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福建,钟灵毓秀,海纳百川。山海之间,古厝新区,老街深巷,蕴含着一处处文脉,沉隐着一个个故事,闪耀着一段段华章。探访沉睡的遗迹、讲述古今的变迁,发现最美的福建,从今天开始,央广网福建频道推出“央广网走读福建”栏目,带你“走读”八闽人文地理、山水风物、历史丰华,品味新时代的清新福建。欢迎参与(投稿邮箱fjpd@cnr.cn),敬请关注!
  央广网福州8月31日消息(记者 罗晓英)方形砖,黄泥土,大门框……在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的南后街中段的宫巷正对面,立着一块夯土结构的石门楼,映入眼帘的便是历史遗址——“泔液境”。虽然三坊七巷景点每天游人如织,可“泔液境”却鲜有人知。
  
  “泔液境”遗址(央广网发 罗晓英摄)
  “我听别人说过,以前有人在这打水喝,后来也问过家里的老人,但关于‘泔液境’他们也都不知道更具体的情况,现在也只能靠这里的简介来了解更多故事。”陈芳红同学是今年刚毕业的大学生,作为福州本地人,她带着两位外省来的大学同学打卡三坊七巷景点,行至“泔液境”跟前,她开始将自己所知向同学介绍。
  “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经整体修缮后,三坊七巷面貌一新成为了福州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名片,作为三坊七巷发现年代最早的牌坊“泔液境”也让不少市民游客为之驻足。
  
  一位爷爷正在跟孙子讲解关于“泔液境”的故事(央广网发 罗晓英摄)
  
  幸福的一家三口在“泔液境”前驻足观看(央广网发 罗晓英摄)
  近日,记者走访三坊七巷看到,巨大的钢化玻璃屋如同透明的“金钟罩”罩在“泔液境”牌坊上,玻璃屋高3.4米、宽2.2米、厚1.9米,每面均由2层钢化玻璃重叠构成,保证玻璃壁墙结实牢靠。
  玻璃罩外左侧,有一口井,直径不超过30厘米的小水井,记者看到井口上有杂草,井深望不到底。三坊七巷景区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这是目前福州城内仅存的“苏公井”。据介绍,北宋庆历元年(1041年),太常博士苏舜元在福州任职时,为解决城内居民生活用水,在城内的杨桥巷、东街太平坊、鼓东庆城寺前、澳门路侯官县前、桂枝里安泰桥下、东泰路石井巷、达明路大中寺旁、福州学、万寿寺、兴贤坊、津泰路南营及南后街的甘液坊(今“泔液境”)共凿12口水井。福州市民为纪念苏舜元凿井功绩,把这12口井统称为“苏公井”。
  据了解,“泔液境”在明代前是写做“甘液坊”的,宋代的《三山志》中有“甘液坊,地名方井”的记载,在明代的《八闽通志》也记载“甘液坊,地名方井,北通文儒坊巷”。到了清代,随着人口的增多与城廓的扩大,甘液坊变成了“泔液境”、“泔液铺”,在清代林枫的《榕城考古略》可以看到“即今后街宫巷(对面),俗名丰井营,井在巷口泔液境内”的记载。至于“甘液”什么时候变成“泔液”,又为什么变为“泔液”,史无记载,也无据可考,但在“泔液境”有一口“甘液井”。
  
  “泔液境”遗址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驻足(央广网发 罗晓英摄)
  
  市民游客们在认真的观看“泔液境”旁的井(央广网发 罗晓英摄)
  虽然“泔液境”距今已有八九百年的历史,可真正了解它的却寥寥无几。“具体的历史我不太懂,只是每次来三坊七巷散步的时候就能看到被保护起来的‘泔液境’立在这里,一开始还觉得奇怪,为什么这样的残垣断壁还要留在这里,看了简介才知道是一处遗址。”市民万先生告诉记者。万先生的回答与记者采访数位市民游客的回答大同小异。
  “类似‘泔液境’这样的历史遗址在福州有不少,可涉及真正的历史却少有人能深知。遗址是历史的缩影,是历史的百科全书,每件文物都深深镌刻着历史的痕迹。我们在‘消费’历史文物带给我们精神财富的同时,我们更应该要全面客观地去认识它,进而挖掘、解读历史,这样才能实现文物存在的真正价值。”市民黄先生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