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原生态民歌传承和发展的新尝试以平果“哈嘹乐队”的探索为例

原生态民歌传承和发展的新尝试以平果“哈嘹乐队”的探索为例

中广网 2011-04-18

      

  作者:翁葵  蒋剑

  摘  要: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平果壮族嘹歌是原汁原味的壮族歌圩音乐,是广西“歌海”中一朵奇葩。它字句简短,曲调优雅,是壮族首屈一指的抒情民歌,也是右江中游一带壮族人民在漫长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精神文明,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然而这笔宝贵的文化财富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别是受到现代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冲击却逐渐被边缘化,面临着生存发展的困境,使得我们今天不得不急切地呼吁抢救和保护它。保护是基础,如何寻求新的发展之路,使古老的民歌焕发新的活力才是关键。对此,平果县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并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

  关键词:原生态民歌    壮族嘹歌    流行音乐元素


  “原生态民歌”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并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形式,是中华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各族人民的日常劳作、生活相伴相生、息息相关,它身上蕴藏着各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流淌在中华民族血液中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的生活环境以及劳动生产方式发生变化,一些原生态民歌在社会的巨大变革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正在逐渐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因此,本文将探讨原生态民歌传承和发展的新尝试。

  一、以“哈嘹乐队”为代表的平果壮族嘹歌的探索之路

  为使年轻人喜欢上老祖宗留下的嘹歌,并自觉地参与到嘹歌的保护和传承中来,平果县打造平果壮族嘹歌文化品牌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平果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农敏坚同志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建一座连接古老嘹歌与现代音乐的桥梁,将平果壮族嘹歌与现代流行音乐元素融合”。  这个思路的践行者就是2010年在第14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以独特的风格引起专家们广泛关注的“哈嘹乐队”。“哈嘹乐队”是平果土生土长的乐队,前身叫 “斑马线乐队”,是于2003年底,由平果铝业公司赵羽担任主唱,贝斯手钟明、鼓手阿伟、吉他手李精义组成。乐队刚刚组建时,他们租用了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民房进行排练,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推出了乐队早期的作品《啤酒、香烟、我的歌》《终于》等。这一时期的作品格调凄美而又迷惘,主要是“悲情小男人”的自我抒情。

  2005年秋,键盘手壮族小伙子莫掩策加入,多才多艺的莫掩策成长于南路壮族民歌发源地,是土生土长的壮乡人,他从小就跟着大人赶歌圩、听山歌、唱山歌,精通各路壮语;不仅能作词、编曲,唱起壮族山歌来更是得心应手,激情飞扬。他的加入给乐队的创作带来全新的活力和动力,乐队开始探索自己的音乐风格——尝试着将平果县当地的壮族嘹歌与现代流行音乐元素结合,并正式更名为“哈嘹乐队”。“哈嘹”在当地壮语的意思是去“赶歌圩”或“嗨,我们一起去游玩”的意思,也是平果壮族嘹歌的一个重要曲调;哈嘹乐队的含义即是:去赶歌圩、我们大家一起来玩的乐队。从此,乐队开始了一条新的音乐探索之路。

  2005年底哈嘹乐队陆续创作的《月亮》《表哥》《思念歌》《故乡》《山中画眉》《赶圩乐》《古谣在传唱》《金银泉》等作品,尝试用原生态与流行音乐的结合的方式来演绎壮族歌圩音乐,创新壮族民歌文化。其中《月亮》、《古谣在传唱》、《思念歌》参加“中国原创音乐基地”网上打榜,均进入月排行、周排行前二十位的佳绩。2006年4月22日,壮族嘹歌组合和哈嘹乐队到中央电视台录制《民歌中国》节目。2007年10月21日晚,在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一场名为《友谊的使者——中国民歌演唱会》大型文艺演出晚会上,哈嘹乐队首次把 嘹歌送上了世界著名的音乐殿堂,壮族民歌受到世界的关注。

  然而,艺术探索的道路上总是充满荆棘,因为哈嘹乐队的成员们大多都是工作在生产一线工人,虽然全身心的热爱音乐,但毕竟缺乏专业的训练和指导,这局限了哈嘹乐队的进一步发展提高。2008年在第13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广西选拔赛上,哈嘹乐队以流行组第一名的身份代表广西参加全国的比赛,却折戟而归,没能进入最后决赛。就在这时,一直关注平果嘹歌的广西大学和广西艺术学院的专家对哈嘹这支乐队的成长给予了高度的关切,不仅专程来到平果县,对哈嘹乐队的排练进行悉心的指导,教他们一些演唱和表演的技巧,更肯定了他们将原生态民歌和现代流行音乐元素相结合的艺术道路,鼓励他们继续走下去,开创自己的音乐风格,这使哈嘹乐队的成员受益匪浅。

  2010年1月19日,在南宁举行的第14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广西赛区选拔赛流行唱法决赛中,平果“哈嘹组合”①以94.47分的好成绩,再次夺得广西赛区第一名。《青藏高原》曲作者,著名作曲家张千一先生说:“哈嘹组合”让人眼睛一亮,伴唱是少数民族,主唱则流行时尚,非常有新意,非常有地域特色的声音,加上流行唱法的主唱,有特点,与众不同。 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金铁霖反复强调“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他认为“哈嘹组合”的演唱既时尚又具有浓郁的广西地域特色,让人倍感新鲜。

  在2010年第14届青歌赛流行组赛场上,代表广西代表队参赛的平果县“哈嘹组合”不仅帮助广西代表队取得历史性的团体优秀奖,还以一曲全新演绎的《月亮》获得94.06分的成绩跻身总决赛。著名音乐家   徐沛东和阎肃在点评时给予“哈嘹组合”高度评价,说:“哈嘹组合把原生态元素与流行元素结合起来,令大家感到十分新鲜。应该说哈嘹组合给我们的音乐创作提供了一个新的感觉,其实我们国家有很多丰富的民族音乐素材,未必都要去‘哈韩’,未必都要去学欧美,我们可以‘哈嘹’不‘哈韩’,哈嘹组合的这种创新风格值得鼓励。”在众多专家的赞许声中,我们可以感到,他们不仅是对哈嘹组合比赛中演唱表现的肯定,更是对他们所探索的艺术风格的肯定。

  当哈嘹组合从青歌赛载誉而归后,在2010年7月下旬,他们在平果县举办的第三届“歌圩音乐节” 上举办了自己的专场演唱会,在区内又掀起了一场嘹歌热潮。

  二、“哈嘹乐队”作品及其音乐表演风格分析

  “哈嘹乐队”的音乐之所以能得到专家的肯定和民众的喜爱,正是因为他们将平果壮族嘹歌与现代流行音乐元素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

  (一)浓郁的壮民族风格

  哈嘹乐队的作品始终坚持本地区本民族主旋律的特色,保持着浓郁的壮族歌圩音乐的意味,无论是意境营造,还是曲调的运用或是民族乐器的使用无不体现了浓厚的壮族特色。

  原生态嘹歌虽没有歌谱留存,但民间流传的曲调十分丰富,仅在平果县境内就有“哈嘹”、“那海嘹”、“嘶咯嘹”、“长嘹”、“迪咯嘹”、“哟咿嘹”等六七种,而且易学易唱、优美细腻、朗朗上口。这给哈嘹乐队坚持走原创音乐的道路提供了第一手的好素材。因此,他们的歌曲有着浓郁的壮族味,如歌曲《赶圩乐》:描绘了壮族阿哥在去歌圩的路上想到要和心爱的阿妹相会的急切和喜悦之情。先由一声公鸡打鸣引入歌曲,接着以两个小伙子边唱边打陶鼓②,然后四个姑娘一边打着陶鼓一边用韵味十足的壮语唱起优美的原生态嘹歌曲调,男声则将流行唱法自然地融入其中,歌中还穿插着姑娘们用壮语的说笑片段,生动地再现了歌圩上青年男女相互对歌的原生态风貌,使这种意境营造得很到位,让人们从歌声中似乎能看到一幕幕歌圩对歌的场景,能感受到歌圩上男女青年的欢快与热烈。

  而哈嘹乐队的另一首代表作《月亮》则主要表现男女青年在歌圩分别后阿哥对阿妹的思念之情。

  女声嘹歌(壮语):

  Daengzlaj goek goleux(goreux),  Gangj mbouj leux mbouj ce.

  Daengzlaj goek goge, Mbouj ce mwngz youxnoix.

  (中文意译)

  三月松树发新枝,哥妹结伴赶歌圩。

  山歌越唱心越甜,木棉树下俩相依。

  男声(汉语):

  想你好整夜,想到月亮都沉没了,我满身满头是露水,晶莹着你温柔的脸庞。

  望着那座山头,仿佛看见你悠悠飞舞,心向远方随你飘飞,凉凉风吹我依然陶醉。

  想你的夜像月亮那么美,身边小河淌水,流波潺潺笑容微微,

  你那么美像月亮那么美,时而圆时而缺,我也永远向你追随。

  我愿意拥有这样每个想你的夜,想你起舞飘飞,想你像月亮优柔的美,

  就算我不再入睡。你那么美。

  歌曲以女声壮语演唱嘹歌经典曲目《木棉树下俩相依》③引入,在没有任何乐器伴奏的情况下,四个姑娘都是用清唱、和声和多声部的形式来完成,配合得天衣无缝,有如天籁,歌声像潺潺溪水流过观众的耳畔,将人们从喧嚣的都市带到了宁静的大自然中。随后的男声用流行唱法配以电子音乐加以演绎,由此产生原生态山歌与流行乐的美妙结合,为我们描述了一个都市里阿哥去赶歌圩时遇到山寨里的阿妹,因为阿妹如此美丽动人,阿哥就把阿妹比作为月亮,发自内心去赞美与吐露仰慕之情的故事。委婉将壮族小伙子对心爱的姑娘那种浓烈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歌词中描绘的木棉树相依、月下对山歌都是典型的当地夜歌圩场景④,从歌类别上看是属于嘹歌“歌圩十唱” ⑤中的“思念歌”,曲调上则吸收嘹歌中“那海嘹” ⑥的唱法,单声部高音领唱第一句歌词,接着二声部合声唱二、三、四句歌词。每一乐句均配唱整句歌词,并且在句前,或在句中、句后添加“呵”、“嘻”、“哈”、“嘹”这些衬词。每两句乐句为一个乐段,两个乐段的尾音都有“嘹”“啰”这两个衬词。正因为这些元素的使用,所以哈嘹乐队的音乐从创作到演唱无不透露出浓郁的“壮族风”。

  (二)独特的创新风格

  流行音乐强调个性,要不拘一格,结合自己的优势大胆创新,只有特点鲜明充满时尚元素的作品才能脱颖而出。哈嘹乐队的成员是由壮、汉、满等各民族的青年人组合成,他们思想活跃,多才多艺,能写、能唱、能弹(演奏)、能演,是个多元的而又充满创作活力的音乐表演组合,因此他们创作的音乐作品也独具特色,如:

  《乐逍遥》

  邕江南岸雨霏潇,一缕相思共缠绕,

  珠泪沾衣情悲切,奈何千山万水遥;

  遥望星空银河浩,七夕已过无鹊桥,

  吾欲驾云乘风去,朝暮相伴乐逍遥。

  这首《乐逍遥》歌词七言八句极具中国古诗的韵味,而且用了家喻户晓的汉族民间故事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典故,更使这首歌内容上古韵十足。然而,两位男主唱在演唱的过程先用壮语唱,再用汉语唱,其中还加入了大量现代流行唱法的唱腔和大段的RAP(说唱),歌曲的伴奏以现代流行伴奏为主,又穿插着四个姑娘的民族舞蹈和陶鼓声的点缀,最后又以女孩子撒娇的口吻结束,十分亲切活泼,又给人浓郁的现代感。整首歌古典和现代、原生态和西洋各种音乐元素穿插交织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既创意十足又不显得杂乱,给我们奉献了一曲感情浓烈而旋律动听的音乐作品。

  哈嘹乐队的创新并非无根之木,而是基于对壮族原生态音乐充分吸收和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大胆改造和创造。他们的歌曲绝大多数都是用壮语和汉语混合演唱。从演唱形式来看,继承了传统嘹歌男女混声的多声部民歌唱法,多采取男声主唱,女声伴唱的形式;同时将抒情嘹亮的唱腔,与吉他、贝斯结合现代配器手法的运用,不仅展现了广西壮族原生态音乐的味道,更充分体现了原生态民歌和时尚音乐的融合之美。

  三、结语

  事物都是随着历史发展在前进,原生态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必须要与时俱进才有出路。哈嘹乐队这种充满时尚元素的演唱风格,在保持了原生态音乐的原始味道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音乐语言。他们把原生态的嘹歌表现得更为丰满,更为时尚,更为动听,从而提升了壮族嘹歌 的音乐欣赏性,是有利于我们壮族原生态音乐传承与发展的。如今在这支“哈嘹乐队”的带动下,平果原生态的嘹歌被越来越多人所熟知,并已经成为了壮族音乐的又一张亮丽的名片。正如平果县嘹歌专家农敏坚所说的:“‘哈嘹’(指哈嘹乐队,也指他们代表的音乐风格)能走多远,平果‘嘹歌’就能走多远。”笔者认为:现在将原生态民歌与现代流行音乐元素融合不仅是一种手段与方式,更是代表了一种原生态民歌传承和发展的方向。我们不希望在这条音乐道路上仅产生一个“哈嘹乐队”,我们期待着有更多个 “嘹歌乐队”的出现。

  (工作单位:翁葵,广西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副院长。蒋剑,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委宣传部办公室主任)

  

  注释:

  ①“哈嘹组合”是由“哈嘹乐队”的核心成员赵羽和莫掩策加四个伴唱女孩组成参加青歌赛的参赛队伍。

  ②当地的一种独具特色的乐器,用陶烧制而成故称陶鼓,又因形如蜂腰故又称蜂鼓,最初是当地师公做道场时使用因此也称作师鼓。

  ③《木棉树下俩相依》是嘹歌中的代表曲目,曲调悠扬,歌词押腰脚韵,韵律十足;2009年7月被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栏目作为壮族嘹歌的代表收录进民歌博物馆。

  ④平果的歌圩从时间上可分为白天的日歌圩和晚上的夜歌圩。

  ⑤嘹歌歌圩对歌格式上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套歌,归纳起来叫歌圩十唱,分别是:浪歌、和歌、初会歌、盘问歌、甜歌、赠物定情歌、山盟海誓歌、分别歌、相约再会歌、思念歌。

  ⑥“那海嘹”是嘹歌曲调的一种,因传唱于平果县海城乡那海一带而得名。

  

责编:刘敬敏 来源:中国广播网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客服热线:86093114 400-668-0040 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备050657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