、增强厚度的方向,持续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大对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支持力度;二要通过“双基联动”、村口银行、“惠民贷”等多种形式,助力精准脱贫,增加“三农”金融供给,达到金融服务“普之城乡,惠之于民”的目的;三要遵循EGB原则,积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业务,推动绿色低碳的乡村振兴建设,助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四要关爱残障人士,继续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按照中银协发布的《银行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为残障人士和特殊人群提供零距离的金融服务,努力打造有温度、有情怀的商业银行。
  注重科技创新,让优质的银行服务触手可及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在不断优化服务质量的同时,积极研判行业发展趋势,主动引领创新服务潮流。持续拓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AI)等技术在服务领域的实践,不断推进网点智能化、特色化转型,加强电子渠道业务场景化、综合化发展;不断优化业务办理流程,扩大服务覆盖面,增强客户体验,提升客户黏性,将更高质高效的服务融入到百姓生活和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让优质银行服务无处不在、触手可及。
  发挥好社会组织作用,推动行业服务稳步提升
  银行业协会将积极发挥窗口作用,加强行业宣传和舆论导向,引导社会公众正确认识普惠金融,提高金融素养和风险防范能力。继续组织社会责任百佳评估工作,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持续化、常态化。加深和拓展与监管部门、人大普惠金融研究院以及相关金融机构的协作,通过主题调研、收集诉求、专题培训以及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有效推动行业内外学习借鉴,共促共进,助推建立多元与开放的普惠金融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