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第一大钢企马钢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实现利润12.28亿元,同比减亏增利超60亿元。这是一个令企业振奋的数据。那么,是什么原因给这个一度陷入困境的企业带来如此巨大的变化?从马钢管理者们讲述的三个5%的故事里,记者感受到了小数字里透露出的大转型。
市场预测差“不超5%”,由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
在马钢股份公司,市场部每个月都要向总部汇报预测的市场数字:主要产成品的销售价、销量和原材料的采购价。预测价与市场实际发生的价格相比,误差不能超过5%。误差值纳入市场部的经营绩效评价。
每月作市场预测有什么作用?“这可是全公司生产经营的指挥棒。对于市场发出的信号,不仅要听它的指令,还要跟上它的节拍。”马钢市场部经理章茂晗说,公司的销售、采购、生产、资金等都要据此做出计划安排。
过去,马钢铁矿石的采购常常是一年一签,每年压库量达数百万吨。现在按月调控后,铁矿石和其他原燃辅料随用随补,库存减掉一大半,每年降下来的财务成本就有数亿元。
销售围着市场转,生产围着销售转,采购围着生产转,一切围着效益转。从捕捉市场信号起,将市场压力层层传递,渗透进企业运营的每个环节。对此,马钢制定专门的对标办法,使采购、生产、销售与行业标杆企业进行逐一对标,倒逼各个环节向行业最高水平努力。如马钢高炉铁水吨成本一度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160元,现在反而低了40元。仅此类制造消耗成本,马钢平均每年环比降低5.17亿元。
那么,市场预测又如何做到及时、准确?章茂晗介绍,马钢摒弃过去的中间代理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终端客户直销体系,“一旦终端客户出现库存、销售变动,就会及时反馈至公司。另外,我们还建立了一个综合国内外市场及行业数据的信息系统,对市场的预测也就越来越精准了。”
为客户着想“减重5%”,由生产商向材料服务商转变
马钢技术中心的展厅中央,一个208公斤的银色汽车框架格外显眼,这款车采用马钢超高强汽车板,进行优化设计后,能实现减重5%。
安徽省技术领军人才、马钢技术中心副主任刘永刚回忆说,5年前,作为该领域“新兵”,马钢汽车板项目组只有9人,仅能生产一些内部构件。如今马钢已成为汽车行业的主流供应商,累计完成54个高端汽车板牌号的开发,所掌握技术能够提供整车解决方案,项目组也已经扩大到50人团队,均是研究生及以上学历。
数据显示,2016年马钢汽车板产销量超过200万吨,相比2012年增长157%,市场占有率位于全国第4位。汽车板的爆发式增长只是马钢从钢铁生产商向钢铁材料服务商转型的一个缩影。马钢股份公司总经理钱海帆说,过去我们的产品主要以建筑用材为主,到2016年建材预计只占三成了。
据介绍,过去一年,马钢产品结构调整创效环比增利7.26亿。2013至2016年,产品结构调整平均每年为企业带来利润4.79亿元。从今年开始,三年之内马钢股份公司将完成主业的全面转型升级。
质量损失每年“降低5%”,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
为破解质量难题,马钢一方面梳理管理过程和业务流程,推进体系管理,从产品设计到生产制造、采购等关键过程,贯彻以“客户为关注焦点”的质量理念;一方面加强外部审核与二方审核,即找国内外高端审核机构和下游有影响力的品牌做多次审核。
如此,马钢多了一项“最硬的考核指标”:质量损失降低率,每年必须降低5%以上。钱海帆说,对于习惯了粗放式管理方式的钢铁从业者而言,精细化的质量管理就是一次革命。
马钢积极主动与高端客户寻求合作,以客户对质量的高要求倒逼产品质量提升。以前生产的一卷钢往往中间质量性能好,两端及边上差,质量均匀性不够。为了完成一外资汽车企业的认证、检验,马钢花了几亿元,用了整整3年时间,生产出了高质量的产品。现在,马钢已成为这家企业全球供应体系的一员。
同样,在给一家全球知名的显示屏厂家试制钢制背板过程中,产品因没有达到对方质量要求而销毁,货值超过千万元。之后,马钢持续攻关改进,终于敲开了这家企业的大门。
不断深化质量管理,马钢开始由生产商向服务商转型,在竞争中从拼成本、拼价格走向拼质量、拼服务。马钢计财部副经理许继康说,作为老国企,马钢以前重生产轻市场,长期“按卷卖”“按卡车卖”产品,现在开始走“按件卖”的精细化路线,产品附加值逐年提高。
2016年11月,马钢股份公司获得第十六届全国质量奖,是当年钢铁行业唯一获奖的企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马钢质量总损失比2012年下降5288万元,降低率31.77%,客户满意度8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