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摘自党的十八大报告
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摘自党的十九大报告
信心 “雁南飞”变“凤还巢”家乡就业方便了
罗森便利店开到家门口了,我还应聘当上了店长! ”12月25日,32岁的合肥市经开区高刘街道居民张顺兴奋地告诉记者。
“之前,我在家门口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能外出打工。 ”2011年,张顺在芜湖开起了出租车。随后在当地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虽然工作稳定,但我们一直没买房,有一种漂泊的感觉。”张顺有些感慨。与此同时,每次回老家过年,张顺都能感受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小区门口的石子路变成了水泥路,超市、商店开张了,企业也来了……
在外地工作了6年之后,张顺决定向家乡“靠拢”。 2017年,他带着家人来到合肥,找了一份货车司机的工作。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越来越关注优质教育资源:“听说老家门口有了好学校,我乐坏了!下决心要返乡就业,让孩子就近入学。 ”
今年9月,张顺的孩子如愿在老家就读小学,他自己也开始留心寻找老家的合适岗位。
“风里雨里,我们在家等你……”近日,来自高刘街道的一张张电子“返乡就业邀请函”,发到了张顺等外出务工人员的微信、QQ上。
“我从居委会得到消息,罗森便利店要开到高刘来了,我应聘的是店长职位,最后成功了。 ”张顺乐呵呵地说,“当上店长后,月薪大约4000元左右,工资和之前的薪资待遇差不多,每月4000元,但在家门口就业,住房和小孩的教育都不愁,我的幸福感很强。 ”(记者 田婷)
增收 “耕牛走”变“机械跑”土地收益提高了
12月26日,记者走进杨领年家时,他和家人正在忙着给玉米脱粒。
杨领年是亳州市谯城区龙扬镇杨集村的种粮大户,见到记者过来,他忙放下手中的农活。“今年小麦平均亩产1200多斤,比去年提高了200多斤。 ”杨领年一边说,一边算起了账,“一亩地产量1200斤,一斤小麦能卖1.22元,一亩地毛收入达到1400多元,扣除化肥农药成本330多元,一次性购入的100多万元的机械平摊成本,还有人工成本,一亩地纯收入能够达到五六百元。 ”
杨领年告诉记者,可不是谁家的小麦都能卖上1.22元/斤,“别家的一斤小麦最多1.1元,我和龙头企业签订了订单,优质麦卖上优质价”。今年58岁的杨领年种田已有20多年了。“收入提高,还离不开机械化作业。以前种地用的都是用牛和驴拉着犁翻地,现在俺家有现代种植机械,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杨领年笑着说,“2014年我流转了400亩土地,大规模种植小麦;今年,我流转了2400亩,是当初的6倍,收入也翻了几番。 ”
为了提高种植小麦、玉米的专业化水平,杨领年和其他农户一起注册成立了亳州市谯城区恩冬种植专业合作社。杨领年乐呵呵地说:“我现在是合作社的负责人,我要带领乡亲们一齐鼓起腰包! ”(通讯员戴明 记者汤超)
底气 “庄稼汉”变“农场主”致富门路增多了
“瓜蒌减产了,但虾稻田收成还可以,加上40亩水库鱼,年收入有七八万元……”临近年底,徜徉在自家田头,望江县太慈镇慈湖村脱贫户龙得银琢磨着一年的收成。
昔日的贫困户,如今是村里出了名的养殖大户。龙得银是一个地道的庄稼汉,种田曾是全家唯一的经济来源。前几年儿子生了场大病,花光了所有积蓄,家庭陷入一贫如洗的困境。 2014年,龙得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在镇村干部和帮扶责任人的建议和帮助下,2015年底,龙得银流转了10余亩土地种植瓜蒌。2017年收获瓜蒌籽1300余斤,净收入达2万元;2018年收获瓜蒌籽2000多斤,收入4万多元,龙得银成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种植瓜蒌籽尝到了甜头,龙得银干劲更足了。 2018年初,在村“两委”的大力支持下,他承包了100多亩水田种起了绿色水稻,还在其中6亩稻田里套养了小龙虾。为了将土地收益最大化,龙得银还在原本的瓜蒌种植基地里养起了500只鸡,成功实现了“一亩土地,两份收益”。
如今,脱了贫的龙得银正大步走在致富路上,种植养殖发展得风风火火,还带动了周边一些贫困户一起发展种植养殖。“党和政府有这么好的政策给我们当后盾,只要不怕吃苦,就一定会过上好日子的。我准备把套养小龙虾的面积再扩大一些,收入肯定还会增加不少呢! ”提起未来,龙得银神采飞扬。(记者 范克龙)
专家观点
提质增效民生答卷更精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在人民生活的改善上。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把改善民生工作抓紧抓实抓牢,人民的美好生活就更进一步。今年以来,我省全力推进33项民生工程,大部分项目已完成任务,全年目标接近完成。 1月至11月,全省各级财政累计拨付1207.8亿元,有力保障了各项民生工程顺利实施。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要义所在。下一步,我们将建立健全民生工程长效机制,强化部门联动,坚持分类施策,对工程类项目,完善标准设计、工程建设和运行管护等长效机制;对补助类项目,完善标准制定、程序审批和公开公示等机制。拓宽建管渠道,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民生建设和建后管养,不断提升民生工程质量和效益。
——省财政厅民生工程工作办公室主任黎学东
乡村振兴小康成色更饱满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今年以来,农业继续保持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精准脱贫成效显著,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新高,农村民生进一步改善,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截至11月底,全省已建和在建美丽乡村中心村7051个。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在“三农”,最突出的弱项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方面,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扎实搞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改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治理农村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另一方面,应大力发展富民乡村产业,多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此外,也要从资源消耗向生态保护转变,积极发展乡村的休闲旅游、文化体验、健康养生等,真正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省农业农村厅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处处长郑久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