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宣城市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激发“非遗”活力,扎实推进“非遗进校园”工作。目前,宣城市“非遗进校园”被纳入常态化教学,开展“非遗”项目“活态”传承实践也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
校园内兴起非遗热
按照“学校有特色、学生有特长”的理念,近年来,宣城市全面推进“一校一品”,将非遗项目引入校园,走出了一条“个性化、特色化”的发展之路。通过在校园内长期开设非遗兴趣班,开展非遗课程等,使非遗知识在孩子们心中培育土壤、生根发芽。目前,宣城市已在市实验小学等30多所学校开设非遗培训班,涉及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舞蹈、传统音乐、传统技艺等各类非遗,参与学生达2万多人次。杨玉屏、乐平顺、彭清等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被学校聘为非遗教师。
传承非遗,宣城市许多学校新招频出。其中,宁国市云梯乡畲族中心小学将唱畲歌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来做,并编写《唱畲歌》校本教材。绩溪龙川小学则将绩溪民歌民谣作为办学特色,成立了民歌民谣兴趣班和表演队,绩溪县实验小学重点打造徽戏童子班,安徽徽厨技师学院以传承徽菜技艺、培养烹饪人才为办学重点,传承徽菜文化。此外,皖南木雕技艺也在市特殊教育中心开设培训班,让参加的学生熟练掌握一技之长。目前该校有30余人受益。
非遗传承人上讲台
近年来,宣城市注重遴选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为广大学生宣讲宣传并开展“非遗”展示展演活动。目前,宣城市已在各类中小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200人次,参与学生4万多人次。非遗传承人上讲台,个个用起了“浑身解数”。其中,泾县组织国家级非遗项目宣纸、宣笔制作传承人邢春荣、罗鸣、佘征军、伍森严等赴宣城工业学校、泾县中小学开展非遗讲座,普及非遗知识,培养学生自觉保护非遗的热情。旌德漆画传承人江强宏则走进学生身边近距离讲解非遗知识,言传身教。
让非遗“活起来”,非遗传承人走出去。针对此,宣城市组织市级非遗传承人到省内外高校进行美学、技艺方面的培训和交流。据统计,近年来,宣城市推荐徽墨制作技艺传承人汪爱军等6位传承人走进中国科技大学和清华大学,参加了国家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班;推荐了皖南木雕传承人黄文胜走进浙江师范大学,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班。
2017年12月,宣城市举办了“学习党的十九大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座谈会及培训。通过培训和交流,提升了传承人群的当代实践水平和传承能力,提高传承人保护热情,促进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宣城市还积极借助传统节日、庆典活动、旅游推介以及送戏下乡等与学校积极联系,经常性开展民风民俗展演,让学生们亲身感受非遗乐趣。
传习基地落户校园
2016年6月,市皖南花鼓戏艺术学校、绩溪县伏岭镇中心小学、宣城市工业学校入选“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习基地”。这些学校在发挥普及教育与研究创新优势的同时,也引领着青少年学生传承非遗,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目前,宣城市现有绩溪县国家级徽文化保护试验区1个,安徽省绩溪胡开文墨业有限公司等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中国宣纸集团等安徽省级非遗传习基地(所)10家。每年“文化遗产日”期间,宣城市积极组织开展各类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制作300多块非遗图片展板轮流安放在全市中小学校进行宣传展示。非遗传承人现场为学生们重点推介和演示,使广大中小学生了解宣城市非遗总体现状和具有代表性的宣纸制作技艺等国家级非遗和省级非遗项目,感受非遗的魅力。
做好非遗保护工作,留存民族的文化印记。宣城市每年举办“敬亭山·民俗文化节”,每两年明确一个主题,并邀请周边省市代表性非遗项目参加市委市政府举办的“文化旅游节”。此外,宣城市拍摄《徽剧的前世今生》等非遗专题片40余部,打造了“感受非遗·保护家园”品牌。与此同时,各县市区分别将市级以上代表性非遗项目的文字、图片以及非遗保护相关知识、法律、法规等制成展板,在校园内进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