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试论白茆山歌的民俗学价值

试论白茆山歌的民俗学价值

中广网 2011-07-28

      

  作者:沈建东

  内容提要:白茆山歌是吴歌最杰出的代表之一,反映出了纷纭多变的民俗风情,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常熟作为稻作文化的中心地区,人们的生产方式及婚丧喜庆等民风习俗,以及由此反映出的民众心理、崇尚和情感追求,反映出了吴地民众在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的同时,也形成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习俗和精神崇尚,具有很高的民俗学价值。

  关键词:白茆山歌   稻作   婚丧喜庆   节庆   民俗学价值

  吴歌是中国民歌中一个独特的地方歌谣。吴歌对本土的历史文化传统有独特的见证价值。吴歌的演唱内容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口碑文献,是研究吴文化历史传统、民风民俗和吴方言土语最有价值的资料,吴歌对活形态文化传统具有民俗研究独特见证价值和影响。吴歌至今仍保持原生态的艺术形态,更能见证人类在文化发展过程中,民间音乐艺术发展的历史痕迹,具有杰出的艺术见证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白茆山歌就是吴歌最杰出的代表之一,白茆山歌以高歌答对的山歌会最有特色,山歌会是秋季乡村稻作文化特有的民间文化交流活动,通常流行的有四句头和打夯调、春调、龙船调、搭凉棚调等数十种,最值得称道的一种演唱调式叫做“三吆三环”。白茆山歌善于运用双关、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歌词章句富于变化而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是江苏最有特色的民间文化之一。

  在我们针对性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每一种民俗事象几乎都有相应的山歌咏之歌之。白茆山歌,反映出了纷纭多变的民俗风情,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常熟作为稻作文化的中心地区,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房习俗、宗教信仰以及人们的饮食习惯、婚丧喜庆等民风习俗,以及由此反映出的民众心理、崇尚和情感追求,反映出了吴地民众在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的同时,也形成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习俗和精神崇尚,具有很高的民俗学价值。

  白茆山歌的民俗学价值

  (一)白茆山歌里的稻作文化

  种田人辛苦唱山歌,白茆山歌产生于劳动生产,一切民歌的来源莫不如此。

  山歌是稻作生产的产物,所以吴歌中保存了大量的吴地稻作生产习俗和社会日常生活习俗,是吴文化研究和开发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

  白茆山歌与苏南水乡稻作文化和舟楫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过去还有农忙时水田里一片歌声。农忙时节唱山歌是为了解乏提神,提高劳动效率,故又称田歌。“黄秧落水转了青,春来田歌闹盈盈,远听好似黄莺叫,近听好像画眉鸣。”。如《车水叹》便是田歌中的一首:

  伊旺、啊旺,

  车水人腿里酸汪汪。

  伊旺、啊旺,

  街啷人里床翻外床。

  伊旺、啊旺,

  田底崩尺稻苗黄。

  伊旺、啊旺,

  车水人眼里泪汪汪。

  伊旺、啊旺、

  别人家面衣两面黄。

  伊旺、啊旺,

  我伲点心勿着杠。

  伊旺、啊旺,

  木息牛入水就起水。

  伊旺、啊旺,

  车水人勿及木息牛。

  也正如山歌中所唱“种田人想想苦罗唱山歌”。除《车水叹》外,还有《莳秧歌》《薅草歌》《耥稻歌》《砟稻歌》《牵砻歌》等田歌,都唱出稻作劳动不同阶段的劳作特点和过程中的艰辛。像《莳秧歌》中的“莳秧要唱歌莳秧歌,背朝蓝天面朝泥。两脚弯弯泥里拖,两手交叉莳六棵。”生动地描写了田农莳秧辛劳的过程。

  摇船山歌在白茆地区流传很广,水路运输航行容易疲劳寂寞,唱山歌以解乏除烦,白茆山歌里的《摇船歌》:

  摇一撸来扎一绷,

  沿河两岸好风光,

  片片麦苗绿油油,

  秋风送来稻谷香。

  又如白茆山歌里《网船上娘姨苦凄凄》的渔歌:

  网船上娘姨苦凄凄,

  夜夜睏块冷平基。

  日里张鱼拖虾网,

  夜里还要捉田鸡。

  捉着三条臭鰟鮍,

  一早上市换麦粞。

  在我国流传广泛的《月子弯弯照九州》最初可能就是摇船唱的山歌:

  月子弯弯照九州,

  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夫妇同罗帐,

  几个飘零在外头?

  这首民歌见宋朝杨万里(1127~1206)《诚斋诗集》卷28《竹枝歌》已有一句:晚发丹阳馆下,五更至丹阳县。舟人及纤夫年终夕有声,盖讴吟啸呼,以相其劳者。其辞亦略可辨,有云:“张歌歌,李歌歌,大家着力齐一拖。”又云:“一休休,二休休,月子弯弯照几州?”其声凄婉,一唱众和。南宋赵彦卫《云麓漫钞》,也记有前两句,在明朝的叶盛的《水东日记》里则记有四句。冯梦龙的《山歌》、王翼之的《吴歌乙集》均收入此歌。历代异文盛多,有人考证说“乃吴中舟师之歌”。

  四月是白茆农村最忙的时节。立夏后,开蚕党,提篮采桑叶,红纸粘门,不相往来,小满后,养蚕缫丝是主要劳动。据古籍《具区志》:“湖中诸山,以蚕桑为务,女及笄,即习育蚕,三、四月谓之蚕月,家闭户,不相往来。”过去吴地劳动妇女辛苦劳作结果往往是“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在冯梦龙的《山歌》中曾经这样唱道:

  做天难做四月天,

  蚕要温湿麦要寒。

  秧要日头麻要雨,

  采桑娘子要晴干。

  在常熟这首采桑歌也有其变异在流传。

  做天难做四月天,

  秧要日头麻要雨,

  做人难做半中年,

  公要馄饨婆要面。

  煮茧缫丝,多是妇女所为,据顾禄《清嘉录》卷四记载:“小满乍来,蚕妇煮茧,诒车缫丝,昼夜操作。”茧丝成各负至城卖于收丝客,谓卖新丝。蔡云《吴歈》云:“蚕家多半太湖浜,浮店收丝只趁新。城里那知蚕妇苦,载钱眼热卖丝人。”

  除了这些传统性的劳动歌,在近代也产生了许多新的劳动歌。

  如《绣花边》中的“一塘清水三分田,半亩竹园窗门前。窗门前阿姐绣花边,半挑针线半遮面。”

  《纱厂一棵梧桐树》中的“纱厂一棵梧桐树,姑娘一只金凤凰。农家姑娘进纱厂,凤凰落在梧桐上。”“接纱牵出银丝三千尺,断布横剪瀑布一百丈。”给劳动歌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

  所以白茆山歌是研究江南稻作文化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

  (二)白茆山歌里的人生礼仪习俗

  在中国传统的礼书上属于上层贵族的礼俗分成吉礼、嘉礼、军礼、宾礼、凶礼五大类,其中相当部分已随历史的发展而演变成了民间礼俗的部分。可以这样说,“礼”是由“俗”从贵族到平民,至上而下逐渐传播发展起来的,最初意在体现宗法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和各级贵族的社会行为规范。礼俗不仅贯穿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方面,尤其是贯穿于人生的整个(从出生到死亡)历程,其不同的阶段即有不同的礼俗与之相随。吴地自古重礼崇礼成风,礼仪习俗历史悠久,繁复讲究,其有较高层次的文化特征。流传至今,其礼俗的基本仪式仍改变不大,可谓历时久远而情致不衰,我们可以从白茆山歌中发现吴地礼俗古典而雅致的展现。

  我国古婚俗大体从周六礼衍化而来,大致有:纳彩、问名、合婚、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一系列礼仪,吴地婚俗基本按此古俗而来。旧时首先是请八字(问名礼),男家遣媒人到女方纳彩,然后讨女子年庚,裹以红封红米、千年蒀,带回家置灶王爷座下,三日家中无碎碗破瓶之事,则可再议,否则托言不和退帖。在白茆山歌《白六姐》里有出帖、请媒人、行盘等婚俗的唱段:

  情哥停船歇撸把篙撑,

  搭嫩小娘讨口生。

  小娘说道喜盘落水奴十六,

  淡菜开花二月生。

  吾二月生二月养,

  要问堂前吾爹娘。

  要问声书房里大哥香房里嫂,

  阿要出帖起口生。

  吾俚阿娘肚里自思量

  小娘肚里自筹论。

  便叫情哥下船回家转,

  家中屋里请媒人。

  吾俚阿娘肚里起欢心,

  杀鸡打鸭留媒人。

  男家媒人娘舅做,

  女家媒人近乡邻。

  ……

  媒人吃酒便开言

  问嫩盘里花银多少钱。

  盘里花银二十两,

  金银首饰在后头。

  媒人吃开茶来就行盘,

  吾俚爹娘说话笑满满。

  手拿高升乒乓响,

  今朝必定要成亲。

  吴地婚俗尚文特征在结婚喜歌中反映得最为典型,并富有吴地文化特征即口彩文化相当发达,多是七言四句押韵吉祥礼词,典雅富丽中透出吴地民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和较高层次的文化特征。比如在白茆山歌里有《拜堂歌》:

  红绿牵巾六尺长,

  中间打个和合结,

  两边一对好鸳鸯,

  一对夫妻百年长。

  《传代》:

  传代,传代

  传代,传代……

  据考证,传代之俗,在唐时已在民间流行。白居易《春深娶妇》诗:“何处春深好,春深嫁女家。……青衣转毡褥,锦绣一条斜。”当时富贵之家婚礼传代以毡褥相递转,贫寒之家则用布袋,宋元时改用青布或毡席。据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载:“今人家娶妇,舆轿迎至大门,则传席以入,弗令履地。”也有人认为新娘不能履地,含有不可得“地”之意,即新妇到男家不可有权有势,反映了男尊女卑的观念。

  拜堂礼毕送入洞房后,新郎新娘还要举行挑方巾、饮交杯酒、撒帐、坐花筵等一系列礼仪。旧时白茆新娘和新官人结婚叫做亲,俗称做亲吃花喜烛,新人入洞房,坐在床沿,在新房准备好的一桌酒菜,喜娘每搛一样菜就有一句口彩,因为洞房有一对花烛,又俗称做亲吃花喜烛,搛块肉:“满堂富贵”;搛块蛋:“代代好”;搛块鱼:“吉庆有余”;搛块鸡:“扑扑涨”;搛块肠:“局局长”;搛块肚子:“多子多孙”。

  人生礼俗除了热闹繁琐的婚俗外主要还有丧俗。自有人类以来就有生有死,丧葬的处理对象是死者,但对活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发展大体是从灵魂观念崇拜到祖先崇拜,再到汉以后流行的厚葬风,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带有尊老、敬老、迷信圣人神灵的色彩。吴地自古崇巫信鬼之风炽烈,丧葬习俗繁复隆重,时间持续较长,迷信色彩浓郁。随着社会的发展,有许多习俗已基本消失了,但仍有许多丧葬习俗流行不衰,这是需要在提高人们文化教育水平和文明素质的同时渐变的社会发展过程。

  吴地丧俗,死人将死时子女都须赶回家陪夜送终。人死后烧死者生前衣服、蚊帐和锡箔并为死者含口银或饭,叫魂、净身,子媳披麻带孝以行丧事,一般过了七七四十九天后丧礼正式结束,特别是发丧、头七、五七尤为繁琐。白茆山歌里有《哭丧歌》 《梳头经》 《热香袋》 《哭七七》等反映丧葬习俗的山歌。

  《哭丧歌》:

  玄色布腰裙白镶边,

  把着坟墩哭妮天,

  半个月黄梅十六夜雨,

  推开仔乌云换好天。

  白纸扇扇子绿镶边,

  看看嫩客人正在前,

  嫩尸骨落在长江里,

  娘子勒屋里转嫁人。

  《热香袋》:

  一块弥陀一炷香,

  一盏红灯照亲娘,

  照得吾俚亲娘路上慢慢行,

  逢着茶馆就吃茶,

  逢着饭店就吃饭,

  逢着庙堂就烧香。

  (“热 ”常熟方言意指东西放入袋中或其他容器里)

  以吴歌解析吴地的节庆习俗

  常熟地处我国东南,长江下游地区,气候上属亚热带雨林,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有江河湖海之利,水系发达,农业上宜稻宜麦,宜桑宜蚕,依山傍水,种植稻米果蔬,可得山之珍,水之藏,正因有如此独特的天时地利,才孕育了以水为特征的、风情独特的节庆文化习俗。吴地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对天时地利的要求强烈,使吴地有着发达的天象占测风雨  祈神庆丰收的岁时风俗活动,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使吴人一年四季少闲时,勤俭劳碌,妇女除了家务、纺织、裁衣做鞋外也参加田间地头的劳作,吃苦勤快的吴地劳动妇女形象在吴歌中有大量的反映。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特点,加上吴地民众的勤劳,使吴地农业文明非常发达,由此形成了吴人重视四时八节的习俗和心理,这些节庆习俗反映了吴地自然与人的关系的调节,人与人关系的调节。

  正月十五日夜江南农村则有烧松盆的习俗。门首架柴,成井字形,齐屋高,举火焚烧,俗称相暖热。古诗云:“多谢松明力,几忘客子寒。”村农以长竿燃灯田间,焰高者稔‘稔,吴语,庄稼成熟大丰收之意。’谓之照田蚕,又称照田财,是祈求新年丰收的一种习俗。古诗云:“农家今夜火最明,得知新岁田蚕好。”白茆的点田财,和古代的照田财习俗异曲同工,农户用稻草、麦杆、棉杆之物扎成火把在田里奔跑,边跑边唱:

  廿四夜态茅柴,

  态到田脚落,

  做米做仔三石六,

  嫩笃稻箩荸荠大,

  吾个稻箩碰天高。(态:吴方言,用火种去点燃。)

  江南习俗八月二十四稻生日,农家做糯米团祭神灵和祖先,或扎花灯、敲锣鼓游行于田间,称“稻灯会”。

  白茆山歌里还有许多和节庆有关的歌谣,如《三月里三》《十二月山歌》《正月正》《正月半》《节俗歌》等,

  《节俗歌》:

  端午勿吃粽,

  死仔无人送,

  夏至勿吃粥,

  死仔无人哭,

  重阳勿吃糕,

  死仔无人扛。

  《正月半》:

  正月半,龙灯看,

  二月半,摇车转,

  三月半,桃红柳绿景致真惹看。

  四月半,田麦长长黄一半,

  五月半,拔棵黄秧种种看,

  六月半,水车得辘河里转,

  七月半,田里早稻秀一半,

  八月半,糖炒芋头吃吃看,

  九月半,新米团子送亲眷,

  十月半 ,家家老小吃得像个玉罗汉,

  十一月半,买得年东回家转,

  十二月半,太阳头里打算盘。

  从这些歌谣中,可以发现吴人重节好游,每一个节庆都相应的节令吃食应节而生。农村重节的同时较多注意生产、气象,希望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如“正月半,龙灯看,”正月十五闹元宵正是农村年尾农闲的时节,所以宋·范成大诗有“儿郎种麦荷锄倦,偷闲也向城中看。……农家亦幸荒田少,始觉城中灯市好。”吴地自唐以来城乡皆有灯节赏灯庙会的习俗,据顾禄《清嘉录》卷一记载:“吴中风俗,尤竞上元。前一月,已卖灯,谓之灯市。……诗云:‘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春前腊后天好晴,已向街头作灯市。”过了正月半,年就算过完了,准备开始春耕春种了。

  “三月半,桃红柳绿景致真惹看。” 三月寒食清明,吴地主要民俗活动是扫墓踏青。吴俗自古信鬼重祭,每临清明“人无贫富,皆祭其先,俗呼过节”。祭先之品农村多是糯米粉加用麦叶草汁做成青团子、焐熟藕等吃食,携带上坟祭祖,农事上则选种浸种,开始春耕了。

  让我们做一个对比,如苏州的《十二月风俗山歌》重点是节庆习俗中相对应的食俗,和白茆山歌《正月半》比较而言我们看到吴地城市重节庆、饮食文化的多样化的地方特色。而白茆山歌却更多是关乎生产的内容,苏州的《十二月风俗山歌》这样唱道:

  正月半,闹元宵,

  二月二吃撑腰糕,

  三月三,祖师苞,

  四月十四白相神仙庙,

  五月端粽子箬叶包,

  六月里,大红西瓜颜色俏,

  七月半,露仔鸳鸯水来乞巧,

  八月半,白果粟子一道炒,

  九月九吃重阳糕,

  要想看会等到十月朝,

  十一月里雪花飘,

  十二月廿四饴糖送灶糖元宝。

  从这首城市吴歌中我们又可以发现有的节庆习俗从内容到形式,城乡都大同小异,比如:闹元宵、吃撑腰糕、吃粽子、乞巧节、重阳糕、送灶等等。城市民俗中游赏的习俗多一些,在中国传统的民间文化中有许多信仰民俗,同时又是民众消闲游历的民俗,世俗的气氛已将信仰应有的庄严和肃穆冲淡了,甚至后来就演变成了民间的节日习俗,这也是时代发展使然。

  关于民歌的特点,在钟敬文先生编的《歌谣论集》一书中宗斌译述“歌谣的特质”一文中这样认为:“歌谣,英文的名字是Ballad或Folk-Song,前者就是跳舞的意思,后者就是民众所作的歌的意思。歌谣是民族集合生活最强的情感的表现,一个民族的社会成训差不多要以歌谣和民族故事为其中心。诗人作的诗与歌谣的分别在于一个表现的是个人的情感和想象,一个表现的是民族的、群众的;一个是一个诗人写出的,一个是群众生活中蕴出的。……歌谣是口口相传的,……歌德说歌谣的特色就是这些歌的感兴是直接自然来的,……歌谣所歌的总是唱的人们所常见的东西,所以歌谣一定受地带的限制……”因此我们说民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写照,是集民间风俗之大成者。即所谓左思《三都赋》所咏:“风谣歌舞  各附其俗。”

  (作者系苏州民俗博物馆副研究员)

责编:刘敬敏 来源:中国广播网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客服热线:86093114 400-668-0040 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备050657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