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滇南映象

滇南映象

中广网 2010-12-30

      

  

  作者:黄一樑

  在地图上,我们勾画出了一条从云南石屏到龙朋、哨冲、开远、弥勒的路线图。《广播歌选》到云南采风的起点是从昆明出发经红河州首府蒙自到达石屏县,再从石屏县城驱车55公里到龙朋镇,那里是素有“云南名片”之称的“海菜腔”民歌手李怀秀的家乡。

  沿途经过了由水库组成的坝区和崎岖的山梁,赶到龙朋镇时已是下午。一群肩背篓筐、身着青蓝色服装、盘顶束以三个红扎头的村民从车前走过,同车的李怀秀说:这就是我们三道红(彝族支系)。

  海菜腔尖醒睡鸥 

  石屏地处云南南部,是茶马古道的重镇,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这里的“海菜腔”“烟盒舞”“尼苏歌舞”以及飞来石的传说是石屏地区独有文化艺术瑰宝,在整个云南甚至全国都享有盛誉。“海菜腔”是滇南民歌四大腔之一,产生于石屏县东南的异龙湖畔。“海菜腔”的历史无从考证,但它因异龙湖的草本植物海菜而得名是无疑的。三道红彝族那里的土著居民,他们在异龙湖畔打渔为生、倚船而歌,久而久之,形成了代代相传的民歌。清代文人胡瀛曾写下“香稻花轻玉露稠,月明渔话满船头。小蛮打浆溟濛里,海菜腔尖醒睡鸥。”这是对“海菜腔”最早的文字记载。

  到达龙朋镇正是赶集收场的时候,熙熙攘攘的人群和车辆挤满了整个街道。龙朋镇是石屏——哨冲文化带的交会点,南北不同的艺术品种都能够在这里得到体现。明清之际,“海菜腔”发展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只是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使“海菜腔”的走向发生了变化。迁徙是从异龙湖畔开始的,方向是沿着沅江支流向北前行,直至龙朋山区。我们不妨推想一下当时的情景:三道红彝族沿着我们从石屏北进的路径来到龙朋山区。经过一段时期的居住,他们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产生活和气候环境。闲暇之余,他们又拿起了四弦琴高歌一曲,但此时此地已不是波光粼粼的异龙湖畔,而是隔山相望的云岭山区。尼白莫山的巍峨雄伟赋予移居的三道红以新的想象和灵感,他们借助山谷的回音,由湖边委婉的“唱调子”逐渐演变成高亢激昂的山歌。

  李怀秀的家乡——麻栗树村就在半山腰中,四周围山青水秀、松林茂密。在麻栗树村我们没有见到麻栗树,却是每家每户的烤烟房引起了我们的兴趣。李怀秀介绍说:烤烟是村里的主要经济作物,她童年的大部分时间就是在烤烟房里度过的。村外稻田里一条小路通往李怀秀上学的学校。在这所学校里李怀秀跟桃园村的民歌手施万恒学会了跳“烟盒舞”。“烟盒舞”的与“海菜腔”犹如姐妹,同生共长,在滇南彝族地区非常盛行。那么,施万恒又是怎么学到“烟盒舞”呢?原来年轻时施万恒热衷于“玩场”。也因为“玩场”成就了这位“海菜腔”“烟盒舞”大师。 “玩场”实际上就是彝族青年男女情感交流的场所。他们通常集体相约,隐秘地到达约会地点后,以对唱的方式互诉爱慕之情。夜晚,大家围在篝火旁跳“烟盒舞”。狂欢式的场面常常是通宵达旦。在互赠礼物之后才各自尽兴而归。施万恒认为,这种民间的娱乐方式为石屏歌舞和“海菜腔”的艺术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原始素材。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玩场”消亡以后,其中的歌舞艺术通过施万恒等民间艺人以传习的形式保留下来。

  村前,一条笔直的水泥路把两旁的稻田从中分开通向远方。李怀秀指着这条马路说“一切都是从2004年以后发生的变化,包括开通移动手机通讯信号”。借着夕阳的余晖,我们给已换上红色彝族服装走到稻田里的李怀秀拍照。李怀秀的出现引来同村人的驻足观望,与她年龄相仿的人也许在想,如果自己当初和怀秀一起走上从艺之路,今天会是什么样?1993年李怀秀就是在这里踏上去昆明求学之路,临行前家里用卖牛的钱给她买了去省城的生活必需品,母亲笑言:这是提前为女儿准备嫁妆。

  怀秀所说的昆明求学之路指的是在由著名作曲家田丰创办的 “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学习。在那里,她完成了从一个普通民间艺人到职业歌唱演员角色的转换,但歌手生活上的拮据和热衷的事业不被社会认可曾使她对未来几近绝望,甚至怀疑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事实上,李怀秀在去北京参加“西部民歌大赛”时已在玉溪一家造纸厂工作,她要为今后的生计作打算。2006年,李怀秀获得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金奖,这一荣誉彻底改变了李怀秀的命运,自此,人们认识了李怀秀,知道了“海菜腔”。成名后的李怀秀往来于昆明和石屏之间,对家乡的浓情始终是她的牵挂,至今麻栗树村的家还有李怀秀的一间居室,李怀秀说这是父亲特意留给她的。

  花腰歌舞“踏歌”来 

  离开李怀秀家乡,采风组继续前行。北进哨冲的地势相对平坦,这里居住着4万花腰彝(彝族支系)。他们居住的土掌房建在靠山的斜坡上,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房屋为平顶状,可以晒谷晾物,还可以对歌跳舞。花腰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彝族的先民居住在四川宜宾一带,由于蜀地洪水泛滥,先民沿金沙江顺流而下到达滇北,再以联盟的形式分居各地。石屏哨冲、龙武地区的彝族支系就是花腰尼苏人。彝族史诗《白滋妮妮若》有这样的叙述:

  自从盘古分天地,

  地上才生千万物。

  万物之中人最灵,

  世人常说蜜最甜,

  甜蜜哪有山清泉。

  千秋年代有桩事,

  传到如今还不休。

  彝乡人民最爱叙,

  讲的就是白滋妮。

  妮若亲人白拍色,

  色妮二人结终身。

  花腰歌舞与“海菜腔”“烟盒舞”并称为石屏地区文化的三颗明珠。花腰歌舞至今还沿袭着原始的“踏歌”遗风,就是每逢丰收节庆、婚丧嫁娶、祭祀庆典都要尽情歌舞,长夜不息。在一座土掌房里我们见到了80岁的花腰艺人张士林。他是哨冲、龙武一带有名的民歌手和知识分子,能够掌握民间“阿哩”调100多首,整理出“唐安迟”“若豆德钦”等8首叙事长诗。张士林曾经也是这一带有名的“玩场”高手,有关他的传闻很多,最经典是:21岁时他曾与一女子在“玩场”中相遇,两人对歌长达七昼夜不分胜负,结果是两人相爱结为夫妻。说话间,一位身材矮小、步履蹒跚的老太太从我们身边走过,想必她就是当年让张士林情系“玩场” 七昼夜而乐此不疲的女子吧。

   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如果说石屏、哨冲、龙武形成了尼苏歌舞的文化带,那么石林、弥勒则是撒尼(彝族支系)阿细(彝族支系)歌舞的天堂。第二天,我们从开远出发沿326国道往弥勒、石林方向行进。石林是一座旅游城市,这里居住着撒尼人,1953年,刚刚组建不久的中央民族歌舞团来到了“阿诗玛”的故乡—石林路南县采集民间音乐。在近百首民歌中,由撒尼人金国富演唱的调子引起了在场的歌舞团年轻创作组成员麦丁和范禹的注意,有心的麦丁慧眼识金,认真地记录下这组旋律。回到北京后,麦丁根据范禹词作对这组旋律进行整理、再创作,编配成合唱曲,这就是那首著名的歌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往事已尘封,但这首歌却历久而弥新,50来,这首歌曲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成为全世界华人音乐的经典之作。令人欣慰的是,两位当年的创作者都还健在,他们既是杰出的音乐家又是早期云南文化的传播者,与当年两位创作者长途跋涉、骑马进山采风的艰苦条件相比,如今石林已经是四通八达的旅游城市,“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已成为石林塑造城市形象、打造旅游品牌的广告词,好客的主人不但让客人留下来,而且流连忘返。

   欢快幸福的阿细跳月 

  弥勒县可邑村的阿细们昨夜还在“火把”节狂欢,今天一大早又赶去观看斗牛比赛。彝族的节庆通常要持续数周,而且几个节日同时举行,这样的欢乐场面对于生活在城里的人来说是无法想象的,当然,今晚的“阿细跳月”节是他们最盛大的节日。“阿细跳月”是阿细人的创造,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朝。上世纪四十年代, “阿细跳月”就已经展示在全中国和世界的舞台上了。“阿细跳月”的艺术表现非常丰富,最有趣的就是5拍子的节奏型,这一独特的节奏在音乐创作上很少使用,但在“阿细跳月”的舞蹈中却显得自然、流畅。可邑村座落在半山腰上,这是一个生活着二百多阿细人的山寨,村子里绿树成阴,每家每户的房屋雕梁画栋,外墙上精致的壁画反映了阿细人歌舞娱乐、务农耕作的习俗和生活场景,村寨最高处的天主教堂是阿细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体现了阿细文化的包容性。可邑村被认为是 “阿细跳月”的故乡,这里的舞蹈动作以幅度大、速度快,场面激烈壮观而闻名。随着社会的发展,可邑村“阿细跳月”的社会功能也在转变,从古老的祭祀活动变成男女青年结交的娱乐方式,现在已经成为节日庆典和开发旅游项目的大型演出活动。

  夜晚的弥勒县城洋溢着节日的喜庆。“阿细跳月”节是以一场热情、奔放的晚会拉开序幕的。晚会表现了阿细人从刀耕火种年代到青年男女在月光下缠绵私语的场面,在热烈的“阿细跳月”的歌舞声中晚会结束,但高潮部分是台下观众与演员在广场上的千人狂欢。广场中央燃起熊熊篝火,在强烈的音乐感染下,采风组的成员也抑制不住激动,汇入歌海舞海中……

责编:王德成 来源:中国广播网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客服热线:86093114 400-668-0040 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备050657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