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广播情未了

广播情未了

中广网 2010-04-13

      文 蔡国屏

  父亲下班回家,几个姐姐放学,妈妈让全家吃饱晚饭后,一家9口人聚在一起打开收音机。虽然每天都会有每天不同的内容,但它陪伴这个家庭融融的气氛是一贯的。父母喜欢粤剧,特别是广东曲艺(南音)和广东音乐,因为我们是广东人。姐弟们毕竟是新一代,更擅长的是当时的电影歌曲。周璇、蝴蝶、李丽华、周曼华、白光等只要有新歌出现,没有我们不会唱的,只要有一个带头,立即就应和。当时电台有一个较进步的"空中艺术社"演播连续剧,我们一次不落,聚精会神地准时收听,而且至今不会忘记它的开始曲是用的"匈牙利狂想曲"。

  在我刚懂事的那些年月,父亲因抗日战争而失业,母亲忧愁终日,积劳成疾早早离开了我们。饱受磨难的一家人能乐观地生活和成长,"小小收音机"功不可没。而且它对我们的影响用"深远"二字真不为过。由于在受到音乐方面的影响,我们七姐弟中就有三人从事了音乐工作,我和我的四姐先后都成了中央广播合唱团的一员.四姐蔡丽华1950年进入华东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广播乐团,1952年支边去了新疆,在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工作直至退休。我在1953年(高中时)参加了上海业余广播合唱团,1956年进入中央广播乐团合唱团。我的小弟弟蔡瑞升小学毕业便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学成后进入上海交响乐团任二提首席。

  解放初期收音机里经常播放的是喻宜宣、周小燕、李志曙、蔡绍序等歌唱家演唱的《刮地风》《天下黄河十八弯》《太阳出来喜洋洋》,还有孟贵彬的《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王昆的《白毛女》……继而更是前苏联歌唱家列米席夫、诺维柯夫等人的歌曲,还有美国黑人歌唱家罗勃逊的《老人河》……记得我在高中求学的上海信谊中学举行歌咏比赛时得了头奖,我参赛的是前苏联歌曲《春天花园里鲜花怒放》,这也是在收音机里模仿学会的俄文。

  真正同广播结缘还得从1953年我参加了华东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业余广播合唱团说起。我的家在沪西(上海愚园路),电台在沪东(上海北京东路外滩),由于家境贫寒,我必须靠步行前往,这种情况从1953年直至1956年我正式加入中央广播合唱团。

责编:于晓媚 来源:中国广播网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客服热线:86093114 400-668-0040 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备050657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