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合肥87日消息(记者王利)人工智能助力因材施教专题研讨会日前在安徽合肥科大讯飞总部成功举办,本次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专家报告、主题发言、圆桌讨论等形式,交流人工智能助力因材施教的最新研究成果,研讨智能时代因材施教的技术框架与实施路径。

  本次会议的主要嘉宾有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黎加厚教授(线上)、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郭绍青教授(线上)、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院长杨现民教授(线上)、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聂竹明教授、科大讯飞高级副总裁聂小林、科大讯飞教育事业群副总裁王卓、科大讯飞教育技术研究院院长刘邦奇教授等。


  聂小林认为,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用人工智能助力因材施教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并介绍了科大讯飞在人工智能助力因材施教方面做出的探索和实践。

  杨现民教授发表题为“数据驱动的因材施教”的专题报告。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阐释数据如何驱动因材施教,并提出五条建议:一是重视数据采集与应用;二是加强自身数据素养培养;三是善用信息技术与工具;四是组建专业化教研团队;五是为每个孩子提供个性服务。

  科大讯飞的刘俊生从早期探索阶段、概括凝练阶段、丰富发展阶段和技术融合阶段对因材施教的发展历程进行了介绍;王亚飞从智能技术研究领域的三个层次以及智能技术应用平台来阐释技术如何助力因材施教;方齐中从国家、行业、区域、机遇四个方面展开区域教育信息化对因材施教的需求分析;刘邦奇教授阐释了智能技术助力因材施教的五个“观”、六个“现实难题”以及三个“应对策略”。

  线上、线下的与会嘉宾围绕“当因材施教遇上人工智能”的主题,就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因材施教的实现路径、现实问题、解决对策展开深入讨论。

  黎加厚教授提出,可以借鉴智能时代社会生活中已经普及的智能技术,促进因材施教的课程资源建设,如微课教学资源的建设,通过给学生构建数字画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微课。同时,黎教授强调,学校开展智能教育,既要充分运用智能技术,更要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以学生为中心,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征。

  郭绍青教授提出,第一,用人工智能助力因材施教,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但我们要看到因材施教中“材”的特性,材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关注学生的独特化、个性化的同时,也应该思考整个学校、社会形态和学习环境的根本变化,强调学校、教师的独特化、个性化。第二,大数据时代涉及到个人隐私、个人信息安全,要同步制定相应的保障机制。第三,在智能时代,如何将大数据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观,完善课标和理想的教学设计,落地到整体的教学方案和学习活动,教学模式是重点。第四,每个老师有自己独特的教学设计,用人工智能助力因材施教,应先从简单的容易的切入,逐步扩展,最终形成框架体系、模式体系。

  杨现民认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助力因材施教时主要面临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要想实现因材施教,就必须积累足够多的数据,通过什么机制实现多场景数据融通,这是我们现在要考虑的问题;二是教师层面的问题,如何将数据进行相应的决策转换,老师的数据素养和智能素养很重要;三是服务层面的问题,企业提供的技术支持服务和教研服务满足不了一线的学校和老师,特别是在推进智慧课堂、精准教学的起步阶段,要解决这个问题,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校、社会组织,需要统整全社会的资源来支撑大数据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王卓认为,在做产品、做技术、做服务的时候,最需要解决的是到底怎么激发学生内心的成功愿景,挖掘出学生最渴望的、最需要的,突破学生的内心。“除了关注学生的知识层面、能力培养层面,还要关注怎么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刘邦奇认为,关于“人工智能助力因材施教”的研究现在仅仅只是开端,企业研究更多的应该关注技术如何解决因材施教过程中的难题:一是资源,如何去定制、推送学生需要的个性化资源;二是平台,如何提供给学习者一个平台,实现课内课外、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服务,平台如何根据每个学习者的区别,实现精准教、个性学;三是工具,一线教师要方便实用的智能化教学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