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一首铿锵的“凤阳花鼓”将凤阳县唱响世界。

  历史,选择了这片红色热土。作为皖东首个党组织的诞生地、红旗不倒的革命根据地、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老一辈革命先烈峥嵘岁月舍身忘死的革命情怀、小岗村18位农民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淮河岸边、凤阳山区的老人至今还在含着热泪反复述说……

  历史的车轮向前,但是精神却历久弥新。

  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凤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凤阳县持续做实做足“红色凤阳”文章,唱响“凤阳是个好地方”品牌,深化红色历史研究挖掘、红色题材作品创作,传承红色基因、激励红色担当,将先烈先辈为之奋斗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确保在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征程中一个都不掉队。

  挖掘红色资源

  凤阳红色资源是一座精神富矿,随着史实挖掘整理工作的推进深入,矿藏愈显丰富。

  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下,凤阳地区不可调和的矛盾日趋加剧。数以千计、视死如归的凤阳英雄儿女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用献血和生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涌现出了一大批革命先烈和英雄人物:辛亥革命期间的“田氏双雄”;凤阳首任县委书记、28岁革命烈士赵连轩;抗日战争时期的刘利民等180多名为抵抗日本侵略者而英勇牺牲的英烈;解放战争时期的“梅门三烈士”……

  1926年2月,在上海、南京的求学进步青年朱皖白、陈醒梦在凤阳县府城镇安东桥成立了皖东地区建立的最早的党组织——中共凤城临时小组,燃起皖东革命的熊熊之火;1953年4月,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年仅19岁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飞行员韩德彩击落美国“第一流的喷气飞机空军英雄”、“双料王牌驾驶员”、第五十一联队上尉小队长哈罗德·费席尔驾驶的战机,世界再次为之震惊;被毛泽东主席誉为“合作化带头人”、五次亲切接见的陈学孟;1978年东一个寒冷的夜晚,小岗村18位农民在“大包干”生死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搞起了“大包干”震动全国、燎原神州、激荡世界,在共和国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蔚为壮观的一页……

  这样的红色凤阳故事和人物还有很多。

  

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央广网发 凤阳宣传部供图)

  为充分挖掘、宣传、利用好凤阳丰富的红色资源,凤阳县委、县政府实施了“挖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工程,从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安排专人、专班,从前往后,年复一年,如实挖掘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重新发现一个个倍加鲜活的人物,由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收集整理、汇编整理50个最具代表性的红色精品故事,在进一步细分读者群的基础上,编印成书籍,引起广泛影响的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红色凤阳史实。

  办好“社区党校”,采取“菜单式+配送式”授课方式,通过自主选课、按需配送,及时更新党校课程,做到按需施教、合理安排、分类指导。以“请进来,送下去”的授课模式,邀请辖区老党员、老专家和各类先进模范等,为社区“量身定做”党课,组建“微讲团”,每年深入社区开展“党课开讲啦”活动150次以上。仅2021年以来打造20个以“重温红色经典,共述爱国初心”为主题的“红色书屋”,统一采购红色经典书籍4400余册,参加“红色读书会”“经典诵读会”等活动的社区党员、群众超过1500人次。综合利用VR技术、光影成像、全景3D等现代科技手段,在3个社区打造沉浸式党性教育馆,把丰富的红色资源转化为党性教育鲜活的教学资源,优化学习教育体验。

  红色文化遗址,是这座精神富矿里另一重要有形资产。凤阳县着力加强革命文物普查保护,进一步摸清红色文化资源底数。

  

各地党员干部参观安徽小岗干部学院党史教育馆。(央广网发 凤阳宣传部供图)

  唱响红色品牌

  “凤阳是个好地方”的背后,是鲜活的故事,更是催人奋进的精神。

  如何让当代青年理解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了解小岗人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故事,是最好的桥梁。

  党的十九大以来,一场场红色凤阳故事宣讲活动,在凤阳县自下而上,层层举行。各条战线、各个岗位、各个年龄层的人,经由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红色故事,了解红土地上革命先烈们无悔的牺牲,掌握“创新淮滨、大美凤阳”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创新之举。

  组织优秀党史电影进机关、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军营、进社区等,把“红色电影党课”党史学习教育工作贯穿始终。

  县委讲师组组长刘立金介绍,县委宣传部创新结合“新阶段再出发”“举旗帜送理论”等主题和平台,组建“县领导宣讲团”“党员领导干部宣讲团”“百姓宣讲团”3个宣讲团,同时发挥坐落在凤阳县城的安徽科技学院“墙内”资源作用,从马克思主义学院聘请24位教授、副教授和讲师,成立党史学习教育专家宣讲团。这四支多元化、专业化的工作队伍,相互配合、协调推进,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创新展示红色资源,用好用活红色资源,长期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四史”宣讲,帮助党员群众更直接地触摸党的历史脉搏、更直观地感受党的伟大功绩,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更走心。县史志研究室与教体局联手,开展“童心向党”“学党史 祭英烈”“缅怀革命先烈 追思红色记忆”“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红色讲坛”“学党史我为群众办实事”等主题党史学习教育活动。

  全域发动,全员参与。据统计,全县共举办红色凤阳故事宣讲16000余场,参与宣讲选手1900人,近80万干群现场聆听,230多万人次观看融媒体直播。

  红色凤阳故事宣讲往实走、往下走的同时,也在往外走、往上走。

  2009年11月6日,安徽省财政厅选派干部、小溪河镇党委副书记、小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沈浩,因过度疲劳逝世于小岗村。沈浩先后获得全国农村基层干部“十大新闻人物”、安徽省第二批选派干部标兵、全国百名优秀村官、感动中国2009年度人物、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为了进一步弘扬沈浩精神,凤阳县组建了高规格的沈浩先进事迹报告团,到全国巡回演讲20余场,累计现场观众2.8万人次。

  

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央广网发 凤阳宣传部供图)

  2010年13日下午,沈浩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报告会前,习近平亲切会见了沈浩同志亲属和报告团全体成员,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证书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证书颁发给沈浩同志亲属。

  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聚焦主责主业,推动工作创新发展。坚持量力而行、由易到难,结合建党、建军、建县等重要时间节点,相继编写了《中国共产党安徽省凤阳县历史》(第一卷、第二卷)、《凤阳红色记忆》、《凤阳抗日烽火》等著作,切实发挥好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作用。《2020凤阳战“疫”》《中共凤阳县百年大事记》《凤阳扶贫志》《凤阳小康志》以及围绕学习小岗村“大包干精神”编写的系列读物等已列入出版计划,正在紧张编写之中。

  党的十九大以来,央视新闻网、“学习强国”等主流新媒体平台,持续广泛地宣传讲述红色凤阳故事。

  红色故事“讲述”的方式也愈发精彩多样。电影《第一书记》、电视剧《永远的忠诚》、情景剧《沈浩探母》、场景剧《余闯》等一批原创剧目生动再现了基层干部沈浩、现役军人余闯等人的重要事件、重大贡献、重大牺牲。舞台剧、图片展、演讲……丰富多彩的文艺形式,展示着凤阳的红色贡献,持续扩大红色凤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成就着一场又一场思想的洗礼。

  激励红色担当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党的十九大以来,结合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凤阳县将红色文化教育纳入各级党组织学习培训的重要内容,激励着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发扬马上就应、马上就到、马上就办和苦干实干、快干猛干的“三马四干”作风和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三牛”精神,围绕“十四五”发展目标,进一步知重负重、攻坚克难,践行初心和使命。

  近年来,“中都大讲堂”成为凤阳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一个重要阵地。聚焦凤阳改革创新、发展稳定的现实问题,交流分享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有干货、见实效的讲坛受到极大的欢迎。截至目前,“中都大讲堂”已成功举办20场。

  凤阳县还成立深改办,组建工作专班,开展政策对接业务培训,建立红色凤阳投资促进项目库,策划争取了一批改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民生短板等领域的政策项目。成功引进南玻集团、福莱特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为“改革源头、壮丽中都、千亿硅谷、大美凤阳”加油助力、提速增效。

  红色资源转化成发展优势,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的步子更加坚实有力。截至2020年底,2014年底以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4708户33270人全部高质量脱贫,21个贫困村2018年底全部摘帽出列,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决定性成就。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红色资源是“富矿”。 凤阳县依托大包干纪念馆、沈浩先进事迹陈列馆、革命烈士纪念馆,讲述新中国改革开放史、小岗村改革发展历程以及党和国家三农政策,以鲜活的事例开展党性教育、国情教育不忘来时的路,红色资源才能取之不竭;时刻保持初心,红色基因就会生生不息。用好用活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就能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就能不断从中汲取永不衰竭的澎湃动力去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凤阳县委书记朱林介绍,要进一步充分挖掘和利用红色资源,从红色基因中追寻初心、坚守初心,从红色基因传承中汲取砥砺前行、勇担使命的强大精神力量。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凤阳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为“改革源头、壮丽中都、千亿硅谷、大美凤阳”注入不竭动力。(马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