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西北小城界首,穿梭于大街小巷的外卖员、快递员,这些往日城市里的“奔跑者”,如今摇身一变,成为城市治理的“千里眼”“顺风耳”,用自己的独特视角,正为城市精细化管理贡献力量。
“界首西城,去驾校路段,大唐凤凰城门口,道路有个大坑!我这正有一单外卖急送,来不及拍照!”在界首市外卖小哥群里,一条急促的语音信息打破了群内的平静。管理员迅速响应:“收到,马上转发市政!”这条来自美团外卖员刘明明的反馈,真实再现了界首新就业群体参与城市治理的日常场景。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刘明明仍记忆犹新:“我去驾校送单的时候,发现大唐凤凰城小区门口道路问题,就及时在群里发布。没想到,这刚刚过去不到三天,市政部门就安排施工队上路修补路面。这个不仅方便行人,对我们这些外卖员、快递员也很友好。”平坦的道路,不仅消除了安全隐患,更为城市“奔跑者”们的工作提供了便利。
这一转变源于界首市创新的基层治理模式。当地积极组织外卖员、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鼓励他们利用工作之余或在工作过程中,发现社会治理方面的问题,并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及时上报。这些穿梭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奔跑者”,凭借熟悉城市脉络、行动灵活的优势,化身“管理者”,成功弥补了治理盲点,有效延长了治理触角,取得了显著成效。
界首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张文平介绍:“我们架设问题上报平台,构建高效反馈和运转机制,整合多部门资源,实现跨领域协作,形成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有效合力,增强市民所感所得所获。”正是通过这样系统化、规范化的运作,让反馈的每一个问题都能得到及时处理,让城市治理更有温度、更有力度。
值得一提的是,界首市在基层治理方面的创新远不止于此。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小区,就地转变为“志愿者”,积极助力社区“微”治理,同样成效显著。界首市卫健委离退休干部刘先才,十多年如一日坚持在小区周边捡拾垃圾,用实际行动引领小区居民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退休职工薄玉侠,组建雷锋大妈团,19年如一日开展志愿巡逻和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其事迹被中央电视台、安徽日报等媒体报道,成为界首知名志愿服务品牌。
界首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程子恩表示:“下一步,界首市将持续探索志愿服务深度融入基层治理工作机制,为界首发展注入志愿力量!”
从“奔跑者”到“管理者”,从党员干部到志愿者,界首市坚持党建引领,整合党员干部、新就业领域、志愿者、共建单位等多方资源,畅通机制运转,注重工作实效,强化闭环管理,以多元共治满足基层治理需求,努力把“民生愿景”变为“幸福实景”,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书写着新时代基层治理的崭新篇章。(孙占锋)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