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2月8日安徽省经信厅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据中国信通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年)》显示,我省2019年数字经济增加值首次超过1万亿元,总量排名全国第11位。“十三五”期间,全省电子信息制造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20%。

  电子信息产业不断壮大

  “十三五”期间,全省电子信息制造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20%,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GDP比重超过9%,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居于各行业前列;营业收入总量规模进入全国第一方阵,跃居全国同行业第10位;营收增速居中部地区和长三角地区首位,规上企业总数突破1000户;全省有8家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年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

  2020年,全省电子信息规上工业增加值实现增长24.1%;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5.2%,高于全国同行业16.3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同比增长42%,高于全国同行业22.2个百分点。

  新兴产业体系逐步完善

  新型显示产业实现“从沙子到整机”的全产业链布局,合肥新型显示产业基地成长为国内面板产能最大、产业链最完善、技术水平最先进的产业集群。全省集成电路企业超过300家,已形成从设计、制造、封装和测试,到材料、装备、创新研发平台和人才培养等较完整产业链条,以合肥为核心、沿长江相关市协力发展的“一核一带”产业格局初步显现。

  智能终端实现快速增长,全省微型计算机产量居全国第5位,彩色电视机产量居全国第3位,智能手表/手环产品位居全球同类产品出货量前列。合肥新型显示器件集群、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也被列入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工程。

  软件服务业快速发展

  “十三五”期间,我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业规模稳健增长,全省行业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2020年达到1202.2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29.74%。智能语音、类脑智能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科大讯飞、华米科技、国盾量子、科大国创等优势企业量质提升,中国声谷入园企业数达1024家,营业收入达1060亿元,实现“千家企业、千亿产值”目标。

  积极推进智能制造

  我省印发实施《安徽省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方案(2017—2020年)》。2015年以来,我省共有25个项目获得国家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和新模式应用项目支持,争取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18个。实施机器换人“十百千”工程。

  截至“十三五”末,在机械、钢铁、石化、建材、冶金、汽车等10大领域500多家企业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已超过3万台。2017年—2020年我省共认定了98个省级智能工厂、472个数字化车间。

  推动企业上云用数

  我省面向全国征选32家优秀云平台进入“皖企登云”推荐目录,推动1万家企业与云资源深度对接,5家企业入选全国上云典型案例、数量居全国4位。支持企业运用大数据打造新模式新业态,安徽云轨科技、奇瑞汽车、中科类脑等14家企业先后入选国家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

  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利用大数据优化产学研资源配置,培育出三只松鼠食品全产业链协同制造平台、华升泵阀机泵数字化平台、中科美络车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等一批数字经济创新共享服务联合体。

  2020年结合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实际需求,及时组织动员各大云服务商为我省企业提供了82项免费或优惠云服务,支持企业在“云端”复工复产。

  加快5G建设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

  我省成立省加快5G发展专项协调小组,指导成立安徽省5G产业发展联盟,统筹推进5G建设工作。2020年,全省共完成5G基站站址建设29415个,超额完成省政府提出的“建设2万个,力争达到2.5万个”目标,16个地市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印发《加快推进5G场景应用行动计划(2020-2022年)》,收集5G应用场景十类100个,其中已建成5G场景应用62个。特别是在工业领域,评选出海螺集团5G+工业互联网项目、马钢5G智慧矿山在内的“安徽省5G+工业互联网”十大创新应用,引领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

  同时,加强试点示范培育,江淮汽车、格力电器、长虹美菱、司尔特肥业等14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六国化工、三只松鼠入围国家工业互联网优秀应用案例。“十三五”期间,共建成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59个,省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企业305个,发布包括双跨平台、特色平台、解决方案供应商、安全服务供应商在内的工业互联网服务资源池3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