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打造生态样板 托起绿色江淮

2017-04-19 19:48:00来源:中安在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安徽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安徽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有基础,推动深化改革、内陆开放有闯劲,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有优势,只要以钉钉子精神干,再接再厉、不骄不躁、奋力拼搏,在中部崛起中前景可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评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安徽发展勾画了美好前景,贯彻落实好总书记讲话精神,关键是要把实现的路径确定好,奋力闯出“六条新路”,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奋力在生态优先、全面推进绿色发展上闯出新路。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我们要严守生态红线,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加快创新型生态强省建设,加快生态文明试点示范建设,把好山好水保护好,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在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徽样板上有更大作为。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

  ——调整存量,减少高消耗、高污染产能,培育增量,发展新兴产业;以示范创建、重大工程厚植生态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评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这一新的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间的密切关系,为我们深化认识和加快推进生态大省向创新型生态强省转变提供了重要理论遵循。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百姓从过去“盼温饱”到现在“盼环保”,对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供给能力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生态环境需要与物质文化需要并列,正是民之所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其中多项任务与生态环保直接相关。过剩产能、落后产能中包含较高比例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通过调整存量,有利于环境保护;通过培育增量,发展低消耗、低污染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有利于绿色发展。

  如何发挥环境保护作用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省环保厅厅长缪学刚表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环评审批把关、环境监管执法等方面做好保障。在项目审批和规划审查过程中,坚持以环境质量为标准,强化环境准入、总量管控、空间管制,对产能过剩项目环评文件一律不予受理;对符合规划且环境保护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项目,开辟绿色通道。

  补短板中,生态建设、污染治理是重要举措。省发改委主任张韶春表示,要以总书记重要讲话为理论遵循,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将生态文明试点示范创建和生态环保重大工程建设作为抓手,推动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

  目前,我省巢湖流域、黄山市、蚌埠市、宣城市成功入选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基本覆盖了皖江、皖西、皖南、皖北生态文明创建重点地区,总面积5.0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5.8%。

  作为国内重要的玻璃研发生产基地,蚌埠被誉为“玻璃之城”。当地把“产业向中高端转型、向核心产业集聚”作为抓手,实现以硅基新材料为核心的工业升级。 2015年,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768.1亿元,同比增长28%,主导产业硅基新材料实现产值332.6亿元。在GDP增长10.2%的情况下,该市单位GDP能耗下降6.86%,走出一条低投入、低消耗、高增长的绿色发展道路。

  省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处处长郑斌表示,我省正在不同主体功能定位、不同资源禀赋的地区深入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积极探索“安徽经验”,努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徽样板。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省委、省政府5月中旬印发《安徽省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在“围绕增后劲、推进补短板”部署中,专题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明确逐步降低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

  以制度创新开启绿色引擎,全面提升创新型生态强省建设水平

  ——建立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制,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严守生态红线;到2020年,构建起系统完整的安徽特色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不局限于“种草种树”“末端治理”,而是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与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理念、制度体制紧密相关,是全面而系统的工程。

  制度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张韶春表示,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围绕深化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加快建立健全自然资源用途管制、资源有偿使用、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等制度,真正发挥制度供给保障优势。

  改革号角已然吹响。我省新近出台《安徽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绘出江淮大地生态发展蓝图,提出到2020年,构建起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安徽特色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我省明确,围绕明晰产权,将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从源头上避免破坏生态环境;围绕健全制度,建立完善主体功能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等制度;围绕统一规划,推进多规合一,逐步形成一个市县一个规划、一张蓝图;围绕制度扩围,把严格的保护制度拓展到各类自然空间和自然资源;围绕补偿有价,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围绕多方共治,建立健全政府、市场、个人和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围绕市场机制,推行用能权和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围绕干部履职,建立生态文明目标体系,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绿色‘指挥棒’和责任终身追究制,前者引导干部履职,让施政者心中有方向;后者注重惩戒,让施政者心中有底线。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汪家权教授表示,奖惩并举能让施政者时时有资源环境意识,推动改革落地,走绿色发展之路。

  5月中旬,我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公布,专设“建设绿色江淮新家园”篇,提出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设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省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处副处长任晓凡说,在量化指标设定上,纲要提出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资源环境四大类33个具体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13个,资源环境类则占了10个,充分体现我省对资源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要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

  把好山好水保护好,让公众有更多环境“获得感”

  ——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从源头强化污染治理,力争到2020年或更长时间,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水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当下,雾霾不时盘踞城市,压在百姓心头;一些地方水环境较差,尤其是城镇黑臭水体看得见、闻得到,直接影响周边居民的幸福指数。打造美好安徽,实现绿色惠民,需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以创新型生态强省建设为目标,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坚决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坚持城市与农村环境保护统筹、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协同、依法监管与目标考核并重。

  让蓝天常在,是群众期盼,也事关安徽崛起大业。然而,大气污染非一日形成,改善质量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场持久战。当前,我省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环境质量改善的压力依然较大,如燃煤型污染物排放量较高、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长、城市扬尘污染未得到根本治理等。

  持续改善空气质量,需要科学施策、久久为功。今年,我省将对机动车、燃煤锅炉、建筑扬尘、餐饮油烟、秸秆焚烧等重点污染源强化治理,加快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淘汰黄标车6万辆。我省“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实施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治理、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清洁生产技术改造、秸秆综合利用等项目,力争到2020年或更长时间,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全省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打造美好安徽,需要像抓好大气污染防治一样抓好水污染防治,推动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今年年初,随着《安徽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出台实施,集中治水攻坚战打响。方案目标是,到2020年,全省水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污染严重水体较大幅度减少,水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等。省政府成立水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各地建立市、县、乡镇三级“河长制”,着眼“水缸子”“河汊子”,保障饮水安全,整治黑臭水体。如在黑臭水体治理上,全省已列明225条城市黑臭水体,将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措施整治。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控制在10%以内。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我省将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道路,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编辑: 张宣剑
关键词: 生态样板;绿色工程;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