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皖北振兴,一直是这片古老土地的强烈冲动。近年来,随着皖北各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皖北振兴的步伐正在加快,但是,底子薄、基础弱等问题,也依然存在。如何让皖北振兴的步子迈得更大,如何让皖北振兴闯出新路,在目前正在召开的“全省两会”上,代表、委员们正各抒己见,献计献策。有的人说,让百万打工者成为皖北对接长三角的桥梁;有的人说,让中原城市群的舞台上唱起更响亮的“皖北声音”,有的人说,让引江济淮工程唤醒淮河文明的荣光,有的人则建议,让南北对接发挥更大的功用……
对此,新安晚报、安徽网日前联合央广网安徽频道,就皖北振兴的话题,深入进行了采访,并从今天起,推出“一报两网”安徽两会专题报道。
央广网安徽频道1月18日消息(央广网记者 张秋实 鲍玉婵 徐鹏 新安晚报记者 项磊 刘旸 叶晓 吴碧琦 姚一鸣 )去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的合宁高速改扩建工程,在今年"两会"前启动了。合宁高速改扩建议论已久,一大问题就是它在特殊时间点的"堵"。这条安徽连接长三角的最主要通道,不光承载了巨大的物流量,也重叠着东来西去皖北打工者的匆匆身影。高速服务区工作人员说,这是条名不虚传的"返乡大通道",是在沪苏浙务工的皖北人的返乡之路,现在离春节还有个把星期,但已明显拥堵。
统计显示,在沪苏浙三地的皖北人口数量在百万以上。在安徽全面加快与沪苏浙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这百万打工者,能否成为皖北对接长三角的纽带,成为助推皖北振兴的新力量!
皖北对接长三角的最佳纽带
记者日前来到合宁高速肥东收费站,遇到不少开着长三角地区牌照,却说着一口地道皖北话的车主。面对"愿意回家创业或者工作吗"的问题,很多人回答,"愿意肯定愿意,家里老人、小孩都在,但是回去俺们能干啥?"
"回去能干啥?"这是摆在每一个打工者心头的大问号。而事实上,他们是皖北对接长三角的最佳纽带。
去年10月7日,安徽省党政代表团专程赴沪苏浙学习考察。安徽省委省政府更进而提出,要把安徽放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格局中审视和定位,全面对标、抬升标杆,借力扬帆、借船出海。
安徽全面对接长三角,自然而然应该包括皖北这片广袤的大地。但跟皖江诸市"人文相通、地缘相近"的便利相比,皖北有何优势呢?
皖北地区人口占全省一半左右,统计数据显示,安徽省外出人口主要集中在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合计为781.1万人,占安徽流向省外人口的74.7%。这其中皖北人口占据了大多数,数量当在百万之上。
合宁高速上的匆匆身影,能否引发皖北对接长三角的“蝴蝶效应”?
书记市长“一封家书”邀请老乡回家创业
阜阳团的省人大代表马士永是安徽雪雨洁具有限公司董事长。他还有另一个身份,返乡创业者。
2002年,马士永到浙江温州打工,从做水龙头经销干起。2007年,他怀揣着300万元回家创业,十年辛苦,现在他成为皖北乃至安徽数一数二的卫浴洁具供应商。他告诉记者,当年他是坐着大巴往返在合宁高速上的,一年回不去两次家。2006年底,买了一辆丰田凯美瑞,喜爱的不行,开车回家时,合宁高速的车还很少,回到家乡,看到的都是羡慕的眼光。
2007年回乡的马士永开着新车是一道别样的风景,而今天千千万万万的"马士永",已经不把开车返乡当成稀罕,甚至成了"标配"。但十年过去了,回不回乡依然像2007年的马士永一样,是摆在面前的一道需要慎重思考的选择题。
去年6月,亳州市委书记汪一光、市长杜延安的"一封家书"在网上火了起来。在这封《亳州老乡,请您回家》的信上,他们深情地呼唤在外打拼的乡亲们携技回乡、引资回乡、引智回乡,投身家乡建设。“请您回家!无论职业介绍、技能培训还是用地用工、融资担保,无论证照办理、税费减免还是就医就学、住房保障,我们都将穷尽所能、倾尽全力,让您舒心安心、放飞梦想、创造属于自己的神话!返乡创业,1500万元创业专项扶持资金帮您圆梦;退宅进城,享受城镇人口同等待遇,并有每户约3万元购房补贴助您安家!”
打工者带回资金和技术
参加今年"两会"的亳州市谯城区十河镇大周村党委书记、省大人代表杨华,带来了他们村的"打工样本"。据了解,大周村有3500人,300多人外出务工,其中一半以上在长三角打工。打工者6、7年或可积累50万以上资金。去年在市里"一封家书"的带动下,村里已有30多人返乡创业。目前,返乡创业者还在增加。
在浙江打工的周赛在网上看到"一封家书",了解到家乡创业的优厚条件。去年他回乡创业,把几十万的积蓄投入到了大棚草莓种植上。而在浙江从事物流行业七八年的孙大朋,看到了"一封家书"后,去年回乡搞起了农家乐,每天收入4千元左右。
大周村25岁的田勇,大学毕业后到广西就业。在网上看到市里的"一封家书"后,深受感动,决定回家创业。田勇说服自己做汽车零配件生意的父亲田井财回乡创业。"田老大"已经在外创业二十年,积累了上千万的资产。回乡后,租种500亩土地从事当地传统的白芍种植,投入300多万,带动当地200多人就业。今年,田勇继续投资200万,在当地搞起乡村旅游。
皖北对接长三角,在新的视野下,可以发现,在长三角地区百万以上的常年打工者,他们是最可倚重的资源。他们本身既是资金、技术的集合体,回乡即可开店、创业、办厂,又是将长三角的人才要素、资本要素引入皖北地区的重要纽带,他们完全有能力肩负起这样的使命,集腋成裘,聚沙成塔。
实证研究表明:人口迁移带来资本增值
安徽省广播电视大学教授王传旭和安徽理工大学副教授王建民通过大量实证研究,形成了《区域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基于皖北振兴的实证研究》一书。
他们认为,在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的过程中,迁移的作用至关重要,人的迁移能带来资本增值。打个比方,一个打工者在长三角每月收入一万,如果返乡创业,工资等综合成本一定要高于一万,他才会选择回去创业就业。这个过程就是人力资本增值的过程。对皖北来说,返乡创业人员是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有效途径。
百万以上的打工者,将会扩展出多大的人力资本边际?只要有推动,就一定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蝴蝶效应"。
近年来,安徽持续出台包括人才、技术、财政支持等一揽子"振兴皖北"利好政策,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 返乡人员创办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按规定给予最高额度不超过2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并按照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的50%给予财政贴息。同时,对返乡创业人员,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持有《就业创业证》的返乡人员创办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的,可按规定享受税收减免政策。
十年前,阜阳就启动了"接您回家"活动。但同以往到火车站、汽车站接打工者不同,今年省人大代表、阜阳市委书记李平亲自落实督办,用农民工专列的方式把1270名农民工从浙江接回阜阳。 下个月初,阜阳还将对返乡创业的打工者进行表彰。
返乡创业者需法律支持
为返乡创业者提供更多的扶持,是各级政府都在做的事。但许多委员、代表也说到,再多的扶持都不算多,因为返乡创业者面对熟悉的邻里乡亲、同学故旧,同样会遇到各种问题。省人大代表、亳州市副市长曹振萍一直关注如何保障返乡创业人员的法律需求和法律维权。
在她看来,亳州的"一封家书"让不少走出去的打工者开始选择"往家来",将自己的知识、技术、财富带回家乡。这些年轻打工者对法律的需求更加迫切强烈,希望当地建立起完备周全公平的法律服务环境。而他们的需求,也成为全市工作的推动力。在今年的"两会"上,来自阜阳的省人大代表马士永也提出建议,希望提高各级政府的办事效率,为返乡创业者提供更好的环境。
十年前,当马士永开着他新购不久的小车踏上空旷的合宁高速回乡路的时候,他绝对想不到,十年后这条路会因为回乡者的车辆形成数公里的拥堵长龙。家乡,是每个游子心中永远的归宿,当这份牵挂,揉进更多的为家乡出力增光的向往时,这份情结,会让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