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腔京韵 慷慨悲歌
——广播剧《逍遥津》
近代史上,尤其是民国初期到抗战时期,北京城有一个奇特的群体:有文化没职业,有教养没技能,衣着寒酸,举止高雅,手不能提却能写对联画画,肩不能挑却能拉山膀起霸,只可惜书画还不到卖钱水准,唱做仍停留在玩票阶段。他们对人有礼貌,说话有分寸,文墨有根底,举止有风度,穷困潦倒却又目空一切……该剧的主人公钮七爷和青雨这对父子,就是这个群体中个性十足、栩栩如生的代表。
在这对满清没落贵族的父子身上,八旗子弟的勇武与剽悍的性格已经深深沉潜,凸现出来的只是标志着他们身份的爱好,以及逍遥自在的生活习性。日本人进了北京城,父子俩不管外面发生了什么,他们的蓝靛颏照样在鸟笼里歌唱,他们的蛐蛐照样在马尾的引逗下奓翅,他们的风筝照样从小院里飞上天空,爷俩甚至还照样提着鸟笼、打扮齐整地去串门会票友,被日本人的子弹逼得趴在地上,还忙里偷闲地捉了只蛐蛐……但在国破家亡的关口上,他们个人命运的悲哀与国家命运的悲哀紧密相连的时候,抗争的力量就会轰然而发,就连顽童般的钮七爷临终前也终于明白,中国人好似京剧《逍遥津》中的汉献帝,软弱善良得只能被人欺负;而他酷爱唱青衣的儿子青雨,在忍无可忍的情形下,则选择了与日本人同归于尽。
京剧《逍遥津》这出悲苦戏演绎的是汉献帝的末路穷途,也对应了本剧主人公钮七爷的人生悲剧。该剧从戏入笔,声情并茂,一唱三叹,把一段近代史富于人性化地追溯和思考,营造了历史的空间,赋予了钮七爷和青雨这一对父子在这个空间里的“绝唱”的舞台,把一种由逍遥到悲壮的生命样态极富人情味、戏剧化地加以刻画,细节精致,语言生动,令人动容。京剧的气韵板眼与故事情节相互映衬,尤其是剧中反复出现的《逍遥津》唱腔,时而凄楚哀伤时而激愤异常,很好地融入了人物的当时情境和心态。
除了曲折动人的故事,浓郁的老北京文化是氤氲在这部广播剧中的气息,京剧、放风筝、斗蛐蛐、遛鸟、叫卖的吆喝等作为承载皇城文化的载体和机灵活现的京片子一起,拓展着听众的文化想像,也激活听众的现实经验。
该剧由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录制。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它是全国广播系统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多年来,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工作,组织业务交流和理论研究活动,扶植各台进行剧目创作。从1984年开始,组织创办了全国广播剧评奖活动,对中国广播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研究会会员台80余家,每年定期搞评奖、业务研讨、节目交易活动,并出版专刊、开办独立网站。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联系地址
邮编:100045
地址:北京西城区真武庙二条真武家园二号楼三单元107室
电话、传真:010-86096439
电邮:xiaochen007@vip.sina.com
网址:www.zggbj.com