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座城市独一无二的印记,更是一座城市发展的精髓和软实力所在。
近年来,宣城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实施“文化名市”战略,不断补短板、强弱项、培亮点、树品牌,为推进新时代“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建设现代化“四个特色之城”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在“文化名市”这根指挥棒下,人文荟萃的宣城一路踏歌而行,全市文化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趋于完善,非遗传承与保护热潮涌动,一曲曲文化之歌余音绕梁、不绝于耳……
如今,“文”字,一点,一横,一撇,一捺……处处渗透在皖东南大地,凝聚起强大精神合力,不断刷新宣城高质量发展新高度。
一“点”统领:顶层规划撬动产业升级
在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宣城市在加快发展的大盘子中,日益凸现“文化”这张牌。
尤其是面对长三角一体化,宣城市主动制定了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宣城文化践行方案。从文化交流的互动互鉴、公共文化服务的共建共享、文化产业的合作合管和工作机制的对接对标四大方面24项内容上向苏浙对齐、在全省争先,切实提升全市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助力宣城争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徽排头兵。
思路清则目标明。一系列顶层设计的出台,为宣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今年以来,全市文化产业项目和园区建设高歌猛进,总量和增速取得突破性进展,优越的投资环境与真金白银的扶持政策让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进驻宣城,掘金文化产业。
今年,宣城市智谷众创空间服务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入选2018年安徽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产业园区(基地);宣城市文房四宝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正有序推进;市文化艺术剧院建设前期工作正紧锣密鼓进行中……
文化的触角,如今延伸到城市的角角落落。随着宣城市“文化名市”战略的不断推进,宣城市的影响力、知名度提升,“名气”也越来越大。
今年,宣城市组织开展了宣城市首届“十佳乡土文化人才”评选活动,共有10名同志获得表彰,“名人”不断涌现;
新创了一批文艺节目和作品,其中2部小戏入选2018年安徽省戏曲孵化计划。在省六一少儿文艺表演中,宣城市原创节目《新鞋子》获一等奖,《梨园传承》获二等奖,另有3个节目获三等奖,“名作”层出不穷;
争创历史文化名城相关工作加速推进,泾县黄田古建筑群三期保护利用工程、宣州区广教寺双塔遗址展示利用工程、旌德县江村古建筑群维修工程等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按计划全面实施,“名地”走出“深闺”变“新贵”;
宁国市云梯畲族乡被评为2018-2020年度安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片”增多,亮眼悦心。
一“横”贯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趋于完善
风度传雅韵,书房聚知音。
全市8个公共图书馆、8个文化馆、7个博物馆、1个美术馆、9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持续免费开放,这些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如今成了市民最“流连忘返”的人气之地。市民争相表示:“现在家门口的文化场所‘全覆盖’,‘不差钱’免费开放,满足了大家的精神需求!”
近年来,宣城市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倡导全民品质阅读,提升宣城市文化底蕴。目前,全市8家图书馆顺利通过了全国第六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市图书馆由原来的“三级馆”一跃成为“一级馆”;宁国、绩溪两个图书馆也提档升级为“一级馆”;4家县级馆被评定为“二级馆”。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提高全市文明素养的基础保障。今年全市计划建设数字化农家书屋481家,上半年已建成222家。今年宣城市还举办了第三届“书香宣城”全民阅读活动、第三届“奋进新时代,建设新宣城”互联网读书有奖征文比赛等市民喜闻乐见的活动。
这只是宣城市文化惠民的一个缩影。
眼下,每逢到了节假日,无论市区还是农村,几乎“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演出、年年唱大戏”,休闲广场上文艺演出、游园活动、诗歌朗诵,观影人群川流不息。
今年以来,全市文广新系统共开展了送文化下乡活动792场。市文化馆开展“我们的中国梦 文化进万家”进村演出活动4场;市图书馆建立了22个分馆及馆外流通服务点,向留守儿童捐赠图书共计422本;市书画院(美术馆)开展送书画、送春联进乡村活动9场。全市共完成农村公益电影放映5846场次,观影群众105万人次,新片放映率达到80%。
各县市区还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开展了“送戏进万村”、“结对子、种文化”、“乡村春晚”等活动,为活跃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撇”一“捺”支撑: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比翼齐飞
这里的宣纸、宣笔、徽墨令人称奇,李白、谢眺、苏轼在这里留下处处遗迹,梅尧臣、梅文鼎、施闰章、胡适等名人从这里走出……市民皆言:“在宣城,捧起一抔黄土,就是一段历史。捡起一粒砂石,就是一段传奇。”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珍贵的宝藏。如何进一步保护好,发掘好这座“宝藏”?
今年,宣城市分类推进文物保护和利用,推荐了39个项目申报2018年度国家、省级文物保护项目,上半年争取到位资金840万元。广教寺双塔环境整治工程为今年市重点工程,目前已完成工程量的70%。上半年2次组织对各县市区开展了文物安全督查,当场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单位下发了督查单并要求限期整改。
为了用心呵护文物,留住历史,宣城市还致力于创新手段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和利用。持续打造“感受非遗”品牌,今年节假日期间,全市组织开展各类民俗展演活动20余场;推荐27人申报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组织宣城市宣纸制作技艺、宣笔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参加“大运河文化带非遗大展”(北京)等展示活动;组织文房四宝企业参加了第十四届深圳文博会,探索开发了一批以文房四宝为重点的文创试点产品,并在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上进行了发布;宣城市顺应新时代互联网思维,探索实施的“互联网+非遗”项目,还申报了文化部2018年度国家文化创新工程。
同时,宣城市加大文化创新,让网络环境更优化,确保图书市场的良好环境。
近年来,宣城市不遗余力地在文化管理上采取多项举措,着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引导社会文化市场向健康文明发展。今年来,宣城市共开展各类执法检查730次,检查各类经营单位4680家次,收缴各类非法出版物4716册,收缴非法音像制品1703张,赌博游戏机207台。在持续推进“绿色网吧”创建工作之余,宣城市特别加强对网吧的技术防控,在各大网吧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彻底杜绝未成年人上网现象。
风生水起,革新激荡。近年来,宣城市注重推动“互联网+”在文化创新中的跨越式融合。市文广新局与腾讯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初步形成“一主两翼”(主:“文化宣城”微信公众号,翼:互联网+全民阅读、互联网+非遗)新格局。今年6月6日,宣城市举行的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文化宣城 典亮生活——2018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启动仪式暨宣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发布会上,各种新媒体、新技术与宣城市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作品”,让省市嘉宾和参观市民耳目一新,当日的腾讯视频点播量超过46.5万。(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