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启林
靖州苗族歌鼟不仅是我们自己的,更是世界的;
我的血脉,我的希望,己经渗透于歌鼟艺术之中。
——潘红梅
潘红梅是一位生长在大山深处的苗家美女,她的容貌眉目清秀,她的歌声传情动人,她用青春、智慧和汗水执著地守望着苗族歌鼟艺术,保护了我们对苗族歌鼟的记忆。
潘红梅出生在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三锹乡元贞村,从出生之日起便与歌鼟音乐艺术结下不解之缘。她的父母均是当地有名的歌鼟歌师,父亲潘开湘是教师兼歌师,他对她后来成长为歌鼟之花影响最大。
潘红梅像祖父辈一样爱唱歌,她的姐姐和四个哥哥都喜爱唱苗族民歌,所以在她上学的时候,就已经学会了大量的山歌、茶歌、酒歌等锹里苗歌。10岁那年,潘红梅开始拜师学艺,先后拜当地民族民歌高手潘透山、杨正炳等为师。在歌师的精心培养和指导下,她很快掌握了歌鼟音乐的规律,并记住很多的歌词。1985年,在她15岁时,考上了湖南省怀化市芷江师范学校,学了三年声乐。当时在锹里地区能考上个中专学校已经很不容易,何况一个苗家女孩子。
尽管当时靖州苗族歌鼟尚未走进公众视野,处于养在深山人未识的阶段,但对于她和锹里地区来说,传唱歌鼟已是必修课,是承袭千年历史的习俗。山歌调、酒歌调、饭歌调、担水调、三音调,以及歌鼟艺术表演,她极力将所学专业与苗族歌鼟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将教学和爱好融合于一体。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她的演唱水平和质量快速提升,有了质的飞跃,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也成为靖州苗族歌鼟的代表人物,被冠以“靖州苗族歌鼟歌后”和“歌鼟艺术之花”的美誉。
歌声传情,潘红梅通过唱民族音乐找到了同样喜爱唱歌的如意郎君——吴展平(靖州一中教师)。他的一双儿女也在父母的影响下也爱上歌鼟,成为“民族音乐之家”。女儿和儿子2007年参加北京潇湘印象(文化部举办)民族文艺节目演出,还获得“蒲公英”大奖。
2000年,痴迷的潘红梅辞去教师职务,在家潜心研究歌鼟艺术。2003年开始专门在家培训学生。潘红梅常对子女及其学生说:“民族音乐是最美的音乐,最有动感激情的音乐。”
潜心的研究使潘红梅对歌鼟艺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艺术造诣不断升华。2003年至2007年,她连续5年参加了省级少数民族文艺调演,多次获奖。
2008年3月26日,她在县城创立了靖州首家民族艺术团——靖州县喜盈门民族艺术团,并担任副团长。潘红梅有一付独特的令人惊羡的嗓音和极强的表现力,她的演唱一咏三叹,多声变换。她能将音乐上的高难音域或者说音乐禁区大二度的演唱运用自如,能将靖州苗族歌鼟的原生态和创意性有机结合起来,将靖州苗族原生态音乐艺术演绎出动人的美感。在中央电视台2009年举办中国土苗龙船调文艺大赛上,她获得最佳风采奖。同年,她还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魅力靖州》节目展演录制。
良 担 水,担桶舀水在井边。
如股天上来的水,好股仙水让良担
……
潘红梅演唱的“担水歌”给繁华的都市注入了一缕清风,观众从此记住了靖州,记住了歌鼟这朵民歌艺术之花。
潘红梅和她的民族艺术剧团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使靖州苗族歌鼟文化艺术名扬海内外。截止2010年3月,潘红梅和她的民族艺术剧团先后11次到省里和进京展演民族音乐艺术,并荣获省和国家级奖项8次。潘红梅的学生方敏、陈微、赵丽丽等先后成为靖州县文化馆的馆员。
潘红梅引领着她的学生以及歌鼟爱好者活跃于城市、乡村……。喜盈门民族艺术团不仅传承了民歌艺术,在文化产业开发上也取得不错的成绩。剧团现有专职演员18人,除去成本开支,年收入突破了20余万元。
我们祝愿歌鼟艺术之花更加灿烂,也祝愿歌鼟艺术的守望者与她的事业大展风采,再创辉煌。
责编:王德成 来源:中国广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