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宣城:对标对表 全方位深度融入长三角

2019-07-05 14:58:00来源:安徽日报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指出,安徽推动深化改革、内陆开放有闯劲,要求安徽坚持敢为人先、锐意进取,争当击楫中流的改革先锋;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快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宣城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以沪苏浙为标杆,抢抓机遇、对标对表、积极作为,在新的起点上全方位深度融入长三角、推进一体化,加快建设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奋力争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徽排头兵。

  春和景明,万物萌生。4月13日上午,位于广德县经济开发区的安徽皖东南保税物流中心(B型)正式封关运营,3辆集装箱卡车载着17.55万欧元的货物,经宣城海关验放后缓缓驶入中心。作为安徽省第四家、也是唯一一家设立在县域的保税物流中心,其正式封关运营,标志着宣城市正式开辟了一条连接国内和国际两大市场的便捷通道,为当地开放型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对该市全方位推进与沪苏浙的深度融合、一体化发展,建设皖苏浙省级交汇区域中心城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屏障东南,襟带江淮。”宣城市素有皖东南门户之称,是我省唯一同时与江苏、浙江毗邻的省辖市,是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和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要一翼,也是中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和资本转移的前沿阵地。将区位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东向发展、融入长三角,始终是宣城发展的不变主题,也是宣城一以贯之坚持不懈的发展战略。

  上世纪90年代初,宣城地区出台《关于参与皖江、浦东开发的意见》;2001年,年轻的宣城市作出《关于推进宣城经济融入苏浙沪经济圈加快宣城经济发展的决定》;2009年,宣城市被列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提出建设成为面向长三角的“三基地一枢纽”;2013年,宣城市加入“南京都市圈”,2016年正式成为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一员;去年,又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和G60科创走廊3.0版。省第十次党代会上,宣城被定位为“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

  去年底,宣城市委四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推进宣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及7个配套政策措施,在全省率先出台《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宣城行动方案》,努力实现经济发展高质量、区域合作高水平、城乡面貌高颜值、政务服务高效能、人民生活高品质。

  聚焦解放思想 大力推进观念更新

  “开放也是改革,要寓改革于开放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刀刃向内、敢于自我革命,重点要破字当头、迎难而上,根本要激发动力、让人民群众不断有获得感。”为此,宣城市突出“刀刃向内、自我革命”,2018年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两个月的“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学习讨论活动,全力推动思想观念更新,激发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担当精神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着力以思想先变,促进观念转变,实现行为改变。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宣城由主动融入变为互动一体,不仅迎来了难得而宝贵的发展机遇,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宣城市市长张冬云接受采访时说。

  聚焦互联互通 大力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

  围绕打造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综合交通枢纽,认真落实《长三角地区打通省际断头路合作框架协议》,强力推进水、陆、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杭黄高铁和广宁高速开通运营,杭临绩高铁、芜黄高速已经开工,宁宣黄高铁宣绩段初步设计方案通过,计划年底开工,商合杭铁路、皖赣铁路扩能改造宣城段和芜宣机场、水阳江航道、巷口桥铁路物流基地加快建设,并积极开展宁宣黄高铁、宣镇铁路和沪渝高速芜宣段“四改八”、宣泾高速等项目前期工作。同时,加强与周边苏浙城市协调沟通,加快打通扬绩、宁宣杭高速和申嘉湖高速西延宁国段等省际断头路。

  聚焦产业合作 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

  一是积极谋划推进“一基地两走廊”建设,着力打造宛陵科创基地和宣郎广宁智创走廊、泾旌绩文化旅游生态健康产业走廊。2018年,宣城市与沪苏浙高校院所对接产学研用项目121项,占全部项目数的45%;近30家单位确定入驻宛陵科创城,其中来自沪苏浙的有12家;城市创新竞争力居长三角城市第3位、全国第88位。二是加强园区合作共建,在加快无锡工业园和常州工业园、经编产业园、宣城新塘羽绒产业园等既有园区建设的同时,成功签约松江宣城产业园、宣城萧山产业园合作项目,推动郎溪、广德与江苏溧阳共同编制的《苏皖合作示范区发展规划》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三是强化招商引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2018年来自沪苏浙的投资项目294个、到位资金708亿元,占比均达80%以上。

  聚焦营商环境 大力推进体制机制等高对接

  与G60科创走廊九地市共同发布“扩大开放30条政策”,沪宣互发全国首张异地办理营业执照。学习推广沪苏浙改革经验,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和“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打造“马上就办、真抓实干”政务服务品牌。在全省率先建立行政审批容缺受理机制和统一的“12345”政府服务热线平台,率先形成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网上平台上线政务服务事项89346项,全网通办率95.36%;政务服务事项申请材料精简58.5%;“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99.98%,网上可办率99.99%;市本级政务服务事项进驻比例达93.2%,一窗综合受理率达79.6%。

  聚焦生态保护 大力推进水清岸绿

  2018年,宣城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稳居全省第2位。同年10月,在首届G60科创走廊人才峰会上,宣城市被授予G60优秀人才疗休养基地和红色教育基地。

  时代转进关键处,历史鼓点雷雷。东向发展再提速、质效再提升,宣城市上下以对标的勇气、敢拼的激情、争先的干劲,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交出了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宣城答卷”。2018年,宣城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好于预期、高于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跨越两个百亿台阶,达1317亿元,增长8.32%,经济总量排位在全省再进1位,居第9位;实现财政收入240.1亿元,增长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1%、14.9%、9%、9.8%;入选全省唯一的全国“2018美丽山水城市”,获评新时代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优秀城市。2018年,宣城进出口、实际利用外资增幅均超过20%,与163个国家和地区实现贸易往来,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实现进出口5.2亿美元,增长11%。在首届进博会上,宣城市组织全市150余家企业参加,33户企业加入G60采购商联盟。

  园区共建 共谋发展

  因一根羽毛结缘,杭州萧山区新塘街道与宣城现代服务业产业园成为“一家人”,在短短四五年的时间里,“一家人”亲密合作共建“新塘羽绒产业园”,携手打造国内乃至世界最大的羽绒特色产业集聚地,铸就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园区共建的“宣城样板”,成就一段浙皖区域投资合作的佳话。

  杭州市萧山区新塘街道是著名的羽绒之乡,改革开放后,羽绒产业如雨后春笋在城市边缘兴起,高峰时羽绒企业超过1000家,产值过百亿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各种因素制约,当地羽绒产业面临转型升级。喻国强是萧山区新塘街道办事处招商科科长,他一手促成了宣城与新塘的合作。2015年初,喻国强带着20多家羽绒企业进行产业转移,考察了13个城市,最终选择落户宣城。

  走在羽绒产业园内规模最大的安徽新桥羽绒有限公司厂区,找不到一根飘浮在空中的羽毛,禽类的异味全无。4条全自动生产线开足马力,除尘、水洗到烘干、分毛各个环节,都看不到工人的身影。

  “这是全国最先进的自动化羽绒加工生产线,可节约60%的人力成本。”公司总经理陈琨介绍说。

  “我们创新‘园区共建’新模式,不仅两级政府共投基础设施建设,还成立了联合领导小组,入园企业只需提供企业设备清单,我们帮办所有的审批环节,让新塘羽绒企业在宣城快速生根发芽。”据喻国强介绍,产业园有着比同类园区更高的环保标准,每家企业均签订责任状,自建污水处理系统,污水可实现90%再利用,另外10%排入园区污水处理厂大循环,实现了无污水排放。

  合作共建,硕果累累。截至目前,新塘羽绒产业园落户羽绒企业21家,其中9家建成投产,12家企业在建,2019年底,产业园一期将全面建成投产。预计2019年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2020年实现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去年12月,总投资约20亿元、规划面积1847亩的羽绒园二期项目正式签约,致力于把该园建设成为全国“政府共建产业园”的样板,国内乃至世界最大的羽绒特色产业集聚地、中国最大的羽绒原料加工供应基地和羽绒及家纺制品出口加工基地。

编辑: 汪称

宣城:对标对表 全方位深度融入长三角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宣城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以沪苏浙为标杆,抢抓机遇、对标对表、积极作为,在新的起点上全方位深度融入长三角、推进一体化,加快建设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奋力争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徽排头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