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网首页

一键登录

中广网首页  |  快讯  |  评论  |  国内  |  国际  |  军事  |  财经  |  视频   |  图片  |  科技   |  娱乐  |  体育  |  社区   |  教育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一路欢歌 > 正文

徽州歌 黄山情

2013-08-19 13:50  来源:中国广播网我要评论 

  文/刘国梁

  如果说提起由徽商、徽菜、徽州朴学、徽州文学、徽州戏剧、徵州篆刻、徽州建筑、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新安版画、徽州文书档案等等多种门类共同构成的我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州文化,国内还有人不知道徽州的话,那么再加上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2004年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集“泰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岳之烟云、匡庐之飞瀑、雁荡之巧石、峨嵋之清秀”等中国名山之长,并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那么国内不知道此地的人恐怕就不多了。

  如果再提起灿若星辰的徽州名人:思想家、教育家朱熹,考据学家、思想家戴震,教育家陶行知,历史学家、哲学家胡适,文学家汪道昆,经学家、音韵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皖派经学创始人江永,新安画派创始人渐江,扬州八怪之一汪士慎,画家黄宾虹,音乐家张曙,新安医学奠基人汪机,活字印刷术的创始人毕昇,珠算大师程大位,科学家郑复光,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唯一的中国人王茂荫,红顶商人胡雪岩,被徽学大师叶显圣称为古徽州第一伟人的汪华……,那么徽州的形象想必在很多人的心中已经更加明了了。其实单《辞海》所列条目中徽州名人就有50多位,列全国各州府之首。

  徽州历来文风昌盛,有东南邹鲁之称。教育发达,状元及第者不鲜。据不完全统计,明代徽州有举人1100多人,清代有1536人;明代有进士452人,居全国第13位,清代有684人,居全国第4位;明代出状元3名,清代出19名;歙县明清两朝共有进士623名,居安徽省榜首;从宋至清,休宁县共出19名状元,是全国文明的状元县。

  因此,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来形容这片土地,是再恰当不过的了。鉴于徽州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清顺治18年江南省分割后,安徽便取安庆府之“安”与徽州府之“徽”作为省名。

  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明代著名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曾言:“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成为几百年来无数人对古徽州向往与期盼的完美注脚……

  2013年4月24日至2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歌选》杂志社"民歌中华行"采风组踏上了这片充满徽派文化气息的土地,去探寻那埋藏已久的徽州民歌。

  品味黄山

  (一)五岳归来不看山

  “座谈会是八点半开,和胡馆长约的是八点,现在还有几分钟,我们到外边去等吧。”吃完早饭,采风组的朱主编说。我们看了看外边湛蓝的天空,仿佛被吸引了一般,一起走了出去。

  四月清晨的阳光明媚温柔,轻轻地抚在采风组四人的身上。望着四周的青山,我们贪婪地呼吸着经一夜春雨洗后的空气,不约而同地互相问道:“我们周围的山是黄山吗?”这时,从车上还没下来的胡馆长向我们招手,听到我们的发问连忙解释说:“这不是黄山,黄山可比这壮观多了。”等我们都上了车他接着问道:“各位都去过哪些山?”“我去过泰山”“我去过华山”“我去过嵩山”我们四个你一言、我一语地答道。“那可真是可惜了,你们去的都是五岳,古人不是说过黄山归来不看岳吗?”胡馆长说.“我们听的上半句比较多,五岳归来不看山。”我们打趣道。“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强调下半句。”他认真地说。看得出来,他对自己家乡景致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不是经常说黄山集泰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之类的话吗?”他说:“不瞒你们说,我也去过很多山,但是我每次去黄山,总是能被它的气势所震撼!黄山真的太美了,你们真应该去看看。”跟他一路上的攀谈,更加激发了在黄山脚下的我们内心中对于黄山的渴望。在采风的最后一天,我们终于登上了黄山。

  (二)黄山归来不看岳

  在唐朝之前,黄山有一个古老的名字:黟山。相传轩辕黄帝曾率手下大臣容成子、浮丘公于黄山采芝炼丹,沐浴汤泉,最后乘龙飞天。唐天宝六年,笃信道教的唐明皇据此传说将黟山改为黄山。因此,黄山自古便是道教名山,山中以道教命名的名胜就有不少,山南部朱砂峰下的慈光阁和山北部叠障峰下的松谷庵都曾是道教庙宇。

  我们乘车上山,一下车便见一座大殿坐落于山口,只见它背靠青山,身傍古树,飞檐斗拱,粗柱宽阶,端的是座庄严宝刹。定睛一看,原来这便是慈光阁。慈光阁古称朱砂庵,原为法海寺,新安画派创始人渐江和尚(弘仁)和国画大师石涛均曾居此。想在这古木群峰之下,群山峻岭之间,泼墨挥毫也确是一件乐事吧。

  从慈光阁坐缆车上山,一路上我们饱览了黄山的险峻与挺拔,同行的一位姑娘,时时用手捂住自己的眼睛。我们采风组的王老师一边好心地提示她不要往下看,一边却舍不得这嶙峋的怪石和深邃的峡谷,不断地按动着快门。

  走下缆车不一会,我们便来到举世闻名的迎客松前。这棵松树恐怕不用我多费笔墨,依山临渊已800余年的它,已经成为安徽人,甚至中国人热情好客的象征。在人民大会堂悬挂的巨幅铁画《迎客松》就是根据它的形象创作的。

  一路上处处是景致,面对目不暇接的美景,我们真的是语枯词穷,看着眼前大大小小的山峰,我们也只能望山兴叹了。黄山素有36大峰、36小峰之称,要挨个爬完这些山峰,没有一两个月的时间是不可能的。爬过仅容一人通过,若非子、午,不见日月的一线天,我们逐渐爬上山顶。遥望对面高高的山顶上人影攒动,向导告诉我们,那就是黄山最高峰莲花峰,海拔1864米。再往近处看,在莲花峰的西北,一座貌似鳌鱼的山峰矗立于眼前。向导说,这是鳌鱼峰,海拔1780米,为36小峰之首。就是因其形状而得名。清代太常寺少卿沈宗敬有诗赞曰:“黄山山如海,神奇靡不收。虬松能破壁,灵石欲吞舟。无意传鹏翩,容谁下钓钩?云涛时起伏,任尔自钻头。”

  翻过鳌鱼峰,不久便来到另一处宽阔的山峰,号称光明顶,因其平坦,塔顶建起了高大的建筑。相传,古代有位智空和尚,在此潜心修行15年,一日忽见日华现于天门,山顶大放光明,故将此峰唤作“光明顶”。光明顶海拔1860米,为黄山第二高峰,其上平坦高旷,视野开阔。

  还没看够山上的奇松怪石,我们就不得不下山了。想在半日之内浏览黄山的美景,真的是连走马观花都做不到。因此,要想真正游览黄山,需得用心安排,或晴日,或雨天,或落雪,或云雾,不同时节有不同之景,不同之景生不同之情。

  幸好黄山是“山上有奇景,山下有奇观。”方圆几十里内都离不了它的景致。黄山境内逶迤周流的新安江、阊江、婺江、清溪河,江流澄碧,为其增添银练,齐云山、牯牛降、清凉峰等以众星拱月的态势为其压住阵脚。

  因此,遍游宇内的徐霞客称:“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此言不虚。此时的我们才真正明白了胡馆长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自豪之意。

  虽然黄山人说黄山缺一首在全国唱响的歌曲,但是有一句歌词“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歌曲:《我的中国心》)却写到了黄山人的心坎里,写进了徽州人的血液中,也让世人看到了黄山的分量。

  感悟徽州

  黄山的景色如此,人文亦是如此。自宋以来,历代统治者多将程朱理学作为统治思想,徽州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可见一斑。至今,当我们走在徽州的大街小巷,走在黄山的角角落落,仍能感受到徽州文化的巨大力量。

  (一)名胜古迹处处存

  2013年5月11日,黄山市政府网站公布了一则消息:“黄山市新增1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继续位居全省各市之首。”消息指出:“至此,我市国保单位已增至31处,数量继续位居全省各市之首。除国保单位外,全市还有省级文保单位95处、市级文保单位99处。”①

  黄山市号称文物之海,有地面文物5000多处,有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全国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屯溪老街,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黟县,全国唯一一座按《易经》布局,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古村落呈坎,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西递村、宏村。还有许国石坊、堂樾牌坊群、潜口民宅、罗东序祠、三槐堂、程氏三宅、祁门古戏台等全国知名的标志性古建筑。

  黄山处处是景点,俯拾皆文物。在我们采风组采集民歌的几天中也得见了不少古迹,采访点之一的徽州学校便位于集徽州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于一体的斗山街上。采访结束后,我们便扎进了斗山街中,一边看,一边走。由于时间有限,同行的歙县文化馆的朋友一直催促我们,好的景点还在后边,可是我们总也拔不动腿,完全被这些保存完好的徽派建筑吸引住了。

  徽派建筑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它们是在天人合一理念的指导下,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或依山,或傍水,各就地势。

  徽派民居也别有风味,白墙青瓦,朴素简洁,从外部看,高墙飞檐,清新隽永。徽派民居不仅美观,设计也是处处有说法:由于男人大多在外经商,因此筑起高高的马头墙起着防盗和禁锢女性的作用;圆门是告诫家人与邻居和睦相处。正厅的主桌后往往摆着三件家具,两边为一面镜子和两方笔筒状的瓶子,中间为一件自鸣钟;瓶子是用来放主人帽子的,有帽子在说明主人在家,反之则代表外出;镜子提醒家人要处事平静,三件家具合起来取终生平静之意。

  斗山街中部有一口井唤作蛤蟆井,相传多年以前,随着斗山街上住户的增多,人们合计着打一眼井,以方便日常用水,可是打了好几处都没能打出水来,苦思对策的打井人见一只蛤蟆蹲在墙边的阴凉处,料想此处有水,就在此处打井,果真打出水来,这口井也因此而得名。

  走出斗山街,我们来到了一座八脚石坊前,这便是有“东方凯旋门”之称的许国石坊。许国,歙县人,明代嘉靖、隆庆、万历三朝重臣,官至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万历十二年因其赴云南平叛有功,神宗恩准赐假三月回乡竖牌坊。回到家乡的许国,回想起往事,感慨万千。在他中举之前,曾五次落榜,当第六次机会来临时,他已鼓不起足够的勇气。此时,自己教过的学生一起拥进他的房间,鼓励他再次应考,并与他订立“赌约”,如若考中,便为他竖座八脚牌坊。一晃多年过去了,没想到学生们仍记得赌约,听说老师回乡建牌坊,非要给他建一座八脚石坊。许国哪里肯依,以他的地位只能立一座四脚石坊,立八脚是僭越,是要杀头的。但是学生们盛情难却,而且说四脚石坊处处皆是,不足以彰显他的文韬武略,以老师的智慧,在朝廷上面君,自有对策。许国拗不过学生们,只得答应,并日夜思索应对之策。六个月后,石坊完工,学生董其昌特来献字。一切妥当,许国回朝,但此时已超假三个多月。回京后,许国跪伏丹墀,低头不语。神宗问道:“先生告假三月,超假三月,不要说造一座四脚牌坊,就是八脚的也造好了。”许国赶紧山呼万岁:“臣拗不过当年之约,正是竖了一座八脚石坊,请皇上治罪。”神宗一愣,可金口已开,不好收回,便顺水推舟,将这八脚石坊赏于许国,许国谢恩而退。

  走过石坊,我们来到了古徽州府的治所——徽州府衙,徽州府衙是古徽州的象征。歙县的徽州府与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山西平遥被史学界并称作当今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我们看到的府衙是歙县政府花费三年时间修复而成的,规模宏敞,面势雄正,有着十足的明代府衙气派。

  (二)文物珍宝馆中藏

  鉴于黄山市拥有如此丰富的文化遗产,采风组还专门申请去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参观学习。

  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是全国唯一一所全面体现徽州文化的主题博物馆。占地面积157亩,建筑面积14000平方米。展出面积6000平方米,库房面积2000平方米,产业园区3000平方米,辅助功能区面积3000平方米。馆藏十分丰富,收藏有陶瓷、砚台、徽墨、书画、徽州三雕、青铜器、玉器、杂项、古籍图书、徽州文书等各种文物近10万件(册),其中古籍书近5万册,契约文书近3万份。馆藏的歙砚、徽墨、新安书画、徽州文献是馆内的特色藏品,其中宋墓出土的“文府墨”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徽墨。馆藏的徽州文书成为研究徽学这一国际性显学的重要资料,也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徽学专家的关注。

  徽州文化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徽州人与徽州》分为:走进徽州、天下徽商、徽州教育、徽州建筑、徽州艺术、徽州科技六个部分,内容包括新安好山水、徽州与徽州人、明清徽商、徽州女人、东南邹鲁、程朱理学、徽州宗族、新安医学、科技之星、文房瑰宝、新安画派、徽州版画、徽派篆刻、徽派村落、徽派民居、徽州三雕等。

  走进博物馆,我们深深地被徽州人和他们所创造的文化所折服。

  徽州人善于经商,徽州一向号称“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农田和庄园”,这句话一方面表明徽州山水秀丽,而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徽州耕地少。耕地少而人口多,人们便不得不外出寻找出路,因此,徽州商人在外不怕辛苦,辛勤耕耘,虽山陬海隅、孤村僻壤,以至海外,无不涉足,赢得了“徽骆驼”的美称。徽商是我国明清时期最杰出的商帮之一,曾引领中国商业经济大潮。徽商诚信待人、乐善好施的品质俯拾皆是。因此有“为官需看曾国藩,为商必看胡雪岩”的美谈。

  明清时,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余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的盛况,其财力左右国家经济命脉达三百余年之久。徽州商人非常重视教育,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

  徽州人心灵手巧,徽州传统工艺历史悠久,徽墨、歙砚享誉一方,徽州四雕(石、木、砖、竹)久富盛名。到目前为止黄山市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1305项,包括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等14大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5项,占安徽省的32%;省级40项。国家级传承人11人,省级传承人34人。

  徽州人的医术也很高明。据统计,近千年来,徽州共出名医444人,医著344部,占安徽省古代医著的75%以上,全国的18%。汪机、吴谦被誉为明清四大医家,徐春圃、程杏轩的医著被列入古代十大医著。

  徽州人对戏剧戏曲的发展作出过重大的贡献,三庆、四喜、       和春、春台四大徽班进京,造就了中国影响最大的剧种京剧的诞生。流行于徽州当地的徽剧和目连戏在国内也有重要的影响。

  徽剧,起始阶段流行于徽州、安庆、池州、太平一带,对诸多剧种影响深远。它的剧目十分丰富,约有传统剧目1404个,现存剧本753本。徽剧的唱腔众多,有青阳腔、四平腔、徽昆、吹腔、拨子、二黄、西皮、花腔小调九类,以吹腔、拨子、皮黄为主。吹腔轻柔婉转、绵延悠长,拨子高亢激昂、苍劲豪迈,皮黄通俗流畅、粗犷古朴。

  目连戏是我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有戏剧鼻祖之称。徽州目连戏有“出在环砂、编在清溪、打(即演)在栗木”的说法。这句话的意思是徽州目连戏的故事出自祁门环砂,由清溪人郑之珍撰写于 1579年(《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3卷100出),在栗木村最早搬上舞台。徽州目连戏影响遍及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四川等地,并被多种地方剧种改编,盛极一时。

  2006年,徽剧与目连戏均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传承工作落在了新一代徽州人的肩上。

  总之,在徽州文化博物馆,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这值得骄傲的文化面前,徽州人并没有止步,他们还在奋力拼搏,“徽骆驼”的精神牢牢地嵌进了徽州人的骨子里。

  (三)徽州民歌代代传

  徽州民歌整理挖掘较晚,在国内的影响力不大。但是,正因为其挖掘得晚,才更加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虽然有些老歌手已经过世,但是在他们过世之前,第一批民歌整理者已经将他们所演唱的歌曲经过录音、整理、记谱,编辑在册。中青年歌手又不断地将徽州民歌带到各级电台电视台演唱,并自发地做起了传承工作。

  在歙县民歌之乡苏村,我们见到了对徽州民歌充满感情的苏村村民。我们到达的时候,他们正坐在敦本堂(方氏祠堂)中唱着民歌。敦本堂是一座典型的徽派建筑,一进门便看到堂中央张贴的三张方氏先祖的画像:中间是方氏先祖、华夏先祖炎帝像,左边是忠正公像(雷公127世孙),右边是方氏先祖雷公像。四周还挂了些书画作品,都是本村农民自己书写的,在祠堂的一侧挂着“农民书画角”的牌子,村民们唱歌跳舞也多在此处,可以看出此处祠堂的功能已远远超出了祭祖,被赋予了新的功能。村民们热情地为我们演唱了《卖丝线》《四季探妹》《蟹儿拳歌》等民歌,最后还为我们表演了他们自编的舞蹈。为我们演唱的村民中有一位90岁高龄的邓贵生,他说:“我从很小就唱民歌了,年轻的时候干过舞狮子,也要唱民歌。现在老了还在唱,希望我们的民歌能够一辈辈传下去。”我想这是所有苏村人的心愿吧。

  在黄山市采风的几天里,我们还有幸品尝到了徽州美食。徽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起源于歙县,发扬光大于绩溪,随着徽商的脚步走遍全国。它材料的独到之处是选用山珍野味,如花菇、平菇、木耳均为野生,制作讲究三重:重油、重色、重火,常用的烹饪方法为烧、炖、蒸、熘,讲究佐料的运用。在我们品尝到的诸多菜品中,有一样体现了徽州人智慧的菜品让我们尤为难忘,那就是桶鲜鱼。

  桶鲜鱼,俗称臭鳜鱼或腌鲜鱼,相传200多年前沿江一带鱼贩为防止鳜鱼变质,采取一层鱼洒一层淡盐水的办法,运输途中上下翻动,如此,七八天后到达屯溪后,鱼鳞不脱,鲜质不变,只是表皮有种似臭非臭的味道,但洗净经热油煎后,用细火烹调,非但没了异味,反而鲜香无比,成为一道佳肴。

  虽然我们采风组在黄山市只待了几天的时间,但是我们已然被徽州文化深深地吸引,这次的经历竟如春风化雨般融化在我们心中,这也许就是文化的力量吧。

  去黄山吧,您能真正一睹黄山的风采!去徽州吧,您能切身感受徽州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http://www.huangshan.gov.cn/News/NewsDetails.Aspx?ArticleId=46522

版权说明: 转载须经版权人授权并注明来源。联系电话:010-56807262

编辑:刘敬敏

猜你喜欢

央广推荐

关闭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