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漫谈“花腰彝”

漫谈“花腰彝”

中广网 2010-12-30

      

  作者:李朝旺

  花腰彝族是生活在我国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北部高寒山区的龙武、哨冲镇一带的彝族尼苏支系的一部分,现有3万多人。花腰彝的称谓来源于他们所穿的服饰鲜艳夺目、腰系绣花腰带的着装打扮。电影《花腰新娘》正是在石屏县哨冲镇拍摄的,片中花腰彝族悠扬动听的民歌、虎虎生风的女子舞龙、花团锦簇的民族服饰让人印象深刻。

  “花腰彝”民歌巡礼 

  “花腰彝”流传着一种感情浓郁,情节生动曲折,言辞琅琅上口,篇目多如牛毛的五字句民歌,“花腰彝”称它叫“阿哩”。

  这种民歌在“花腰”民间根深蒂固,十五六岁的“花腰”儿女几乎个个会唱,有民谚说:“阿哩不撒种,处处唱阿哩;小调不育苗,个个哼小调。”然而,由于地方偏僻,加之全用彝语对唱,翻译整理十分困难,至今外人尚未知晓。

  阿哩这一民歌特色浓郁,格调独特,主要表现有六:

  阿哩这一民歌的篇幅长短悬殊,有的长达几千言,甚至上万言,有的只三五言。

  无论长短,除个别地方因需要换调子的口气,不得已使用一两句七言外,皆为五言句。

  更令人惊叹的是,前言后语之间,下一句的头是上一句的尾,形成非常严谨的“顶真性”。如叙事史诗《阿谱笃姆》里就有样的唱词:

  阿哩十二码,码码十二套,

  套套十二本,本本十二调,

  调调百十腔,腔腔百十句,

  句句是五言,言言有真意……

  看,这么像长长的铁链环环相连不断,令人感到清新自然。

  “阿哩”这一民歌,除了借用上句的尾字作“顶真”加强结构美和逻辑美外,还巧妙地

  大量采用了谐音、比兴、夸张等艺术手法,以求念来琅琅上口,唱来娓娓动听。

  如:

  鸡肉骨头多,拘拘不得吃。

  不吃玩不成,要玩莫相拘。

  其中第一句“鸡”和第二句“拘”是谐音借用。这样一借,一字千金,意味隽永。再如:

  请妹开金口,金口值几何?

  论金值千斤,论银值万两。

  这里用“开金口”来比喻“阿妹开口说话”,用金银数目比喻等盼阿妹开口的急切心情。一副洗耳恭听模样活灵活现。再如:

  若问妹阿哩,阿哩有几担?

  千军搬不了,万马驮不尽。

  “千军搬不了,万马驮不尽”的夸张,形象生动地展示出阿妹的学识渊博,诗才丰富,令人敬佩。

  由于阿哩这一民歌具有连环扣般的顶真性,加上借助比兴、夸张、谐音一类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就达到了互相推荐、互相补充、互相解说、比兴齐起、妙趣横生的艺术感染力。然而,若用汉语把“花腰彝”的阿哩这一民歌翻译记录下来,下大功夫也不能如意。

  阿哩这一民歌绝大部分是抒发感情、表达意志、倾吐爱慕之情的。

  如:

  思父有间断,思母有间断,

  思兄有间断,思妹无间断。

  日思胆水干,夜思人梦来。

  何日晃相思?只有升天(意为死)时。

  这里形象地抒发了日里茶不思,饭不想,口苦难熬,肝胆皆裂,相思成梦之情!再如:

  抓饭撂石上,石上饭发芽;

  丢石进海底,海里石枯烂;

  拴马在树上,树上马生角;

  哥妹俩相爱,爱到马生角。

  深刻的爱,忠贞的誓言!有情人听了,免不得拨动心弦,矢志不移;局外人听了,也会感动肺腑,赞誉不绝。再如:

  若能跟阿哥,抵得过新年;

  若能跟阿哥,荒年不怕饥;

  若能跟阿哥,严冬不怕冷;

  若能跟阿哥,生死只等闲。

  因为“阿哩”这一民歌,处处具有拨动心弦的魅力,时时流露出感撼人心的情意,所以对唱“阿哩”这一民歌,忌讳父子相随、兄妹同行、姐弟在场。其表达形式,往往是在自愿的基础上,未婚男青年组织起来,约邻村的一群女青年来,选择一个僻静的地方对唱。

  阿哩这一民歌的抒情不是无病呻吟,而是在叙事中见景生情。

  一首比较完整优美的阿哩,往往在叙事中穿插着大量的抒情成分。如《找情人》中就唱道:

  阿呗找情人,找到高山头。

  渴了喝凉水,饿了吃冷饭。

  山头遇哪个?遇个放羊人;

  放羊人大妈,格见我情人?

  山头九条路,我该走哪条?

  大妈放羊人,不三又不四;

  我手赶我羊,我脚走我路,

  不望山和箐,咋见你情妹?

  阿呗找情人,泪水流成河。

  拉起左衣角,擦掉相思泪。

  这里不仅叙述了阿呗去找情人和放羊人的问答,也抒发了阿呗为找情人风餐野宿,拉衣擦泪的伤感。

  “阿哩”这一民歌就是因为具有种种强烈的叙事感和浓厚的抒情感,所以在对唱中能引人入胜,使内行人听得咚咚心跳,知音者满腹激情。特别是事关人物生死命运的情节,令人心跟随歌词沉浮。幸运处叫人喜气洋洋,拍手欢笑;悲哀处管叫人愁肠百转,忧虑落泪;动情处令有情人互送信物,定下姻缘。

  阿哩这一民歌的内容极为丰富多彩。

  有互相邀请的,如:

  牛屎配鲜花,若不怕可惜。

  请哥先开口,开口莫相拘。

  有互相谦让的,如:

  要吃甜汤圆,靠不得马屎。

  想唱阿哩调,靠不住小哥。

  要唱妹领头,领头莫相拘。

  鸡肉骨头多,拘拘唱不成。

  有我问你答的,如:

  二月祭龙祖,龙主是哪个?

  六月点火把,火把谁领头?

  腊月杀年猪,初一吃哪块?

  二月祭龙祖,龙祖是阿倮;

  六月点火把,笃阿姆领头;

  腊月杀年猪,初一吃猪舌。

  有贬低自己,抬高对方的,如:

  妹似梭罗树,哥是沾扭草。

  梭罗本无意,沾扭草死缠。

  有互相赞美、表达爱慕的,如:

  阿哥若能变,变成哪样好?

  情妹花帽子,变成那顶好。

  若能变那顶,花帽妹戴着。

  妹走到哪点,哥跟到哪点。

  有讥讽如霹雳的,如:

  滚开三十里,抬头不望你,

  滚开三十三,抬头不望山。

  散而不乱。民间艺人对唱“阿哩”这一民歌,没有唱本,全凭记忆,看势行事,水到渠成。见花赞花,见月赞月,谈天说地,说海论石……能使唱者有心,听者会意,就是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大家神气如初,毫无困倦之感。民间艺人借助什么达到这样高的艺术境界呢?原来路子虽多,但并不漫无边际,总是围绕着一条“阿哩”主干对唱。这主干就是前面提及的“阿哩十二码”。

  它的大体顺序:一是从“相识”类唱到“相会”类。这部分主要唱双方在相识前如何听说好名声,相识后互相如何钦佩等内容。二是从“栽花”类唱到“浇花”类。这部分主要是互相赞美,表达愿意永久相传的心情。三是从“采花”类唱到“恋花”类。这部分里,男方或明或暗地透露出对女方的爱,试问女方许配他人没有,嫌不嫌男方地贫人穷等。女方如有意,就用美好的言辞赞美男方人杰地灵,用婉转动听的歌词表示接受求爱;如女方已婚,则用相见恨晚一类抒发心情,巧妙地给以拒绝。四是从“难舍”类唱到“求携带”类。这部分主要是倾吐互相间的热恋,希望成为永久夫妻的心情。五是从“松柏连理”类唱到“拐妻”类。这部分是感情的升华,恋爱是否成功的关键。这里面男方举出许许多多事物天理,论证爱的高贵,以死相许;女方提出各种各样生活、生产、人情世故等疑问。男方若能解答得使女方心满意足,夫妻可成,若解答不能使女方满意,爱情告败。

  总之,“花腰彝”的“阿哩”这一民歌,之所以能在本民族中源远流长,深入人心,是因为具有以上种种艺术特色。

  “花腰彝”女子舞龙 

  云南省石屏县北部分彝族称“花腰彝”。“花腰彝”崇龙舞龙,尤其女子舞龙享有盛名。“花腰女子舞龙”,雅称“凤舞龙”。如果没有“花腰女子舞龙”在北京夺金奖,“花腰”这只有4万左右人的民族群体要让世人知晓比登天还难。正因如此,继后有了《石屏寻龙》《触摸花腰舞蹈》《魅力花腰彝》《花腰新娘》《走进花腰彝》等电视电影,所以才让世人知晓了“花腰彝”。

  “凤舞龙”,始于1994年“中国云南石屏第一届豆腐节”。当年“豆腐节”开幕式要求哨冲镇(时为乡)出80个“花腰姑娘”表演“花腰歌舞”,时任哨冲文化站站长普仕祥认为这么多人老远进城只表演一个歌舞太单调,与镇领导普正才(时为乡长)商议后,别出心裁组织个“女子舞龙队”。

  “女子舞龙队”在豆腐节开幕式上闪亮登场,时而欢腾,时而漫游,时而蹲舞,时而睡舞,时而盘旋。众人看过,无不大加赞赏。有人赞颂“有开放意识,有胆有识”;有人褒扬“别开生面,让人耳目一新”。说明“花腰彝”“尊重妇女,勇于开放”。

  “凤舞龙”的名声从此被光临豆腐节的相关人员和新闻媒体传出了“花腰寨”。之后,州城省城有大型活动,常来邀请前去表演“女子舞龙”。第一届“中越边贸节”(1996年)在河口举行,当地政府盛邀“女子舞龙队”前去增光添彩。“凤舞龙”原本沿习的是传统舞龙,“以锣鼓为奏”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故改“锣鼓为奏”为“音乐为奏”。1999年,经云南省文联等推荐,代表云南省参加国家文联等单位组织的“国安杯”中华舞龙大赛,这一参赛还了得,起到了“石破天惊”的宣传效应,一举夺得了金奖。获金奖后,参加北京市人民庆祝澳门回归祖国联欢晚会,为云南赢得了荣誉,为民族争得了光彩。

  “凤舞龙队”载誉归乡后,中央电视台7频道制作《石屏寻龙》专题片。片中将石屏异龙湖、龙朋、龙武、大坡龙、等龙姓地名和当地彝族崇拜龙、祭祀龙的虞城信仰以及戴龙扣、绣龙鞋的服饰特色等囊括其中。

  “花腰彝”服饰 

  服饰是一种独特文化,是各民族最显著的特征。国际联欢节上,欧美姑娘和东亚姑娘在一起不会认错,是因为有服饰区别,国庆晚会上蒙古汉子和撒尼伙子在一起不会错位,是因为有服饰说话。如果没有服饰,人们就无从赞赏“花腰女子舞龙”,电影《花腰新娘》也就难以诞生。因为有了免征族别的服饰,“花腰”这一仅4万挂零人口的民族群体才被外人知晓。

  “花腰”女子服饰花团锦簇,处处洋溢着美的色彩,显示着丰富的个性和迷人的特色。“花口索塔”,是花腰姑娘最讲究的面襟长衫,花纹图案逼真,挑绣功夫精巧,整体看来色彩斑斓、光彩照人,分便装与盛装。便装由七件衣件组成:帽巾、兜肚、大腰带、面襟长衫、领褂、花腰带、裤子。盛装在便装的基础上添加“花缨腰带”和“银饰衣巾”等,在服饰类中称奇夺丽。每套均出于精工绣作,花工甚众。其女性要将一公斤左右的五彩丝线,靠双手一针一线或挑或绣到适当部位,使之成为光彩艳丽的各种花纹图案,其勤劳和智慧,不得不令人赞叹。

  曾有两个英籍华人乘专车直达“花腰寨”莫测甸,通过当地政府购买女子服饰,据说只要卖主敢开口要价,买方是不惜血本。当民间艺人介绍说:“领口属太阳案,胸前算月亮饰,肩峰属星宿图,背部算彩虹案。”来者睁大了惊奇的双眼,连说“OK”,称其服饰为“巧夺天工的艺术品”。

  “花腰”妇女身上,穿的是历史,戴的是神话。一套完整的“花腰”服饰,据说由七十二样配件组成,每样配件皆隐含一个或几个有关其民族传说或故事。如:衣尾正中设一朵“葫芦花”,两边各设一朵“火焰花”。这“火焰花”和“葫芦花”均隐含民族历史的辛酸。其所以衣尾设“葫芦花”,是因为远古洪荒时,彝族始祖“阿谱笃姆”兄妹用仙人赐给的葫芦留下了五谷杂种,以示纪念;衣尾两角设“火焰花”是因为彝族“六祖”时发生过“火烧松明楼”惨案,以示哀悼。若将服饰传说或故事搜齐整理,无疑可编一本特色洋溢的服饰文化研究书。

责编:王德成 来源:中国广播网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客服热线:86093114 400-668-0040 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备050657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