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民歌长伴阿拉善 阿拉善民歌文化随笔

民歌长伴阿拉善 阿拉善民歌文化随笔

中广网 2010-12-30

      

  作者:马英

  这是一片神奇而古老的热土,这是一片五彩斑斓的圣地。她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是阿拉善和硕特、土尔扈特蒙古族历史文化的摇篮 。曼德拉岩画镌刻着古代先民的游牧生活,黑城遗址记录了远古的西夏文明。浩瀚的巴丹吉林沙漠缔造了大漠王国不朽的史诗,巍峨的贺兰山脚下绵延着草原儿女奋斗的历程。英雄的额济纳谱写了万里东归的铁血传奇,20万各族人民用坚忍不拔的阿拉善精神托起了大漠不落的太阳。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她让多少文人墨客抒怀高歌,她让多少漂泊的游子泪流满面。从来没有这样一片辽阔的戈壁,用她的博大与慈祥诠释生命的真谛;从来没有这样一片神奇的土地,用她的倔强与执著抚平岁月的沧桑。让我们凝望她的原野,去领悟远古诗人在时空的彼岸发出的千古绝唱;让我们仰视她的天空,去追忆马可·波罗走过这片土地时的无限留恋。

  苍茫塞外远古的歌声

  关于阿拉善名称的来历,有多种说法。其中一说是,阿拉善得名于贺兰山,是贺兰山的音转。贺兰山由匈奴“贺兰”部落在这里居住而得名,“贺兰”为“驳马”之意。史籍记载,“山有树木青白,望之如驳马,北人呼驳马为贺兰。”贺兰山横峙西北,素称“关中屏障,河陇咽喉”。黄河以西贺兰山阴至额济纳河,是北方历代少数民族的牧地。

  阿拉善各族人民生活在贺兰山以西的辽阔土地上,这里有美丽的巴丹吉林沙漠,有远古的居岩文明和金色的胡杨林。大禹治水、穆王西巡、王母举觚、老子成仙、苏武牧羊……都在这里留下美妙的传说。千百年来,勤劳朴实、热情豪爽的阿拉善各族人民在征服自然、创造历史的同时也传承着远古的文明,延续着自己生命的年轮。

  和硕特是古老阿拉善各蒙古部落中最大的部落,人口集中在今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和新疆的和硕特蒙古人为同根所生,一脉相承。和硕特部源出于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图哈萨尔之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阿拉善和硕特部首领和罗理移牧阿拉善地区。从1686年康熙皇帝赐牧阿拉善开始,和硕特部已在阿拉善定居323年之久。

  阿拉善和硕特民歌《八狮台》是阿拉善蒙古人从遥远的西域移牧到阿拉善定居后产生的民歌,表达了人们热爱家园、安居乐业、拥戴开明的朝政,歌颂太平盛世的欢乐心情。

  八狮台

  (歌词大意)

  和硕特民歌

  高高的八狮台上吉祥如意

  尊贵的主公德高望重

  永恒的幸福保佑我们

  春天的三月微风吹拂

  国泰民安皆大欢喜

  永恒的幸福保佑我们

  明媚的春天阳光普照

  安居乐业欢歌笑语

  永恒的幸福保佑我们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清王朝将和罗理部按内蒙古49旗之例,编制佐领,册封和罗理为多罗贝勒,授札萨克印,正式设置阿拉善和硕特旗。《清史稿》等史书中记载,其疆域“至京师五千里,东起黄河与鄂尔多斯高原隔河相望;西与额济纳河源接壤;北逾瀚海,从喀尔喀起始;南与甘肃省凉州、甘州接界,袤延七百余里”。充满了智慧的阿拉善蒙古人以民歌的形式将自己的疆土记载了下来。《如此美丽的阿拉善》这首歌生动而真实地描述了阿拉善建旗之初的地域布局和自然景观。关于这首歌,还有一段传说故事。相传阿拉善建立之初,阿拉善王的一个聪明喇嘛编了一首歌,将阿拉善王想要划分的边界都包容在歌里,最后清帝无奈答应了阿拉善王的条件,就是现在的阿拉善地界。

  从1689年额济纳土尔扈特部首领阿拉布珠尔率众东归以来,额济纳土尔扈特回归祖国已311年。他们于1731年移牧额济纳河流域,在这里定居生存到今天。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清廷设“额济纳土尔扈特特别旗”,授札萨克印。因为额济纳土尔扈特是土尔扈特部落万里东归的先驱,所以又称“旧土尔扈特部”。

  土尔扈特故乡

  (土尔扈特民歌)

  高高耸立的山岭中

  七色的小鸟在鸣唱

  养育我的土尔扈特故乡

  朝思暮想在心中

  绵绵起伏的山岭中

  烟雨蒙蒙在视野

  迷茫在远方的土尔扈特故乡

  魂牵梦绕在心中

  黑色的那个枣骝马

  带着嚼子赶路程

  辽阔的土尔扈特故乡

  一年四季牵挂在心中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先后有数批喀尔喀蒙古人从蒙古国来到阿拉善避难,并生存定居,把他们的风俗文化也带到了阿拉善,如今他们已成为阿拉善蒙古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包括他们的民歌。从蒙古国流传到内蒙古阿拉善的蒙古民歌统称“阿拉善喀尔喀民歌”,这些民歌大多数已形成了阿拉善独特的风格。

  三岁的黑骏马

  (歌词大意)

  喀尔喀民歌

  三岁的那个黑骏马

  腰侧印着烙印子

  腰侧印的那个烙印

  是玛尼的三字真经

  四岁的那个黑骏马

  马蹬印着烙印子

  马蹬上印着的烙印子

  是玛尼的六字真经

  溜溜的黄走马

  (歌词大意)

  溜溜的黄走马

  放在别人的马群里

  心心相印的心上人

  住在遥远的他乡

  带着铁嚼的马儿

  走在荒凉的戈壁

  情投意合的恋人

  离别在他人的旗乡

  在阿拉善盟还有一个特殊的音乐群体,在那里的蒙古人只信仰伊斯兰教,念《古兰经》,这就是生活在阿拉善东北部的蒙古族穆斯林。他们也住蒙古包、穿蒙古袍、使用蒙古语,但他们由于信仰不同,随之带来了包括音乐方面的许多差异。

  蒙古族穆斯林非常重视对自己民歌的保护。从很小的孩子开始,就让他们学唱民歌,鼓励他们在各种活动中表演。他们还积极地参加盟旗里举办的各种文艺活动,通过演唱,来让更多的人了解 、熟悉他们的民歌。

  “呼麦”起源于蒙古族卫拉特部,是蒙古族复音唱法潮尔(chor)的高超演唱形式,是一种“喉音”艺术。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一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演唱者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音,形成低音声部。在此基础上,巧妙调节口腔的高音声部,获得无比美妙的声音效果。相传,蒙古族古代先民在深山中活动,见河水分流,瀑布飞泻,山鸣谷应,动人心魄,声闻数十里,便加以模仿,遂产生了呼麦。从其音乐风格来说,呼麦以短调音乐为主,但也能演唱一些简短的长调歌曲。从呼麦产生的传说,以及曲目的题材内容来看,“喉音”这一演唱形式,当是蒙古山林狩猎文化时期的产物。

  呼麦演唱《江格尔赞》

  (歌词大意)

  在那远古的时期

  当茫茫的香海还是一汪海子的时候

  塔海卓拉可汗的后裔

  唐苏克本巴可汗的孙子

  乌宗阿拉德尔可汗的儿子

  一代英雄豪杰江格尔

  诞生在西域本巴圣地

  说起他手下的将士

  共有十二名英雄好汉

  这十二位英雄好汉

  一个个身怀绝技

  所向无敌

  驰骋沙场

  勇猛杀敌

  跟随江格尔保卫家园

  立下了汗马功劳

  留下了千古威名

  谱写了江格尔不朽的传奇

  陶布秀尔是卫拉特蒙古传统乐器,也是阿拉善蒙古族的古老乐器之一,琴身用樟木、榆木、胡杨或沙枣木挖槽而成,上蒙木面板,面板中部掏有一个圆形共鸣孔,或三个品字形共鸣小孔。琴杆上细下粗,杆首有两个琴轸分置两侧,杆身和琴身可以雕刻或涂绘各种精美的图案。外形似马头琴,琴头有羊头、骆驼头、马头等等,以手指上下拨弹作为表演形式,琴声独特,常与呼麦、江格尔说唱相互配合,形成优美的旋律。陶布秀尔造型美观而且音色优美浑厚,阿拉善蒙古族民间舞蹈“萨瓦尔登舞”就是用陶布秀尔来伴奏的。

  马头琴“叫农马”演奏法是蒙古族古老的原生态演奏法,目前已濒临失传。民间乐器中还有一种叫“潮尔”,有马头琴潮尔和管弦潮尔(冒顿潮尔)两种。

  “叫农马”“绊腿马”是古老的马头琴演奏技巧,又称“潮尔”演奏法。“叫农马”“绊腿马”演奏曲是蒙古族马头琴或潮尔的最原始、古老且丰富的演奏形式。在中国,目前只有在内蒙古阿拉善等少数地区保留着这种传统的民间曲艺形式。

  婉转的歌声寄托着美好的梦想,古老的旋律重现着生命的激情。绵绵悠长的民歌就是这样一直伴随着阿拉善走过了300多年的路程。

  蓝天之下,生命的畅想

  在民歌中发现,在发现中活得快乐,音乐伴随时光,歌声寄托希望。阿拉善民歌的歌词包含了朴实而又深刻的哲理。在民歌中包含着我们至今尚未能破解的深奥乐理和哲学。比如有一首歌叫《千佛洞的影子》,就是阿拉善蒙古人在来阿拉善的途中创作的,它表现的是一种思念故乡的情结和对佛祖的崇拜。

  千佛洞的影子

  (歌词大意)

  千佛洞①的远景

  迷迷茫茫中闪现

  但愿它能够洞察

  我心中的祈愿

  密布的马蹄云

  下起了瓢泼大雨

  牵挂着年迈的阿爸

  心中充满了担忧

  阿拉善有以8大民歌为首的夏司特尔民歌,和硕特、土尔扈特、喀尔喀部落都有很多经典歌曲,内容丰富多彩,风格互不相同。这其中有一首经典的民歌叫《恩德三圣》。

  这首歌是阿拉善和硕特旗阿宝王爷娶了道格欣公主成为朝廷驸马之后,王爷的亲信那木卡巴拉·阿仁晋巴为王爷和公主歌功颂德而唱的歌曲。阿宝是第一代阿拉善王和罗理的儿子,清乾隆年间因参与平定西域叛乱而立下了赫赫战功,受朝廷嘉奖进京受封,皇上为阿宝赐予“公爵”职务。聪明绝顶、胆识超人的使臣那木卡巴拉·阿仁晋巴当时正好在场,他故意将“公爵”两字说成“公主”,立即让阿宝王爷谢皇上赐“公主”之恩,乾隆在众臣面前不好辩口,只好将错就错把“公主”赐予阿宝。

  “道格欣公主”又名“单眼公主”,非常聪慧,胆识过人,奖惩严明,辅政有方,被人们称为“道格欣公主”。“道格欣”蒙语意为“严厉”。“恩德三圣”指的是佛教中的宗教三圣。在此引指佛法保佑的王爷及公主前途无量、功德无限。

  《恩德三圣》是一首较为典型的阿拉善和硕特夏司特尔民歌,带有传奇色彩和历史情节,它真实地记载了阿拉善历史上的一段往事,具有一定的历史纪念意义。

  恩德三圣

  (歌词大意)译:马英   

  供奉着恩德三圣的您啊

  享受荣华富贵的您啊

  十五的月亮般明亮的您啊

  洞悉一切事理的你啊

  六扇门里有席位的您啊

  带回道格欣公主的您啊

  守着金印和江山的您啊

  威名盛传四方的您啊

  稳坐虎皮座上的您啊

  头戴金顶花翎的您啊

  骑着星斑骏马的您啊

  才识风度出众的您啊

  金色的衙门里稳坐的您啊

  在朝廷里有席位的您啊

  理藩院里轮值的您啊

  明察一切事理的您啊

  古老的民歌在年复一年的传唱中不断地焕发出生命的风采,在传承中守候,在发展中创新,给予了阿拉善民歌新的生命力。

  “苍天舞动阿妈的彩虹,风声诉说千年的故事。辽阔大漠深沉的起伏里,故乡绽放瑰丽的容颜。”随着社会的发展,阿拉善民歌在发展、创新,诞生了许多优秀的新民歌个创作歌曲。

  蒙古族民歌从旋律的长短可分为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短调民歌也是蒙古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过去,阿拉善地区有一个风俗,就是在重大的宴会或婚礼宴会上不允许唱短调民歌,因为短调民歌中有一些歌是带有讽刺、挖苦、讥笑色彩的,有的是爱情歌曲,有的是讽刺喇嘛、贵族的,所以在隆重正规场合,短调歌曲是一种忌讳。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思想意识也逐渐转变,可以在宴会上唱内容积极向上的短调歌曲了。《阿拉善蒙古民歌集丛》里收集了360首短调歌曲,这是从流传于阿拉善地区的500多首短调歌里筛选出来的。

  故乡是歌曲永恒的题材,多少游子满怀真诚地歌唱故乡,让心灵的这份情怀得到安慰。阿拉善长调民歌中有许多自然情景、故乡风光、山水美景的描写,通过“咏物抒情”,表达歌者对家乡的热爱,对故土和亲人的思念,包含着一种“天时、地利、人和”的人文哲学。

  故乡情思

  词:额·宝勒德  

  曲:阿拉腾图雅   译:马英

  茫茫的远方有一种思念

  那是我白发苍苍的母亲

  默默的心中有一份牵挂

  那是我梦中萦回的故乡

  孤独的游子盼望着归去

  淡淡的忧伤掠过心头

  富饶美丽的巴音敖包

  耸立祖先的风水宝地

  四座响沙起伏的瀚海

  热情地展开吉祥哈达

  孤独的游子盼望着归去

  晶莹的泪水淋湿了衣袖

  涓涓流淌的九泉圣水

  蜿蜒在大地辽阔的怀抱

  烟雨蒙蒙的乌素图原野

  神奇的秘境遍地是宝藏

  孤独的游子盼望着归去

  条条长路牵连着故乡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传统的文娱活动。那达慕是蒙语,意为娱乐、游戏。传统那达慕主要有射箭、摔跤、赛马、蒙古象棋比赛等内容。在阿拉善地区还有赛骆驼的活动。《欢庆那达慕》这首新创作歌曲正是表现了阿拉善那达慕的欢乐盛况。

  欢庆那达慕

  (歌词大意)

  词:色·马希毕力格 

  曲:色·恩克巴雅尔

  天上飘着白云朵朵

  像吉祥的哈达飞落大漠

  摔跤的健儿像舞动的雄狮

  骏马奔驰在辽阔原野

  呼啸的箭穿越风声

  膘壮的骟驼犹似威龙

  那达慕会场欢声笑语

  牧人心中充满了憧憬

  “巍巍贺兰山云雾迷蒙,条条道路通向幸福,胡杨林里有我长调牧歌,居延海滋润生命的岁月。”请到美丽的阿拉善来吧,热情好客的阿拉善人已向您发出了真诚的邀请。《请到阿拉善故乡来》是在阿拉善广为传唱的代表性歌曲之一。

  请到阿拉善故乡来

  词:魏·巴特尔  曲:雷·斯琴巴图

  阳春三月戴胜唱

  大地复苏欢牛羊

  请到我们阿拉善来

  民歌一曲更嘹亮

  盛夏三月火太阳

  松柏林中多清凉

  请到我们贺兰山来

  景色如画胜天堂

  金秋三月好时光

  天高月明精神爽

  请到我们的额济纳来

  胡杨千里情意长

  隆冬三月驼铃响

  雪落北国换新装

  请到我们戈壁滩来

  放开驼缰赛一趟

  歌唱父亲和母亲的养育之恩,是蒙古族民歌永恒的题材之一,也是人类永恒的心声。在阿拉善民歌中思念父母的歌曲占据了 相当的比例。直到现在,艺术家们仍然不断创作歌唱父母养育之恩的歌曲,《母爱苍生》这首歌是以母爱为题材的代表曲目之一,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和广泛传唱。

  母爱苍生

  (歌词大意)

  词:达来   曲:斯琴图   译:马英

  太阳不只是天空的明灯

  她是宇宙不灭的火神

  养育你我的大地摇篮

  是那白发苍苍的母亲

  月亮不只是夜晚的微笑

  她是苍天永恒的歌谣

  怜我疼我的生命之旅

  是那母爱呵护的怀抱

  星星不只是黑暗的克星

  她是苍生永远的眼睛

  一声伴随的心灵之歌

  是这博大的母爱苍生

  近年来,阿拉善盟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高度重视,特别是2006年以来,实施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加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力度。最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的阿拉善蒙古族长调民歌也得到了繁荣发展,涌现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民歌手。他们以对民歌的热爱和民族文化事业的赤诚之心,努力向前辈民间艺人学习请教,勤学苦练,不断提高民歌演唱技巧,出版演唱专辑,积极参加在全盟、全区、全国范围举办的民歌赛事和民间文化活动,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阿拉善赢得了荣誉,为对外宣传阿拉善民族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为此,2008年11月24日,阿盟党委宣传部、阿盟文化广播电视局、阿盟民族事务局、阿盟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阿盟民歌协会联合授予卫东、布仁巴图、吉仁泰、左·娜仁、苏雅拉其其格、布音吉日嘎拉、斯琴毕力格、色·图雅、乌尼尔、莫日格吉勒等十名青年歌手阿拉善首批“十佳民间歌手”荣誉称号。

  《苍天般的阿拉善》这首歌名里除了地域辽阔的意境,还包括了一种文化的象征。简单概括,就是四句话:这里的土地苍天般的辽阔,这里的人民苍天般的仁慈,这里的历史苍天般的厚重,这里的文化苍天般的灿烂。

  苍天般的阿拉善

  (歌词大意)

  词:色·马希毕力格  

  曲:色·恩克巴雅尔

  遥远的海市蜃楼

  驼队就像移动的山

  神秘的梦幻在天边

  阿爸的身影若隐若现

  哎,我的阿拉善

  苍天般的阿拉善

  浩瀚的金色沙漠

  驼铃伴我回到童年

  耳边又响起摇篮曲

  阿妈的声音忽近忽远

  哎,我的阿拉善

  苍天般的阿拉善

  沙海、绿洲、清泉

  天鹅留恋金色圣殿

  苍茫大地是家园

  心中的思念直到永远

  哎,我的阿拉善

  苍茫大地阿拉善

  虔诚的信念点燃了生命的火石,吉祥的云烟缭绕在理想的天空。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美丽的家园,让我们一起聆听大地母亲温馨的祝福。满怀激情的阿拉善各族儿女,捧着吉祥的哈达,端着醇香的奶酒,从绵绵的青山脚下到金色的大漠深处,从苍茫的居延大地到高耸的航天之城,伴随着悠扬的马头琴声和长调牧歌,把最真诚的祝福献给您。

  注释:

  ①、千佛洞即敦煌。在甘肃省境内,离阿拉善很近。

责编:王德成 来源:中国广播网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客服热线:86093114 400-668-0040 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备050657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