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公园,不再是简单种树、铺草,而是沙坑、篮球场、林荫塑胶跑道一应俱全的“全龄化体育休闲公园”,一揽子满足遛弯儿、“遛娃”和运动等全年龄段不同人群的需求。在背街小巷整治中,城市副中心因地制宜,结合居民的个性化需求,将城市织补与生态修复同时进行。
宽巷多可腾退空间大
在通州区最新的一期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名单上,记者注意到,与人们传统观念中又细又窄的背街小巷不同,副中心被列入整治目录名单的10条背街小巷,半数都是宽度达5米以上的宽巷。
“通州的背街小巷宽度,通常比中心城区要宽。”通州区城管委环境建设管理科工作人员郭娜告诉记者,过去,人们通常将宽度在10米以下的小街小巷称为“背街小巷”。对于通州来说,很多街巷的宽度都在10米左右。除了街面宽,经过疏解整治后,背街小巷周边腾出的可利用空间,也要比中心城区大得多。“这就为后续的改造提升,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让规划设计师可发挥的余地更大。”郭娜说。
设计建设“全龄化”公园
果园后街、果园北街、果园路北延,别看3条背街小巷的环境整治长度加在一起只有540米,但是在这3条背街小巷周围,却通过疏解整治,腾出了近4000平方米的可利用空间。
4000平方米的大尺度空间如何利用?这个问题,摆在了曾参与过大栅栏片区等多处中心城区背街小巷整治提升的汉嘉设计院景观所所长于波面前。
于波立刻开始进行大量调研走访,摸底居民需求。梳理了各类人群的需求后,于波发现,有地儿玩,是百姓的最大需求。但普通的公共活动空间,往往无法一揽子满足全年龄段人群的不同需求。
借鉴了国内外经验,于波决定将一些先进成熟社区中配备的“全龄化体育休闲公园”引入副中心,转接到背街小巷整治中,以满足全年龄段人群的需求。很快,疏解整治腾出的近4000平方米空间内建起了“果园体育公园”。年幼的孩子蹲在沙坑边起劲儿地挖沙,大些的儿童在攀爬架上玩得不亦乐乎,年轻人在两个篮球场内追逐竞技。附近的老年人茶余饭后都爱到公园外围圈起的近300米塑胶跑道上遛弯儿。
因地制宜补短板
在对背街小巷整治提升的过程中,规划设计师发现,与市政设施和各类便民设施较完备的中心城区相比,通州的民生和公共服务短板多、基础相对较差。因此,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将是缺什么补什么,重点着眼于功能提升和城市更新。
果园大街整治后变成了步行商业街,考虑到居民的停车需求,果园大街附近开辟了两处能够停放200辆机动车的便民停车场。“遛娃”需求强烈的乔庄北街和翠屏路,利用更新后的区域,增设滑梯等儿童游乐设施,打造“儿童友好型”背街小巷。北苑街道中山大街,周围人口老龄化严重,针对居民的养老需求,背街小巷整治的过程中规划建起了养老驿站。
永顺中街的路口恰好靠近通州区民政局的婚姻登记大厅,每逢好日子,街巷口都会聚集大量等待“领证”的新人。设计师瞅准了这一特色,在永顺中街改造的过程中,将玫瑰花瓣等浪漫文化符号植入到各处。
副中心城市更新正在进行。郭娜表示,今后,副中心背街小巷改造将不再仅仅满足于感官或整体环境的提升,而是转变为城市织补与生态修复同时进行,让背街小巷的面子更靓,里子更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