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芜湖4月1日消息(记者汪称 张秋实)“自去年9月24日安徽自贸试验区正式揭牌以来,芜湖片区注册企业2404家,注册资本总和累计369.6亿元。落户招商项目132个、协议投资1569.8亿元。” 芜湖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管委会主任(兼)贺东向欣喜地告诉记者。

  位于素有“皖江明珠,创新之城”之称的芜湖市北部和东部的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芜湖片区,是国家设立的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三大片区之一,实施范围35平方公里,其中包含2.17平方公里的芜湖综合保税区和国家一类开放口岸芜湖港2个国家级开放平台。

  正式揭牌五个多月来,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结合自身特点,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聚焦产业发展,重点围绕金融、投资、物流、人才等方面,建立符合芜湖片区产业特色的政策体系。把握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优势,依托芜湖片区良好的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家电、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通用航空等产业基础和国际合作基础,谋划重大项目,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自贸试验区是制度创新的高地,是国家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据了解,芜湖片区按照安徽省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立足芜湖片区实际,提出了“33267”建设思路,即“3”大定位(打造开放型产业集聚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导区、江海联运国际物流枢纽区);“3”大任务(营商环境对标一流、制度创新走在前列、战新产业积聚发展);“2”大作用(为全市经济发展树立标杆、为全市战新产业发展赋能);“6”大功能区(高端制造区、中心商务区、港口物流区、银湖国际社区、综合保税区、滨湖研创区);“7”大产业(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家电、航空、机器人、国际航空货运、航运服务、跨境电商)。

  芜湖片区按照“国内一流、省内标杆”的目标,建设综合服务中心,已于今年1月11日试运营。中心赋权全部市级审批权限,承接部分省级审批权限,设18个综合受理窗口,实行“区块链+综窗通办”“容缺受理+信用监管”等工作模式,为企业提供各类标准化事项(行政审批)和非标准化事项(企业个性化诉求)服务,实现了“综窗一次办成,企业就近可办,部门权属不变”,应用智能化行政审批系统,提供24小时“不打烊”的行政审批服务。截至目前,综合服务中心累计办理业务1135件,帮办代办累计提供服务162件。

  

  综合服务中心的7*24小时自助服务大厅。(央广网记者 汪称 摄)

  “综合服务中心打造“无差别综合窗口”新模式,建设5G版7*24小时自助服务大厅,其中有2两台设备采用的是空气成像设备,该技术在全国首次运用到政务服务领域,办事群众在不接触实体屏幕的情况下进行业务办理操作。在疫情防控期间,将大大减少交叉传染的风险。”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芜湖片区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李霆介绍说。

  “我们成立的海派宠物用品有限公司是我们的优派科技的一个子公司,成立这个公司我们只花了一个小时就拿到了营业执照,这也是芜湖自贸区发出的第一张营业执照,我们感到很骄傲和自豪,以前至少要一天以上吧,现在一个小时就能解决问题,速度非常快,服务态度也非常好。” 芜湖悠派护理用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程岗介绍说,综合服务中心是企业和政府沟通极好的一个平台,是非常重要的沟通桥梁,企业只需要将想法和诉求提交到窗口,窗口会组织各部门协调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一个窗口”做到了解决所有问题。

  记者来到“皖南门户,长江巨埠”之美誉的芜湖港采访,只见伴随着江边的和煦春风和机器的轰鸣声,工人们都在繁忙地作业。

    

  芜湖港一片繁忙的景象。(央广网记者 汪称 摄)

  “通过自贸区的建设,我们的港口吞吐量、集装箱量增速和增幅在同类企业中居全国前列,港口的急速运转能力得到了大大提升,班轮密度由每周12班增加到每周20班,为自贸区的企业,为安徽的货物走出去提供了快速的通道。”安徽港口集团芜湖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杨运林向我们介绍,2020年芜湖港完成货物吞吐量2489.57万吨,同比增长47.72%,其中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10万标箱,同比增长9.57%,创历史新高;尤其是铁水联运箱量完成23391TEU,同比增长148.4%,增速居全国第一。

  展望未来,芜湖片区将着力打造开放型产业集聚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导区、江海联运国际物流枢纽区,“水兴芜城,际会江海,贸通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