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漳州7月5日消息(记者 张子亚 通讯员 刘学)陈瑞和、陈建中父子俩来自台湾,在创业最困难的时候,机缘巧合地认识了生命中的贵人——袁隆平院士。
2013年,他们生产的有机肥幸运地参与到袁隆平院士的亩产千公斤超级稻攻关试验,然而攻关试验并不是一帆风顺。
2014年,超级稻第四期亩产1000公斤攻关取得成功,并创下当时所测超级稻示范片百亩片均产最高纪录。
十年相伴,来自台湾的父子俩与袁隆平院士团队的默契合作被传为佳话。“稻香飘两岸,杂交富中华”是袁老生前为这对台湾父子亲笔题写的寄语。
台胞父子结缘袁隆平院士

袁隆平院士为台胞父子题写的字,如今这幅字挂在漳浦
上世纪90年代初,陈建中遵循祖父遗愿,随父亲陈瑞和回到祖籍地福建漳浦捐资助学。1995年,父子俩在漳浦创办三本肥料工业有限公司,专注生态肥料的研究与生产。陈建中告诉福建新闻广播记者,公司之所以取名“三本”,是“国以民为本,民以农为本,农以肥为本”之意。但是,办厂容易,有机肥料的推广却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甚至连续亏损了7年,金额高达2千多万元人民币。
陈建中:做下去才知道,哇,隔行如隔山啊,前几年也是亏得很厉害,政府很多的领导也是对我们很关心,台湾农民创业园啊,也是提供我们很多的机会,让我们有机会去推广产品。
事业的转机发生在2010年11月,当时,陈瑞和、陈建中父子参加在上海举行的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时,与时任湖南省农科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所长、也是袁隆平院士的前助理罗连光先生相识。在罗连光的引荐下,他们结识了袁隆平院士。
经过多次试验比对,袁隆平院士认可了三本肥料生产的有机肥,与陈瑞和父子确定了合作关系,决定在由他领衔的国家杂交水稻高产试验田中,配合使用他们生产的有机肥。原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党委书记马国辉告诉我们,肥料短期来看直接影响水稻的产量,长期来看影响土壤生态。

陈瑞和父子与袁隆平院士交流场景
2011年4月,袁隆平院士接受台湾研究院植物暨微生物研究所的邀请,赴台湾地区进行为期4天的两岸农业交流和讲学,陈瑞和父子主动请缨为袁隆平当向导。4天中,袁隆平去的都是位于台湾农业耕种聚居区,地处中南部和东部的乡下,考察涉及台湾的农会、产销班、示范基地。陈建中回忆说,每到一个点,袁隆平都会在田间和台湾基层科技人员交流,没有安排一点闲暇时间去台湾的一些著名景点看看。这次近距离的相处和陪伴,让陈建中父子更深切地感受到袁隆平院士的可敬可爱。
陈建中:他本身这个行程安排得非常非常紧凑,那次去其实也是希望加深两岸的交流,他也想说是把杂交水稻往台湾这边来推广,就让两岸一家亲更深入,更上一层楼。他非常非常地敬业啊,他晒得都黑黑的,非常非常地认真啊,有时候他觉得这个地方不是做得很好,他就直接给这些管理人员指导,看要怎么去修改,他也给一些建议给当地的农民,他也觉得说台湾的农民蛮敬业。
袁隆平院士的此次台湾行,在台湾岛内也“圈粉”无数。台湾媒体以《心系祖国统一之杂交水稻之父:台湾米饭齿颊留香》为题,对袁隆平院士这次台湾行作了特别关注。
台胞父子参与袁隆平院士团队超级稻攻关试验

袁隆平院士为陈瑞和父子题字
2011年,袁隆平院士攻关超级稻新品种“Y两优302”冲刺高产试验田,袁老在这次科研攻关中使用了陈瑞和父子生产的三本肥料,试验取得预期效果,袁隆平院士亲笔写下“稻香飘两岸,杂交富中华”写给这对台胞父子,这幅字如今就挂在三本肥料位于漳浦的公司会议室中。这也成为当时两岸农业合作的成功案例。这次合作后,三本肥料工业有限公司与袁隆平院士旗下的湖南隆平高科合作创办了隆平粮社,协力共同研究开发高效液体酵素肥,并同步在湖南怀化和广西桂林两地国家杂交水稻高产试验基地中投入使用。

三本肥料参与超级稻攻关试验
2013年,他们生产的液体酵素肥“农好1号”“农好2号”又参与到袁隆平院士领衔的国家超级杂交水稻亩产1000公斤的攻关试验中。回忆起这段经历,陈建中用“毕生难忘”四个字来形容。
陈建中:那天工作人员其实是蛮辛苦的,因为到处都是水,然后都是泥巴,我两三次踏下去皮鞋就卡在泥巴里面,后来我就赤着脚。
陈建中回忆说,2013年9月24号,在湖南省溆浦县横板桥乡兴隆村,袁隆平院士指导的超级稻第四期亩产千公斤试验田“Y两优6号”品种迎来收割测产,三块试验田的水稻,经烘干、除杂等,最终测算出平均亩产达到了936.3公斤。
陈建中:那次时机点其实是很不凑巧,碰到那个台风啊,很多稻米其实都泡在水里面了,假如没有台风相对应还是高。后来袁老师讲,没事啊,反正我们每年都要突破,这次至少说我们都在继续成长,他也没有说啊,本来应该是更高的。
不达目标不罢休。在袁老带领下,亩产千公斤的攻关试验继续进行。一年后,2014年10月10号,还是在湖南溆浦,第四期超级杂交稻新组合“Y两优900”迎来测产验收。这一次,农业部水稻高产攻关验收组组长、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式华研究员对外宣布:溆浦县横板桥乡红星村102.6亩示范片,验收结果为平均亩产1026.7公斤,创下当时所测超级稻示范片百亩片均产最高纪录。

超级稻验收收割场景
陈建中至今还记得2019年,他在海南三亚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稻田中看到的一幕。已是89岁的袁隆平院士站在稻田里,一边甩着手上的泥巴,一边语重心长地对团队科研人员说,“农民不富裕,中国就谈不上现代化;亩产单产上不去,中国农民就富不起来。我们能帮国家做成这件事,还有什么比这件事更让我们骄傲和有价值的吗?”这也是陈建中最后一次见到袁隆平,那次袁隆平院士还把陈建中的三本肥料推荐到菲律宾,让两岸农业的合作成果惠及世界。
继续深耕农业,稻香飘两岸完成禾下乘凉梦
在陈建中眼中,袁隆平院士是个一心扑在稻田里,但又非常亲切慈爱的长者。和袁老一起攻关实验时,袁老会关心地问起台湾农业情况,希望两岸农业技术人员多交流。在袁隆平的关心指导下,陈建中生产的有机肥料不断升级换代。袁隆平团队在海南的水稻育苗基地目前就在使用三本肥料最新一代的有机肥。
陈建中:他对我们父子也非常地关心,袁老师在试用我们的产品,他也会写一些简讯给我们,叫我们哪个地方可以在加强一下。哪一个微量元素啊,我们可以再多加一点,在保量的前提下呢,口感更好,让经济作物更健康。到现在我们已经更新到第五代了。

网络上有一段珍贵的视频,是袁隆平院士用小提琴演奏《我的祖国》,听到从袁老的指尖溢出的“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的旋律时,会让人不由想起袁老曾对记者说过,他做过的“禾下乘凉梦”。在陈建中心里,袁老的这个梦想,他也想尽一份责任。2019年,陈建中获聘成为漳浦县首批台籍农业科技特派员,他调动公司的科研团队,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使用有机肥改善土壤板结酸化问题,推广精致农业和生态农业理念。陈建中希望两岸农业携手共进的空间能变得更大,让两岸农业合作开出更多“香飘两岸”的成果之花,这也是对袁隆平院士最好的纪念。
陈建中:我现在也是科技特派员,把我们自己所学的,在祖国这边发挥我们的专长。“稻香飘两岸”挂在我们的会议室里面,也有很多台商朋友每次来看呢,觉得说这个很有意义,提醒两岸交流非常重要。实现“稻香飘两岸”,实现这个“禾下乘凉梦”,其实它的精髓里面就是说可以达成我们这个中国梦,我们也是要尽自己一份力量,把它做得更大,做得更深,不可以让他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